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總指標
年度工作
專案推動
北投文化基金會出版品
歷年專案活動網站
夥伴網站
最新新聞區塊
發表由 hungtj 於 2006-11-18 00:12:11 (1629 人氣)

羅東養護所參訪
為瞭解、學習老人養護,在衛生署林執行秘書引介,基金會同仁於11月19日赴羅東養護所參訪,感恩社會福利慈善基金董事長陳成龍醫師及執行長接待說明,交換尋找適合台灣未來老人所期望的『家』。


羅東養護所開幕 人瑞剪綵
2006.11.05  中國時報 林美忠/羅東報導

有戶外庭園、按摩浴缸的羅東鎮立養護所,四日在鎮長林聰賢、101歲百齡人瑞柳碧蘭等共同剪綵開幕,已進住的20多位老人家配合帶動唱,揮舞雙手,顯露歡欣之情。

養護所為四樓建物,設有150個床位,兩年半前竣工,經多次流標,最後由陳成龍等近10位醫師、10多位企業界人士組成的感恩基金會得標,該所才能正式運作。

林聰賢表示,這是全台第一個由鄉鎮公所興建的老人養護機構,為鎮政一大突破,是第一也是創新,所以要做到最好。

他說,基金會有堅強的醫護團隊,專家人才完整,是與其他照護機構不同之處,期待鎮立養護所成為社區老人照護的典範,讓長者有個尊嚴的晚年好過,而晚輩也無後顧之憂。

養護所一樓設有社區活動中心、團聚套房、復健室、圖書館,戶外庭院包括日式花園、風雨走廊、廚房,菜圃,供休閒散步、園藝活動並提供餐飲服務。

二至四樓有緩衝區、溫控浴室、八人套房、護理站、文康室、園藝景觀陽台。

基金會表示,除了超音波按摩浴缸、歌唱、麻將室等設施之外,還有電動玩具,讓老人家手腳更靈活,並有園藝、音樂、寵物、信仰等治療方式,讓身心都能受到全方位的照顧。

養護所位在維揚路,每位老人每月收費1萬8千元到2萬5千元,視依賴程度而定,有需要的民眾可自行前往參觀。


發表由 ptcfadmin 於 2006-11-16 11:55:39 (1596 人氣)

台北市北投區健康服務中社區健康營造計畫
健康守護神社區天使伴你行成果發表會

9:00-9:30 報到 北投區健康服務中心、湖田里社區天使志工、北投文化基金會
9:30-12:00 個案訪視 朱玉如主任 關渡里社區天使志工、北投區健康服務中心
9:30-10:30 湖田國小口腔健保宣導 李秀苓組長 北投區健康服務中心
12:00-13:00 相見歡用餐時間 朱如玉主任 北投區健康服務中心
13:00-14:00 成果發表 盧幼琴組長 北投區健康服務中心

14:00-15:00 營造健康社區 洪德仁醫生 北投文化基金會

15:00-16:30 志工心得分享、保健站揭牌 朱玉如主任 湖田里社區天使志工、北投區健康服務中心

主辦單位:台北市湖田里里辦公處
協辦單位:台北市北投區湖田國小、台北市北投區健康服務中心_
地點:湖田國小視聽教室﹝竹子湖路17-2號﹞
日期:95年11月14日﹝星期二﹞9:00-16:00


發表由 hungtj 於 2006-11-02 18:11:43 (1358 人氣)

北投社區醫療群第三次共識會議議程
開會日期:95年11月6日(星期一)
開會時間:12時30分
開會地點:財團法人振興復健醫學中心第二會議室
(112台北市北投區振興街45號)
出席人員:陳慶餘委員、林金龍委員、北投社區醫療群
列席人員: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
時間 分鐘 議程 主持人/主講人
12:30~12:40 10 致詞 陳慶餘委員林金龍委員
12:40~12:45 5 確認上次會議紀錄 醫策會
12:45~13:15 30 運作現況報告 北投社區醫療群
13:15~14:00 45 意見交流 陳慶餘委員林金龍委員
14:00~ 賦歸


發表由 hungtj 於 2006-10-14 11:19:52 (1406 人氣)

社區健康福祉座談會
2006年第三屆臺北學學術研討會暨第五屆北投學學術研討會 場次三B
時 間:95.10.14(六) 13:20~15:50PM
地 點:北投社區大學(新民國中/北投區新民路10號)
主辦單位:北投文化基金會、北投社區大學

2005年9月開始,北投社區嘗試一項「北投社區健康關懷服務合作計畫」,結合鄰近社區資源,7個社區合作推動「關懷老人家、溫馨送餐」活動,配送營養健康的午餐\給80位社區長。同時也安排社區醫療群醫師、一般醫學訓練社區健康營造課程醫師(PGY1)、護理人員、志工家戶訪視,進行社區健康需求及生活型態調查,加上關渡醫院協助健康檢查,讓我們瞭解長輩們的日常生活型態、健康狀況。
社區送餐關懷工作執行至今已屆一年,我們從中看到更多元面向議題,也發現整合社會福利、醫療照護資源的重要性,因此我們邀請社區夥伴、社福及醫療領域的團體來對談,一起分享平日關懷工作的感動、思索社區照顧的話題,以及建構社區健康關懷服務系統的可行性。

流程:
時間 主題 與會者
13:20~13:255分鐘 主持人引言 主持人:洪德仁(北投文化基金會董事長、社區營造學會秘書長)
13:25~14:1550分鐘 主題一:社區培力互助觀點 引言1:黃勝宗(北投理事長聯誼會會長、吉慶里里長)引言2:陳麗妙(東華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引言3:社區志工引言4:陳果開(法鼓山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總幹事)
14:15~15:0550分鐘 主題二:健康福祉專業對話 引言1:朱玉如(北投區健康服務中心主任)引言2:林明憲(台北榮民總醫院家醫部主治醫師)引言3:林金龍(衛生署全民健康保險爭議審議委員會執行秘書)
15:05~15:5045分鐘 綜合座談 討論與回應與談人:黃信彰(陽明大學醫學系教授,台北榮民總醫院家醫部主任)
(歡迎與會者留下來,參與16:00~17:00PM總場次的分組報告及綜合座談)

朱玉如主任
台北市北投區健康服務中心主任
曾任:台北市內湖區衛生所第三組、第一組組長、台北市衛生局局長室秘書
專科醫師:兒童牙科專科醫師

林明憲醫師
台北榮民總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
曾任:花蓮鳳林榮民醫院外科住院醫師、台北榮民總醫院家庭醫學部總住院醫師
專科醫師:中華民國家庭醫學科專科醫師、台灣老年醫學會、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

林金龍執行秘書
衛生署全民健康保險爭議審議委員會執行秘書
曾任:健保局台北分局經理、醫務管理處經理

黃信彰教授
台北榮總家庭醫學部主任、陽明大學醫學系家庭醫學科教授
曾任:台北市立陽明醫院院長、台北榮民總醫院胃腸科主治醫師
專科醫師:中華民國家庭醫學科專科醫師、中華民國內科專科醫師、中華民國消化系內科專科醫師、中華民國消化系內視鏡專科醫師、美國胃腸學院院士 (FACG)


場次三B 社區健康福祉座談會引言大綱

主題一:社區培力互助觀點(每位引言人發言8分鐘)

引言人:黃勝宗/吉慶里里長、北投區理事長聯誼會會長
一、 社區主要推展工作與推動方式
二、 社區健康福祉面的需求
三、 參與「北投社區健康關懷服務合作計畫」的心得及建議

引言人:社區志工
一、 參與社區關懷服務看到社區長者的狀況


發表由 hungtj 於 2006-08-21 09:23:07 (1781 人氣)

建構社區健康福祉網絡
讓社區長者在地安老
洪德仁
北投文化基金會董事長/醫師
發表於中國時報,熟年周報,2006年8月17日

2005年11月1日,在北投文化基金會教室裡,一群人陪伴著女醫師劉宛欣,正式開啟社區健康營造課程介入醫療訓練的前瞻性計畫,這是醫學教育訓練的新境界。
美國公共衛生協會(America Public Health Association)曾提出:「社區基層醫療是廿一世紀醫療照護主流」的主張。社區導向基層醫療保健(community oriented primary care)已是全球醫療保健發展的方向,以社區病人為中心,提供全人完整醫療照護。

醫療訪視 服務到家
經過2003年SARS疫情的衝擊,使我們有機會檢討臨床醫療訓練體系的再造,衛生署開始施行「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計畫PGY1」,讓國內醫師,在第一年住院醫師訓練期間,完成一般醫學訓練。
目前的一般醫學訓練僅安排幾次的社區醫療機構觀摩見習,殊屬可惜。為落實以全人為基礎,提供優質的社區健康促進服務,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指導台北榮民總醫院家庭醫學部、關渡醫院、北投文化基金會,規劃為期一整個月的PGY1社區健康營造課程,讓醫師不僅是觀察見習,而是參與、投入社區健康促進工作。在「做中學」當中,認識、學習社區健康營造概念與操作策略,發展相關的知能及技巧,形塑醫師做為社區健康促進的倡議、守護角色。
社區醫療群的基層醫師,陪同PGY1醫師進行老人家家戶訪視,了解及關懷長輩們的日常生活、協助連結醫療照護及社會福利資源。並安排定期健檢及營養評估,指導長者健康養生、用藥之常識,讓長輩們更懂得如何保養自己。我們也定期邀請健康服務中心、老人服務中心、社會福利服務中心等舉行聯繫會議,做為區域資源整合平台,以全方位、人性化的需求導向,安排適當社福健康關懷服務和資源整合轉介,達到社區互助與關懷之目的。

餐飲宅配 溫暖獨居老人
除了社區醫療訪視,還推行了「北投社區健康關懷服務合作計畫」,結合法鼓山基金會和鄰近的吉慶、東華、文化、福興、清江、榮光、奇岩等社區,推動「關懷長者、溫馨送餐」活動,為社區80位社區獨居、中低收入長者及身心障礙者,每星期一至五由社區志工配送溫馨、營養而健康的午餐。


社區愛心總動員
東華社區就是個令人驚喜的案例。在東華社區的辦公室裡,竟然可以利用兩坪大的茶水間,每天做出近七十個便當!
直接與長輩們接觸,第一線的社區夥伴們最了解社區長者們的需求,直接提供協助,是最辛苦的一群人。因為把用餐的長輩視為一家人,東華社區媽媽們製作便當,一定用讓是自己吃的安心的食材。這裡的便當用的是五穀\飯,考量到有些長者咀嚼能力較差,社區媽媽每天都會煮兩鍋不一樣的飯,咀嚼能力較差的就使用煮軟一點的白飯,菜的部份也會考量到老人家的身體狀況而少油少鹽,避免造成長者身體健康的負擔。
一開始很多長者並不習慣這種少油少鹽的健康餐,然而漸漸地他們從勉強吃下、到喜悅接納,認同這樣的食物有益健康,進而依賴這份餐\,這些轉折對社區志工而言是一種肯定,讓志工們覺得很有成就感與使命感。

龍眼林 老人社區典範
另一個老人社區的典範,是南投縣的龍眼林社區,南投縣中寮鄉北面的樟平溪流域七村,在一百年前舊稱龍眼林,龍眼一直是鄉親主要的農作;每年八、九月龍眼盛產的時節,無論是出外的遊子、留在山村內的老農、還沒有長大的囝仔,都會集聚一堂,從清晨出發採龍眼,一直到傍晚才回到廳堂前、集貨場內整理整天的所得;一簍簍的金黃色龍眼,是鄉親齊聚一堂努力的成果。
曾經經歷九二一大地震的震撼,龍眼林社區在各界人士的救災工作投入、村長廖振益發起、熱心居民參與下,繼續進行社會福利與學習轉型的工作。龍眼林社區現正朝向「老人休閒村」的型態發展,而龍眼林福利協會開辦「老人廚房」,則解決老人家獨自用餐的問題,也提供備餐\的媽媽們就業機會。
每天提供老人免費的餐飲、送餐\給行動不便的老人們,這些充滿愛心的社區志工熱心參與,讓老人家感覺溫暖,展現地方人與人之間的愛,堪稱孤苦老人的樂園,也成為發展老人社區的示範。

讓社區婦女及弱勢者參與服務
北投福興社區提供的便當是跟鄰近的愛心商家珍園自助餐合作,用優惠的價格讓志工到餐\廳裡打菜給長輩,菜色及分量均由志工挑選,數年來如一日,靦腆的老闆阿堯總說:「將心比心,有一天我們也會年老,互換立場想一想,雖然不賺錢但也不會虧錢,現在能做的事就盡量做吧!」
正如福興社區蔡柳池理事長說:「長者是我們的寶貝」,秉持著以「人」為中心的理念,志工們除了送餐及訪視之外,也會主動陪伴就醫、接送長者、幫長者打掃居家環境等等,社區就像一家人。
社區服務也讓弱勢族群找到服務或就業的機會,像東華社區的志工志成,本身就是尿毒症患者,隔天就要到醫院洗腎,但是他每天中午快樂的協助送餐的工作,連颱風天也不間斷,他說:「我要顧好身體,老人家可不能餓肚子。」

貼近老人家 聽到心聲
志工也會陪同社區醫師和PGY1醫師,訪視用餐的老人家。有一次,PGY1張兆宏醫師和志工們訪視老人家,天氣實在太熱了,每一位伙伴都是汗流浹背,長者家人好意從冰箱拿出飲料,請大家解渴,大家婉謝老人家的好意,告辭時,卻沒注意到他們依舊拿著飲料送到門口的神情。
一小時後,在另一位婆婆家庭訪問時,張醫師發現隨身攜帶的相機遺忘放在前一位老人家中,當他再騎車回去時,看到長者家人依舊站在門口,拿著遺忘的相機和飲料等著他回來,要親手把相機交到他的手上,並堅持要他順便帶幾罐飲料給伙伴解渴。這次他滿懷感恩,接受老人家好意,這幅景象,這份心意,讓大伙深深感動。
這樣的一點關懷,竟能讓老人家和家人感激萬分,也不禁想到,在醫院中,許多醫師努力為了病人做了許\多的檢查和治療,可是到頭來,卻常常無法得到病人的尊重,這是為什麼呢?這個問題,真的值得大家好好的反省。張兆宏認為,差別就在於:「服務是否真的契合需求、而病人的需求是否真的得到的滿足?」為了提供給老人家更好、更為符合需求的照護服務,或許讓醫師和志工走入社區,走入病人的家中,是可以繼續努力的方向。


台灣已是高齡化國家
台灣高齡化的趨勢,近年來更為明顯。1993年,台灣65歲以上的老人人口突破總人口數的7%,正式進入聯合國所定義的「高齡化國家」。
2006年4月底,我國的老人人口為224萬人,占總人口的10%。依行政院經建會推估,至2026年台灣老年人口將達總人口的20%,等於每5人就有1位資深公民。同時,台灣高齡化的速度與日本差不多,但比歐美平均快了一倍以上,讓我們面臨快速高齡化的壓力。
人體老化後,慢性病愈多,需要常常看醫生,會用掉很多醫療資源,可能變成社會的負擔和問題。然而,老人到底是我們的負擔?還是我們的資產?我不認為台灣有老人問題,而是人口老化、老人照顧等迫在眉睫的議題,需要我們來重視。
行政院在7月27日舉行台灣經濟永續發展會議,社會安全組就「完善社會安全體系」進行討論並達成結論,盼在實施各項社會福利政策,建立穩定可負擔的財務與預算制度,以因應人口高齡化的衝擊,必須建構一個符合多元化、社區化(普及化)、優質化及兼顧性別、城鄉、族群、文化、職業、經濟、健康條件差異之老人長期照顧政策;且長期照顧服務提供應以非營利化為原則,制定有效政策結合民間資源,提供長期照顧服務。


老人安養 遠親不如近鄰
傳統上,長期照顧是指對身心功能有障礙的老人,提供一套包括醫療、護理、生活照料與情緒支持的照顧服務。若以宏觀角度來看,健康老人的安養,除公部門所提供之資源、家庭照顧外,開發社會資源更可強化社區照顧的能力,更是我們要重視的議題。
長期照顧若依照顧服務的場所來區分,包括:機構照顧、社區照顧、家庭照顧。謝穎慧等(2002年)研究指出:社區老人對於家事服務、餐飲準備、持續性照顧、個人照護及護理照護等各項服務,無論是實際使用及自覺需要的比例皆呈現上升趨勢;就服務提供者而言,家人朋友鄰居仍是家事服務、餐\飲準備、持續照顧、個人照護及護理照護等各項服務的主要提供者,但隨年紀漸增,使用機構或受雇者所提供服務的老人比例顯著上升。
由於建造和經營照顧機構(院舍)是相當昂貴的,機構照顧是一種與社會隔離式的照顧,容易使老人們在心理上受到損害,妨礙獨立生活能力。而大部分老人留在家裡由不具有照護專業能力的家人照顧,長期下來往往會造成照顧者疲累與壓力。因此,社區照顧是人性化及社會融合,讓有需要照顧的老人留在家裡,生活在熟悉的社區環境中,又能就近得到熟識的社區志工適切的照顧,相對於遠離家園去到一個陌生的機構(院舍)接受照顧,這種方式是更具人性化且較符合社會融合的原則。
更重要的是,在家庭功能轉變的今天,社區可視特色與需求進行資源整合,發展、讓老人有在地安養的機會。


照顧長者 社區總動員
目前,社區健康營造、社區福祉營造不易獲社區自主力量的支持,各行其是,整合分工機會不大,其原因在於台灣的健康福祉的相關計畫與部會資源未能整合,導致資源無法統籌發展與管理,難以吸引社區及民間資源共同投入。
此外,大部分的資源屬於外來體系,組織大多在意如何做好自己專業領域的工作,很少進行社區的對話、互動、培力。因此,尊重不同團隊的差異性,共享參與式決策,創造共同行動,是落實社區健康福祉的重要方向。
北投社區嘗試以社區營造及社區自主參與為基本精神,聯結現有社區照顧關懷點、醫院、社區醫療群醫師、社區大學、社區團體、宗教團體、學校、志願服務、社會福利機構等跨領域的在地資源,建構區域整合的「社區健康福祉網絡」,提供在地的初級預防照護服務,建置老人連續性之長期照顧服務。
德國有一個老化的農村,當地考慮要發展老人的照護產業,學者專家幫忙規劃老人院、安養機構,這些長者居然告訴學者專家和政府說:「我們都還可以走得動,我們有能力去照顧那些身體比較不方便的殘障者或老人家,讓我們自己照顧自己吧!」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老人再生的情形,他們用老化的農村,閒置的農舍或倉庫,規劃成一個具有生趣的老人安養天堂。
台灣推動社區營造已經具備足夠基礎,社區可以依照資源與需求,發揮公共參與的能量,對於弱勢族群,如兒童、少年、身心障礙者、婦女等,強化社區照顧的能力,發展出不同的服務模式。
正如法鼓山慈善基金會陳果開總幹事所說的:「凡是善的事情,大家一起來努力。」唯有政府與民間能共同攜手合作,讓老人家活得老,更要活得健康、快樂,老人家不只是被照顧者,更能老當益壯,發揮老有所用,提高老人的尊嚴、生命價值和社會生活品質,保障老人經濟安全,以達到世界衛生組織推動的「活躍老化」、「成功老化」,以及「在地安老」的理想。


« 1 ... 13 14 15 (16) 17 18 19 »
關於北投文化基金會
北投之旅
北投文化基金會新聞櫃
Google Translate
郵政劃撥帳號
支持關懷不斷炊 長者好溫馨 愛心送餐募款

我們的郵政劃撥帳號:19558705
戶名:財團法人台北市北投文化基金會


歷年捐款芳名錄
關心核電議題,守護我們的家園!
facebook粉絲專頁
財團法人台北市北投文化基金會 PeiTou Culture Foundation

地址:112台北市北投區中央南路一段45號之1 看簡圖 看詳細彩圖

電話:(02)2891-7453 傳真:(02)2896-2660 E-mail:ptcfmail@ms56.hinet.net

XOOPS release 20030626 網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