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總指標
年度工作
專案推動
北投文化基金會出版品
歷年專案活動網站
夥伴網站
最新新聞區塊
發表由 ptcfadmin 於 2015-01-15 12:17:00 (796 人氣)

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的回顧與想像

文/洪德仁。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常務理事、台北市北投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談社區營造中心

臺北市政府為了推動社區營造工作,由主責的業務單位「都市更新處」,利用仁安醫院的館舍,成立「臺北市社造中心」,三年來,委託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執行社區營造中心工作及館舍的經營。

目前推動的工作內容概要為:推動社區營造工作、建構社造網絡資源平臺、制度檢討、館舍營運。同時,也積極尋找有意願、熱忱的社區組織、個人工作室,並鼓勵儲備規劃師,共同參與「社造點」,經由:

一、 社造點遴選:找出民間動能及趨勢。

二、 社造創意實驗沙龍:找出具體推動的社區創意,以議題討論方式,整合各方觀點,找出政策上可調適方向

三、 幹事會:邀請幹事參與社區討論,以公私協力的夥伴關係,找出可調適方向。

四、 社造委員會:提供各局處議題發想,整合資源,創意引導,減少工作重疊,發揮最大效能

社區營造培力特色

在營造點的培力方面,依照地緣關係邀請台北市北投文化基金會等四個民間組織,作為分區駐點團隊,就近給予營造點協助。2013年共有14 個社造點參與,社造中心媒合了市政府其他局處小額的補助,提供給社造點推動社區營造的資源,年度工作重點在於培養社區營造的能力及社區的動力、讓社區之間形成社區營造學習支援和支持網絡。到了2014 年,運用都市更新處本身資源及媒合文化局補助款,形成更大的媒合基金,提供給26 個社造點資源補助,引導社區瞭解及靈活運用自己所擁有的資源及資產,產生社區力量。每一個社造點的推展經驗,都可以開展成一種模式,成為其他社區參考的對象。

社造中心從2012 年的摸索階段,漸漸的找出運用媒合基金概念,提供給社區資源和培力機制,並擴大公私部門形成夥伴關係。我認為,在執行過程中,產生出幾種社區營造的特色:

一、 地緣社區與議題社群的相互擾動:初期的社區營造大都著重於地緣關係,最近議題社群的形成由跨地緣的民眾、年輕人及網友對關心議題共同投入行動,而後又回歸到地緣關係的落實,這是很有趣的發展趨勢。像華光社區,社區長者集體美術創作活動的「飛舞的線條」、在地青年的活力挖掘等,都是社區與議題社群相互擾動,相互加成的結果。

二、 弱勢關懷:傳統所謂的弱勢族群包括婦女、老人、身心障礙者、兒童、新住民等,社區營造點持續投入關懷和服務。更有意義的是,過往被忽視的弱勢族群,像街友、公娼等議題,持續有營造點投入關懷,像「我們都是社區一份子」攝影工作坊、街友攝影展覽及「漂泊工仔自立工班」等活動的推動,讓市民有機會認識街友,也讓街友有機會呈現專長和生活樣式,甚至於街友以清潔工班的方式,協助老舊公寓公共區域清潔整理,都有可能形成持續的服務,促成朝向社會企業發展的可能性。

三、 在地青年活力挖掘:「大稻埕在地行動一日營」、「100個微笑店家的故事」及「貴陽街日光計劃」由年輕人帶領社區以外的居民對老舊社區深入了解,甚至由導覽做起步,喚起共同參與老舊街區定期的清潔打掃工作,為社區帶來新的活水和力量。

四、 居民生活問題的解決:面對台北市都會區的高齡化及居民對食品安全的關切,營造點推動的議題及社區創意實驗沙龍,均扣合生活需求,找出創意行動,整合及協調跨局處資源及調適政策推展。

樂齡健康議題:運用社區及學校資源,提供給高齡者健康促進活動,鼓勵融入社會及志願服務
都會農業:運用屋頂及街角空間,從生活中接觸農耕,透過分享共食改變生活方式,一方面為環境永續,另一方面也是改變城市樣貌、增加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的新契機。
創意生活:運用社區的特色,針對獨立書店及溫羅汀等,創造出都會街角巷弄的文化和小確幸。
文化及傳統技藝傳承及創新:天母白屋、羅友倫故居保存及北投木炭窯修復,從傳統文史及技藝的保存及傳承,衍伸街區的活化和創新設計的介入,展現出歷史活化。
作為公民社會對話與行動的平台

2014年12月底,訴求「開放政府,全民參與」的柯文哲醫師就任臺北市長,柯醫師的當選,相當程度顯示出年輕人對於周遭的公共事務關心的熱烈與急迫性,資訊網路的運用也產生實質的功能。因此,臺北市社區營造工作是否仍然適合由「臺北市都市更新處」來負責,持續著重培訓、短期活動計劃及館舍經營,如今我們要思考公民參與的友善性、可及性平台的建構,柯市長針對公民社會的發展,即將成立「臺北市公民社會參與委員會」,對於公民社會及社區營造功能的界定,是值得密切觀察的趨勢。

過去我們長期追求經濟發展、都市更新,輕忽歷史傳統、生態環境和世代正義,或許尊重市民對於城市的想像,讓生活和歷史、藝術、創意結合,而不是引進大規模的外部力量,破壞原來的機制,是臺北市城市發展的一個新選擇和價值。同時,我們習慣於官員及專業者主導做決策,而荷蘭阿姆斯特丹曾經成熟運用wikicity的模式,真實面對問題,去傾聽、溝通設計民眾參與機制,他們發現,運用這個模式關鍵在於溝通,政府官員幾乎要花80%以上的時間和精力在進行溝通協調工作。同時,也要降低民眾參與門檻,才能讓公民願意參與,從而取得初步共識和實踐的行動,回頭檢討,產生更大的影響力和政策支持。

回頭看臺北,看臺灣,以wikicity模式,讓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成為「公民社會對話與行動的平台」或許是落實「開放政府,全民參與」,讓社區營造邁向公民社會的模式。

至於社區營造中心的轉型,除了思索公設基金會之外,也應思考擴大現行媒合平台的功能,並募集企業的支援,一方面尋求中央及市政府各局處有關社區及公民社會的支援,提供「參與式預算」,藉由說明、對話、遴選、補助、陪伴、議題操作、交流評估等擴大社區及社群參與,乃至於獎勵永續發展結合創意形塑成社會企業的可能性,產生實質社區營造及公民社會的成果。


發表由 ptcfadmin 於 2014-11-07 16:30:41 (792 人氣)

2014年10月9日下午,在台北市社區營造中心進行讀書會,討論 We Own The City - Enabling Community Practice In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 Idea Books 這本書,探討全球五個城市包括阿姆斯特丹、紐約、莫斯科、香港、台北等,面臨由上而下的城市規劃,有歷史傳統、高失業率、高房價,追求參與的公民社會課題,也面臨去工業化及全球化,在民間組織、社區參與,如何營造水岸再生,居住課題及創意城市,都是我們必須關心的居住權利和生活美學。

我把訊息放在FB,很驚喜的,好友李醫師馬上關心此一議題,她是我醫學大學母校的學妹,也是我耳鼻喉科同行的千金,現在正擔任PGY1醫師,一直對於社區健康營造、社區醫療有深厚的興趣。

特別在今年6月,她運用醫學系畢業,完成實習課程,到7月擔任PGY1醫師的一個月假期,主動前來北投文化基金會參與社區醫療課程,當別的同學正在用功準備國家醫師考試或渡假,李醫師的用心,我非常感動。而後,我們保持連絡。

李醫師在私訊中提到,想請問社造中心的讀書會是公開的活動嗎?我告訴她是閉門會議,不過,可以關心 we own the city 及 Wikicity ,兩人就來來回回在線上討論分享,她用心的google到一篇劉致昕的文章,超有興趣的這主題,她還延伸找到有一個組織叫做 code for tomorrow ,也是在做開放參與的,我想醫師一輩子以醫療為本位,年輕醫師能夠有這種學習和視野,讓我這位被她叫"老師"的同行,深深覺得欣慰。

我們一輪的來回討論,目前初步的共同看法是,在醫療領域,我們習慣於專業主導,做決策。在公共政治領域,更是如此,造成我們徒有民主之名,而無民主之實。Wikicity是開放政府的行動方法,提醒我們公共政策規劃的內涵-80%是溝通,在當今社會混亂、麻煩、紊雜的表像中,面對問題,要傾聽、溝通,設計民眾及社區團隊的參與機制,降低參與門檻,時時檢討,藉由溝通,保持密切互動,每位市民都可以是城市的主角,從小眾開始,取得初步共識和實踐的行動,匯集社會最大資產的群眾智慧,讓社區成為共同創作的場域,產生更大的影響力和政策支持,以達到政策倡議、願景實踐的理想。

不過,回頭看看台北,看看台灣,過去20多年的民主化,是不是達到我們期待的公共政策模式。開放政府可以從社區營造做起,年底,我們就有一個很好的選擇機會,可要珍惜啊!


能夠有機會和年輕醫師一起對話、學習,保持年輕的心,開放的思考,讓我衷心感恩,也祈盼我這個亦師亦友的老醫師同行,不是擋路石,而是年輕人的墊腳石,讓年輕醫師看得更高更遠。


發表由 ptcfadmin 於 2014-11-07 16:30:06 (716 人氣)

自2005年開始,每個月都有PGY1醫師來我們這裡進行社區醫療實務課程,現在正是流行感冒季節,以社區公共衛生立場,不同族群、不同機構的流行感冒疫苗接種有其重要功能。 2014年10月16日和PGY1醫師結束身心障礙養護機構流行感冒疫苗接種後,找個咖啡廳,進行師生會談,喝咖啡,聊是非,應該是比較自在的氛圍。
年輕醫師關心在醫療服務過程中,有時候會發現病況有不好的變化,或是疏失的地方,卻不敢面對,立即處理,我的經驗要如何處理。
我認為越早處理問題,付出代價越少,個案健康傷害也越輕。對於一個優秀團隊,一定要發展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機制。我推薦大家閱讀「從A到A+」這本書,這是遠流出版,Jim Collins原著。
Jim Collins指出:所有從優秀到卓越的團隊邁向卓越之路,都先從誠實直接面對眼前的殘酷現實開始,團隊因而才能浴火重生,而且比過去更加壯大堅強,更堅忍不拔,而不是衰頹不振。
直接面對殘酷事實反而令他們振奮,他們會說:我們絕不放棄,絕不投降。或許要花很長的時間,但我們一定能獲得最後的勝利。當你誠實而努力地設法釐清真實情況時,什麼是正確的決策似乎也不證自明了。假如不先面對殘酷的現實,絕對不可能產生好的決策。推動團隊從優秀到卓越的過程中,很重要的是,領導人必須塑造能聽到真話,而且不掩蓋事實的文化。
企業應該如此,醫療團隊也是如是觀,正視問題,解決問題,才能開創以人為本,具有同理心、關懷溫馨健康服務。


發表由 ptcfadmin 於 2014-11-07 16:27:49 (870 人氣)

推動社區安寧療護的實務
洪德仁

10月16日和邱政宏醫師、李丞偉醫師、卓金娟護理師,一起討論推動社區安寧療護困難的地方,雖然我們在今年暑假期間都完成台灣安寧學會安寧課程,並協調台北榮民總醫院大德病房的見習教學及24小時電話資源,終於得到全民健康保險署正式發函同意辦理安寧居家療護(乙類社區安寧照護)的醫師、護理師,以台北榮民總醫院為後援醫院,提供社區安寧療護。

但是,在實務上我們發現收案有其困難度,要靠診所端由基層醫師及護理師尋求適當個案來收案,由於民眾認知及信賴尚為不足,因此目前只能針對二三位可能的個案,進行家庭訪問,宣導DNR及安寧療護,以建立互動和信賴,進而正式收案,提供社區安寧療護。另外一個收案的管道是藉由社區醫療群的合作醫院,包括台北榮民總醫院及振興醫院長期建立的合作關係,希望合乎安寧療護條件的住院病人,居住在北投、士林及蘆洲等地區的病家,若有意願返家療護,社區基層醫師及護理師能夠參與出院前準備會議,正式引介給病家,以便無縫接軌的接手社區安寧療護工作。依據台北榮民總醫院的統計,2013年住進大德病房有400餘人,其中30%左右經過團隊的治療後,可以穩定的返家療養,這些個案是乎是社區安寧療護團隊可以接手的部份。但是這個模式,也正在與醫院協調之中,我們希望這是一個很好的轉介模式,可以提供延續性的全方位服務。

現行健保署要求的書面資料多達15份,還要在VPN做登錄,行政程序過於繁瑣,也難怪健保署積極推動,但是基層醫療團隊參與意願低落,我們團隊是到目前為止,唯一健保署在台灣北部七縣市認證的基層醫療團隊。與會一位醫師認為這又是ㄧ項健保財團化的狀況,用繁瑣的行政文書作業,讓擁有行政文書作業及醫務管理能力的大型醫院,特別是財團法人醫院,又可以獵奪資源。幸而,到宅的社區安寧療護給付太低,低到不符成本的程度,才沒被財團醫院指染。

我們要特別感謝台北榮民總醫院家庭醫學部黃信彰主任及大德病房林明慧主任積極給予社區安寧療護團隊的醫師、護理師的專業訓練,包括:見習教學、繼續教育等,護理長、個管師、安寧護理師等整個團隊的指導和打氣,讓我們保有專業精進的動力,這是我們由衷感恩的地方。這當中,台灣大學附設醫院金山分院黃勝堅院長不辭辛勞,給我們社區安寧專題演講,金山社區安寧團隊還帶領我們到三位社區個案家裡,進行實地的居家安寧療護,激勵我們服務的熱忱和能力。

大家覺得現在應該做好社區宣導工作,並在就近在台北榮民總醫院大德病房進行團隊的繼續教育,參與全國醫院安寧視訊教育,強化專業能力及資源聯結,緣份成熟,自然能夠提供給有需要的民眾專業、溫馨的安寧服務。


社區安寧療護團隊

參加台北榮民總醫院大德病房的繼續教育


發表由 ptcfadmin 於 2014-11-01 11:02:00 (657 人氣)

2014年10月底我到香港。
年初知道世界衛生組織的健康城市聯盟(Alliance for Health city,AFHC)將再香港舉辦第六屆大會及研討會,我投稿了一篇論文摘要,也被接受為口頭論文發表因此老早就排好10月底的行程
到了9月26日,香港開始進行罷課活動,28日又進行佔中活動,隔天,香港政府的警察對示威群眾施放催淚彈及辣椒水噴眼,作為一個醫師,我無法想像人民的褓姆、人民的公僕竟然以這樣粗暴的方式對待這片土地的主人。
我所以關心香港,是因為從2013年暑假開始,基金會接受香港中文大學的「寰宇暑期實習計畫」,每年有4位的優秀的大學生前來實習8星期深入了解台灣的社區營造及公民社會,而主持這項計畫的負責人是我們所敬重的公民社會研究中心陳建民教授,年輕的學生們在台灣8個禮拜和我們建立深厚的情誼,也保持密切的彼此互動。當佔中三子成員之ㄧ的陳健民教授和學生發起罷課和佔中運動,一方面深受台灣318學運的影響,一方面香港目前是中國的特別行政區的關係,讓我們更感受到公民社會的困境。
當催淚彈及辣椒水噴向街頭的學生和民眾的隔天,就是9月30日的下午,有兩位中文大學的學生正在台北參加研討會,他們跑來找我不遇,留下一封信向我致意。當我晚上看到這封信時心裡浮起一陣不安,一定有事的,一定是有事的。幸而使用FB搜尋,終於聯絡到這兩位同學。原來整個白天,他們跑遍台北市區要緊急購買防護物資,他們也在FB發起台灣朋友支援防護物資的募集,一整天只募到8個護目鏡,真是令人心急啊!我請同仁到附近五金行打聽,其中有一個五金行年輕老闆告訴我們,318學運的時候香港朋友給我們很多支持的力量,現在香港有難,我們當然要盡力支援他們,他問幾個同行調貨用最優惠的價錢給我們一個支持的力量,當晚就調集88個護目鏡、28個LED手電筒和100件雨衣,隔天一大早這兩位年輕朋友過來運走這批防護物資,我更以長輩的身分擁抱受苦奮鬥的年輕朋友,更送給他們一本318學運影像紀錄專輯「太陽花學運攝影集」,鼓勵他們要用心紀錄香港這次影響深遠的社會運動。
爾後年經朋友和陳教授持續的和我保持聯繫,佔中運動持續在街頭奮鬥,10月底出發前夕,我告訴陳教授,不知道能不能有機會碰面,向他致敬。當然,如果可以和可敬、可愛的同學見面,看到大家的平安,是心裡最大安心。當然,當時狀況太不確定,每天都在變化中,說不定時間表,能做什麼,沒人可以預測到。搞不好,只能和這群好朋友擁抱相互打氣吧!
陳教授告訴我他已經在街頭23天,都沒回家,令人萬分不捨。我也抱著沉痛又不安的心情前往香港。

太陽花學運攝影集

支持香港佔中的救援物資


« 1 2 3 4 (5) 6 7 8 ... 12 »
關於北投文化基金會
北投之旅
北投文化基金會新聞櫃
Google Translate
郵政劃撥帳號
支持關懷不斷炊 長者好溫馨 愛心送餐募款

我們的郵政劃撥帳號:19558705
戶名:財團法人台北市北投文化基金會


歷年捐款芳名錄
關心核電議題,守護我們的家園!
facebook粉絲專頁
財團法人台北市北投文化基金會 PeiTou Culture Foundation

地址:112台北市北投區中央南路一段45號之1 看簡圖 看詳細彩圖

電話:(02)2891-7453 傳真:(02)2896-2660 E-mail:ptcfmail@ms56.hinet.net

XOOPS release 20030626 網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