精神總指標
年度工作
專案推動
北投文化基金會出版品
歷年專案活動網站
夥伴網站

主選單專案計畫北投區健康城市

第 2 頁,共 31 頁  第一頁 | 上一頁 | 下一頁 | 最末頁

北投區健康城市:北投健康城市電子報
發表日期 2007-05-04 12:44:58      內容索引  請登入會員才可留言

第二期 北投健康城市電子報 (2007/05/01)

專題報導
•地方行動的力量---出席2003國際健康城市會議有感(洪德仁/北投文化基金會)

活動記要
•台南健康城市交流參訪

活動快訊
•960505拒菸很Easy 生活真Happy
•950505親山淨山健行活動
•950510長者義剪服務
•960519「北投溫泉健康季」系列活動
•960520健康藝術踩街活動簡章
•臺北市北投社區大學九十六年度第一期「現代公民素養課程推廣週」講座


詳全文

------------------------------------------------------------------------
地方行動的力量-出席2003國際健康城市會議有感
台灣醫界》47期:Page 453-456,2004年

   為慶祝全球推動健康城市運動十五週年,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歐洲總部於2003年10月19日至22日,在英國北愛爾蘭首府Belfast舉行「2003國際健康城市會議」。由於我國推動社區健康營造計畫,已有五年經驗,全國多達302個社區健康營造中心,有社區、學校、職場、部落離島等健康促進模式,都是值得與世界交流接軌的經驗。而我多年來參與社區健康營造計畫,因此衛生署國民健康局邀請我以民間團體:社區營造學會秘書長身份,和3位衛生官員:國民健康局簡任秘書林慶豐先生、新竹縣衛生局劉靜芸局長、國民健康局技正林美智小姐等,一起出席會議,進行社區健康營造的學習與交流之旅。根據大會統計,全球66個國家、700多位公共衛生及永續發展的學者專家參與盛會。
  10月17日晚上6時,我們一行人在桃園中正機場會合,搭乘國泰航空公司班機,經過香港、倫敦轉抵Belfast,共約20小時,在當地時間18日上午11時左右到達,走出機場,看到藍天白雲,樹梢菊紅葉片,光影流動,有如跳躍畫面;地上片片落葉,黃紅繽紛點綴,這個深秋的健康城市,美麗極了。

台灣之名與會
  19日上午,我們從旅館步行到Waterfront Hall會議廳,正式報到後,胸前別上「台灣」之名及個人姓名的名牌,喜悅地參加「2003國際健康城市會議」第一天議程,首先進行非正式開幕式,由WHO歐洲總部都會健康中心主任及健康城市計畫主持人Dr Agis D. Tsouros主持,Dr Tsouros 也是這次會議籌備會主席,多年來負責推動健康城市計畫,可以說健康城市計畫和他有密切功能和貢獻。他介紹大會主題:地方行動的力量(The Power of Local Action),健康城市推動以來的經驗值得交流、檢討,地方的決策和行動力,也再再影響健康政策和永續經營的關聯性。
  20日上午,舉行正式開幕式,WHO歐洲總部主任Dr Marc Danzon主持,他表示:今天,全世界有50%人口居住在都市,到了2025年,更會成長到超過80%。2002年,聯合國在南非Johannesburg舉辦的世界永續發展高峰會議中,WHO曾經指出:都會化是健康及永續發展的主要挑戰,諸如貧窮、全球環境變遷、全球化、災難、空氣污染、噪音污染、過度擁擠的居住環境、用水及衛生設施不足等,特別是對於兒童、婦女、老人族群影響更是顯著。地方政府是市民面對問題最親近的官方層級,地方政府在健康城市計畫推動所佔的重要關鍵角色,健康城市網絡促進人們的健康及生活福祉,也使得健康城市計畫越來越受到WHO的重視。
  而後,Dr Tsouros發表國際健康城市推動十五週年專題演講,他表示:十五年前,為解決都會地區的健康問題,WHO歐洲總部發展出健康城市計畫,特別是在過去五年,更是蓬勃發展。目前,在歐洲就有29個國家、1300個城鎮,參與健康城市網絡。由於健康營造和地方政策、市民社會的參與,使得世界衛生組織健康城市運動有越來越重要的趨勢,會議顯示出健康城市計畫第三階段 (the phase III,1998-2002)推動的成功,並邁入第四階段 (the phase IV,2003-2007)的里程碑。會議提供參與健康城市計畫的相關城市、網絡、機構團體一個交流健康、永續經營、健康平等權、都會發展和社區培力資訊與經驗的平台。

社區培力
  除了專題演講,大會也安排分組論文發表及討論,共達60場次,超過220篇論文發表,主題包含一些現代公共衛生學的挑戰性議題,例如:貧窮、平等權、社會福利、暴力、城市合作、都會設計、失能照顧、老人照顧、社區培力及愛滋病等等。分組論文發表及討論安排在Waterfront Hall及隔壁的Hilton旅館,中場茶點時間,大家趕著換場,有如大學時代的上課情景。我參加的分組討論大多注重於社區培力的部份,有幾篇論文印象深刻:
 1. 北愛爾蘭的Mihela Harataum醫師報告:「Public Participation, Partnership and Progress in Romania: A Pilot Project. 」,英國政府支持,Nicare(N.I)與羅馬尼亞政府一起在羅馬尼亞執行的健康促進計畫,期間自2001年7月至2004年5月,英國派遣公共衛生專家和當地政府衛生官員、第一線健康照護系統、社區團體結合,共同研擬基層健康照護機制和健康促進方案,開發對於專家團隊成員的訓練課程,凝聚出操作流程、評量標準的界定,這種「training the trainers」及社區參與是計畫成效的關鍵,雖然計畫仍然在執行中,彼此對於效益滿意,將擴大執行本計畫。
 2. 波蘭的Iwona Iwanicka博士分享健康學校的經驗:「Lodz Network of Health Promoting Schools and Kindergartens.」,Lodz學校健康促進網絡的構想肇始於1991年,1996年計畫成熟推動。目前有21所初級中學、44所小學、22所幼稚園參與,經由Lodz健康城市計畫結合學校,推動有關健康促進活動、健康教育、環境教育等等,學校自行運用自身資源,尋求老師、社區組織、基層健康專業人士資源,研擬相關執行方案,已具卓越成效。具體而言,操作策略有:
     (1)定期集會。
     (2)主持人或執行人員訓練課程。
     (3)共同開發相關健康促進教材。
     (4)對學生、家長進行健康促進課程。
     (5)鼓勵學生組織健康促進社團。
     (6)執行有關健康促進活動。
     (7)經驗交流會:增進操作技能。
Iwanicka博士認為本計畫成功的關鍵在於教師的認同、教師會和社區組織的支持和參與。
  3. 加拿大Neale Smith先生報告社區培力的研究:「Enhanced Community Capacity- A Key Outcome of a Healthy Communities Initiative.」,加拿大的David Thompson Health Region針對Alberta省19個參與健康社區計畫的社區組織,進行社區培力的分析、研究,界定出健康社區指標,有:社區參與、持續學習、願景、感覺(sense)、領導人、資源網絡及溝通協調能力,這些健康社區指標對我們未來操作深具啟示作用。
  4. 瑞典Orebro大學的Eva Jarliden小姐報告健康教育的遠距教學經驗:「Capacity Building for Public Health Actions- Using Distant Learning Program to Promote Healthy Communities.」,最近瑞典的新的國家健康政策,付予地方政府極大的權力和責任,來推動健康促進,由於地方政府在健康能力不一,因此,有必要結合健康衛生的學術、專業團體和學校,進行衛生教育,運用現代通訊科技的遠距教學是其中一項方案。遠距教學的參與者藉由教學課程、區域同學會、團體討論、師生留言討論、繳交作業及測驗,加上每月3小時的師生面對面教學座談會,完成訓練課程者給予專業認證。此項遠距教學使得參與者有機會增進健康衛生知能和技術,提供高品質、及時、有效的衛生教育途徑,對於偏遠地區推動健康社區有顯著的成效。
  5. 北愛爾蘭的愛爾蘭公共健康研究所Lesile Boydell博士報告:「Leadership for Building a Healthy Society.」,優秀的領導是建構健康社區的重要基礎,因此,愛爾蘭公共健康研究所發展一套「健康社區領導培訓計畫」,在2002、2003年各訓練22及29名社區團體領導幹部,安排7天的培訓,課程著重於:問題分析、領導統御、社會變遷、協調合作、創意能力、資源網絡等,參與者從而增進健康及社會福祉等議題的操作能力,對於個人、團體組織和社區的健康促進,有卓著的貢獻。健康促進相關的活動和教材開發,也由學員的網絡負責。在快速的經濟的、政策的、文化的變遷環境,健康社區領導培訓計畫使社區團體領導幹部學習各行業的協調合作,增進永續經營的能量。
  6. 義大利的Alessandra Pedone博士報告:「An Integrated Model for Health, the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ility.」,社區的健康受到社會的、經濟的、環境的、生活型式、服務設施等多元因素的影響,因此,健康促進必須結合機構與機構、政府與民間、跨領域的合作,義大利發展跨領域的合作平台,包括:
(1)基層醫師,是社區民眾健康的監視者,更是健康促進的老師,其角色是無可取代的。
(2)學校,可發展成為地區健康議題的網絡中心,作為官方、衛生專業者/團體、學生、教師和家長的健康促進的合作平台。
(3)官方機構,提供資源,引介健康城市計畫和歐洲永續發展運動。
(4)非營利組織,像國際環境醫師協會(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Doctors for the Environment), 積極地經由誘導政策,促進健康生活和環境的永續經營。
  
地方行動力
   我覺得這次會議藉由不同議題,一直在闡述幾個概念,對於未來健康城市的推動,值得我們學習和省思:
1. 地方行動力:在地的行動,配合地方政府、國家及WHO的健康政策,發展出各具特色的健康城市模式。

2. 跨領域的合作網絡:健康城市的營造,面臨的是多元的問題和議題,其資源網絡也是跨越官方、民間、專業、非專業領域,能做好跨領域的合作,就能奠定健康經營的基礎。

3. 社區培力的重要性:在地行動的基礎在於社區團體,積極進行社區培力,強化協調合作能力,增進永續健康經營的能量。

4. 在地健康資源的整合:整合在地專業團體、學者專家,鄰近社區醫療資源,如衛生機構、診所、藥局、學校、社區團體、宗教團體、學校、志願服務、社工等團體,以具體的力量,在地的行動,凝聚社區的力量,提供社區資源,成為在地健康資源的網絡,推動社區健康促進。

5. 健康社區領導培訓(training the trainers):在地專業團體、外部學者專家,結合鄰近社區醫療資源,如社區診所、藥局、衛生機構、學校,進行健康社區領導培訓,參與工作坊,以適應快速變遷環境,增進健康促進的知能與共識。
  
參與的重要性
  除了健康城市知能的學習之外,我們這個四位成員的小團隊,珍惜這次參與國際的機會,也經歷一段「可以為國家 做什麼」的歷程,藉此留下一二記錄:
1. 以台灣之名與會:無論是與會者名冊、名牌、會議當中的發言及討論,我們榮幸的以「台灣」之名與會,我將保留名牌及名冊,永世紀念。

2. 以台灣之名發聲:在分組討論中,我們團隊成員至少參與討論發言十次以上,就不瞭解的地方請益,也分享台灣經 驗,特別是很多與會者驚訝台灣推動社區健康營造已有五年,高達302個社區健康營造中心,還有學校、職場等健康促進模式,都是值得交流的經驗。林簡任秘書也提到:離島公醫養成及服務制度,對於偏遠、交通不便的離島,是國家落實促進健康的重要政策,加上全民健康保險的施行,讓全國民眾享有平等的健康照護。

3. 大會議堂發言:共2次。21日下午,大會安排討論Belfast宣言草案,提到健康城市願景,健康平等權,善意交換健康知能和技術等等,歡迎與會者提供意見,以便修正草案內容,我深受感動,舉手發言,對於WHO實踐普世人類價值,關懷弱勢情懷,深表認同,希望健康城市計畫及簽署Belfast宣言,能夠開放給世界所有有意願的城市,主席 Dr Tsouros表示,可以協助相關資訊及經驗交流。22日正式簽署Belfast宣言前,安排10位與會者綜合發言,我已於前一日登記,因此又有機會在大會議堂發言,我們珍惜參與會議,也感謝WHO派遣專家協助抗SARS,當時台灣民間團體自發性的防疫行動,在社會底層提供抗煞機制,我們以此基礎,正積極建構社區健康資源網絡,推動健康生活,希望WHO繼續協助,也盼望台灣參與世界組織。

4. 以個人名義簽署Belfast宣言:大會特別表示歡迎全世界所有有意願的城市,一起參與簽署,世界各地三十餘位健康城市市長,受邀逐一簽署Belfast宣言,我們因為沒有地方政府的首長與會,無法以健康城市代表簽署,僅以個人名義參與簽署,也算是一個尚能接受的成果。

5. 與會者由漠視轉換成關懷:由於我們還不是WHO會員國,來自台灣代表受到相當漠視,但是團隊成員都抱持樂觀、善意的態度,主動伸出友誼的手,契而不捨地以笑容面對國際友人,也都能得到正向回應,像大會主事者從開始時,直接拒絕邀請,到閉幕式後,我們再向他致意時,他主動鼓勵我們翻譯出版大會專輯、將台灣經驗發表論文、在適當時機來台參加研討會等等,讓我們對於人性善良與光明,更多一層體驗。特別是我們攜帶衛生署簡介及我曾經發表的「The Experience of SARS Epidemic Prevention Mobilization in Taiwan Communities」論文,贈送給相關人員,得到正面肯定和進一步交流討論意願,顯示出台灣必須走出來,參與國際,更要有實質的分享,以得到大家的平等對待和重視。

6. 參與的重要性:大多數國際友人,分辨不清台灣和中國的關係,以為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我們說明這是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價值觀;我們珍惜每一個機會,推銷台灣。像在市政廳舉辦的Belfast市長歡迎晚宴中,全體與會者受邀出席,慶豐兄和我一起,拿著酒杯,和Belfast市長Councillor Mortin Morgan 自我介紹交談,也和其他友人聯誼互動,直到發現場內來賓大多離去時,再也找不到可以果腹的食物,回想起來,我們只享用幾片招待人員托著圓盤的熱狗、三明治,我們餓著肚子、帶著微醺,吹拂涼風,踏著燈光夜色,在還未打烊的超級市場,買了通心麵餐盒,回到旅館享用這餐\未完成的晚宴。回頭檢視今晚情境,紐西蘭籍的國際都會環境研究所(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the Urban Environment)Tjeerd Deelstra主任笑道:搞懂了,台灣和中國是不同的國家,中國人不會笑,台灣人再怎麼困難,也是笑容以對,是值得尊重的國家。在台灣艱困的外交處境中,我們團隊曾經有過這段共同的人生歷程,至今內心依舊澎湃不已。
  
建議:持續推動健康生活計畫
  參與這次盛會,有學習、有成長、有激動、也有幾許疲累,對於促進健康議題,個人有幾項感觸和建議,敬供卓參:
1. 持續推動健康生活計畫:雖然我們還不是聯合國或WHO會員國,但是台灣的公共政策一直是與聯合國或WHO的脈動,互相配合,像全民健康保險、健康平等權的實踐、社區健康營造等,不僅是呼應世界,更是促進健康生活和價值觀,建構健康家園的逐步累積成果。因此,我們要更用心用力持續推動健康生活計畫。

2. 健康資源的整合和社區培力的重要性:從這次健康城市會議的經驗,更加映照台灣推動「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10.7二十一世紀健康福祉社區營造的適宜性和重要性,我們必須做好健康資源的整合和社區培力,增進健康生活福祉的永續經營能量。以目前操作社區健康營造中心的經驗,國民健康局結合專業輔導、培力團隊,是增進健康資源的整合和社區培力的可以考量的、可行性高的策略。

3. 積極參與國際組織、會議及網絡聯結:經由SARS、健康城市計畫等等多元議題交流,與WHO密切互動,也參與國際會議及網絡聯結,讓我們得到及時、正確資訊與知能,更是一個交流分享的平台。這次Belfast宣言的簽署,我國因為無法得到及時資訊,以致於沒有地方首長與會,留下些許遺憾。希望經由這次與會,能建立於公、於私誼的網絡聯結。

4. NGO參與的功能:官方與民間攜手合作,依據各自特性,發揮專長,共同參與國際組織或會議,開創台灣生存空間,學習契合潮流之知能。這次會議顯示,官方與民間互為主體,交互運用,合作無間,尋求最大效益,是很好的經驗。

5. 推動「健康城市」認證:我們可以依據WHO「健康城市」認證標準,輔導社區健康營造中心或鄉鎮市公所推動「健康城市」認證,邀請WHO健康城市委員來台指導,使國際專家了解、參與台灣健康城市計畫的推動,並深化國民健康生活的實踐。

6. 衛生出版物多元化:現階段我國官方、民間團體出版物數量較少,偏重於機構組織及功能介紹。這次會議展示的各種出版物,數量龐大,印刷精美,而且大多是議題成果專輯,極具參考功\能,這是我們未來需注重的地方。

7. 翻譯出版「健康城市」專輯:WHO歐洲總部針對這次會議,出版「WHO Healthy Cities in Europe: A Compilation of Papers on Progress and Achievements.」專輯,轤列健康城市相關的發展歷程、理論、社區培力、認證指標、操作程序及模式等等,可說是健康城市的經典著作,我們希望儘速取得書面同意,翻譯中文版,流通台灣及華文區域,嘉惠國內及華人族群有志於健康城市的推動。配合出版,可以安排新書發表、健康城市座談,乃至於邀請健康城市計畫主事人員來台指導,帶動推動健康城市風潮。

8. 會場流程及佈置:這樣全球66個國家、700多位學者專家參與,長達4天,同時段8至9組分組進行,共達60場次分組論文發表,220篇論文發表,除了大會官方使用英語,又兼具4種語言(俄語、法語、西班牙語、匈牙利語)同步翻譯的大型國際性盛會,進行井然有序,加上大會安排地方民俗音樂、社會福利劇團表演,是一項完美的知能成長和溫馨的感動,值得我們學習借鏡。會場佈置簡樸隆重,看不到桌花、胸花,也沒有擺攤、旗幟滿天飛揚,讓人不禁反思我們是否過度華麗鋪張,還是英國人節約過度。


回頁面頂端


第 2 頁,共 31 頁  第一頁 | 上一頁 | 下一頁 | 最末頁

內容索引

1. 第一期 北投健康城市電子報 (2007/04/17)
2. 第二期 北投健康城市電子報 (2007/05/01)
3. 第三期 北投健康城市電子報 (2007/05/15)
4. 第四期 北投健康城市電子報 (2007/05/29)
5. 第五期 北投健康城市電子報 (2007/06/12)
6. 第六期 北投健康城市電子報(2007/06/26)
7. 第七期 北投健康城市電子報 (2007/07/10)
8. 第八期 北投健康城市電子報 (2007/07/23)
9. 第九期 北投健康城市電子報 (2007/08/06)
10. 第十期 北投健康城市電子報 (2007/08/20)
11. 第十一期 北投健康城市電子報 (2007/09/04)
12. 第十二期 北投健康城市電子報 (2007/09/18)
13. 第十三期 北投健康城市電子報 (2007/10/02)
14. 第十四期 北投健康城市電子報 (2007/10/16)
15. 第十五期 北投健康城市電子報 (2007/10/30)
16. 第十六期 北投健康城市電子報 (2007/11/13)
17. 第十七期 北投健康城市電子報 (2007/11/27)
18. 第十八期 北投健康城市電子報 (2007/12/11)
19. 第十九期 北投健康城市電子報 (2007/12/25)
20. 第二十期 北投健康城市電子報 (2008/01/20)
21. 第二十一期 北投健康城市電子報 (2008/02/20)
22. 第二十二期 北投健康城市電子報 (2008/02/20)
23. 第二十三期 北投健康城市電子報 (2008/04/20)
24. 第二十四期 北投健康城市電子報 (2008/05/20)
25. 第二十五期 北投健康城市電子報 (2008/06/20)
26. 第二十六期 北投健康城市電子報 (2008/07/20)
27. 第二十七期 北投健康城市電子報 (2008/08/20)
28. 第二十八期 北投健康城市電子報 (2008/09/20)
29. 第二十九期 北投健康城市電子報 (2008/10/20)
30. 第三十期 北投健康城市電子報 (2008/11/20)
31. 第三十一期 北投健康城市電子報 (2008/12/20)


關於北投文化基金會
北投之旅
北投文化基金會新聞櫃
Google Translate
郵政劃撥帳號
支持關懷不斷炊 長者好溫馨 愛心送餐募款

我們的郵政劃撥帳號:19558705
戶名:財團法人台北市北投文化基金會


歷年捐款芳名錄
關心核電議題,守護我們的家園!
facebook粉絲專頁
財團法人台北市北投文化基金會 PeiTou Culture Foundation

地址:112台北市北投區中央南路一段45號之1 看簡圖 看詳細彩圖

電話:(02)2891-7453 傳真:(02)2896-2660 E-mail:ptcfmail@ms56.hinet.net

XOOPS release 20030626 網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