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總指標
年度工作
專案推動
北投文化基金會出版品
歷年專案活動網站
夥伴網站
最新新聞區塊
發表由 ptcfadmin 於 2004-09-09 16:56:40 (2002 人氣)

九月六日(星期一)上午十一時,監察院林委員將財、詹委員益彰、趙委員昌平蒞臨北投指導,同行還有台灣大學城鄉所陳亮全教授、文建會以及臺北市政府民政局的長官們,於北投貴子坑生態教學園區第二涼亭聽取北投社區總體營造成果簡報。

監察委員到場時,由北投社區大學手語講師胡松德老師帶動手語迎賓,北投區各熱心積極於社區營造工作的團隊領導人如北投文化基金會洪德仁董事長、北投社區大學潘蓬彬主任、楊副主任、鄭主任秘書、秀山里陳里長、東華里蔡里長、東華社區發展協會陳理事長、振華社區發展協會陳理事長、吉慶里黃里長等和北投區的大家長張義芳張區長亦在場歡迎監委們的蒞臨指導。簡報由北投文化基金會洪德仁董事長進行總體簡報,將「創意心點子計畫」的年度成果做了報告。

北投社區大學潘蓬彬主任則說明了北投社大在社區營造範疇所規劃的種種課程,諸如「北投陶瓷快樂行」、「北投文化生態旅遊」以及其所延伸的「台北文化生態旅遊」,與社區醫療群合作開辦的「健康婦女下午茶」,為培養社造種子所規劃的「地方領袖工作坊」、「社造種子電腦班」,以及關懷社區的「口述歷史」、「環境關懷--八仙圳關懷工作坊」、「大淡水河系關懷工作坊」等課程。

參與此次訪視行程的里長們也提出了許多的社造成果說明,張區長也對於北投這個充滿著傳奇的地區表示期許\,盼望大家能更近一步創造北投的新傳奇,在在都強烈地表現出北投區各個地方團體之間的合作、團結,共同努力希冀讓北投可以更美、更好,成為一「宜居、宜遊、宜學習」的好地方。

北投知名陶藝家蔡曉芳在今日的簡報地點,也就是北投陶瓷的搖籃--貴子坑地區解說了北投陶瓷的精采過往,在極具歷史優秀傳統的北投陶瓷基石上,北投最附有創意的陶藝家,同時也是北投社區大學陶藝課程講師的徐兆煜徐老師也說明了他在創作北投新特色陶瓷的創作理念,展現了北投陶瓷的未來新風貌。

此次監委們的蒞臨訪視指導,給北投社區營造團體帶來莫大的鼓勵,在胡松德老師帶動的期待再相會歌聲中,對未來充滿著希望的北投社造團體揮手送別監委們,留下了滿懷的信心,大家都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一定能共同打造北投的新傳奇,樹立北投新精神!


發表由 ptcfadmin 於 2004-09-09 15:20:52 (1758 人氣)

為建立健康城市,全面營造健康社區,推動健康飲食、規律運動及防疫等健康促進議題,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公開甄選「社區健康促進計畫」,經評審甄選十二個社區組織及單位,與本市目前已有的八個社區健康營造中心,共同加入本市社區健康營造推動之行列,以邁向全市民皆健康的目標。
為落實社區健康促進的理念,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將運用社區營造的方式,培訓社區健康營造人才,特別辦理本次社區健康營造共識營活動,以提昇社區健康營造承辦人員工作知能,協助輔導社區健康營造工作之推動。

指導單位: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主辦單位︰臺北市政府衛生局
承辦單位︰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社區健康營造計畫北區輔導中心(北投文化基金會)。
協辦單位:北投社區大學。
活動目的:培育社區健康營造工作人才,以提昇社區健康營造承辦人員工作知能,及協助輔導社區健康營造之推動。
課程時間︰本工作坊為一個為期三天之課程活動,時間為93年9月13日、20日、27日。
課程地點︰北投社區大學(台北市北投區新民路10號,新民國中;捷運:淡水線「北投站」,在站內轉第四月台搭乘新北投線,於「新北投站」下車,沿北投衛生所泉源路,右轉新民路即到,步行約8分鐘)。
課程內容:詳如課程表(如附件)。
參加對象︰本市12個社區健康營造點及8個社區健康營造中心之人員、十二區衛生所同仁、非營利組織成員。
參加名額︰60名(每社區健康營造點3名、每社區健康營造中心1名、每衛生所業務相關同仁1名、非營利組織成員)
活動費用︰免費。
學習認證:1.本次課程為台灣社區健康營造人員培訓暨認證辦法所認定的初階培訓課程,全程出席者可認定21小時。
2.發給公務人員終身學習護照認證條。
其他:本活動供應午餐,並請自行攜帶紙筆和環保杯\r
聯絡方式︰郭佳慧、吳為毅 聯絡電話︰28917453 傳 真︰28962660
<如附件>


發表由 ptcfadmin 於 2004-09-09 11:53:00 (2073 人氣)

延續十七年的大甲媽祖往新港繞境進香已圓滿結束。號稱十萬以上香客,世界排名第三,走過台中、彰化、雲林、嘉義八天七夜的宗教朝聖之旅,如同往年,鄉親熱情款待遠來香客,義工奮力清掃街道垃圾,熱鬧的新港成了嘉年華式不夜城,摩肩接踵的大夜市,雖然進香團體、人數、藝陣規模、種類及看熱鬧人群比往年減少,但是幾乎佔滿新港街道兩旁的攤販,卻比往年增加。

 大甲媽祖回駕,和義工清掃完街道垃圾後,不免自問:如此盛大的廟會活動,卻只能招來攤販及看熱鬧人群!當人潮散去,留下的只剩滿地垃圾,為什麼不能以世界三大宗教之旅為主軸,豐富進香朝拜的內涵,整體行銷新港的農特產品、旅遊景點及農村體驗,讓遊客懷念新港人的熱情友善,除了進香期,平常也願意到新港來。

 近一、二年,各項經濟指標顯示,台灣經濟已度過寒冬,走上復甦,最近公佈的失業率也開始下降,然而,多年來重工輕農,出口導向的經濟政策,導致農業縣或九二一重建區的失業率仍居高不降。當東勢的高接梨打不贏因加入WTO開放進口的韓國梨;當三義的木雕被大陸廉價勞工刻成的半成品反傾銷;當美濃手工傘被越南傘或大陸傘淹沒;當百貨公司的專櫃塞滿大陸設廠生產的台灣原住民手工藝品… …?不知道這些貧富差距逐漸加大,失業率日高的農漁村或原住民部落,何去何從?

 台灣社區的生命力是旺盛的,也富含地方特色。九二一大地震後埔里鎮桃米社區,雖僅是小小的埔里盆地邊緣的村落,卻孕育豐富多樣的原生物種,村民知道這些特色,不趕著重建住宅,先學習認識環境與導覽解說,等遊客進入後,發展獨有的民宿、特色餐與手工藝品,是可吸引遊客在地消費的「社區產業」;鹿谷清水溝問茶館,幾位地震後就進入協助救災的年輕人,重新包裝行銷當地茶葉,並用盈餘設立「老人食堂」,照顧社區老人,以建構符合社區需要的「社區產業」;信義鄉東埔一鄰的布農族朋友,以傳統石板來美化部落景觀,以狩獵文化來規劃生態旅遊,發展具有布農族特色的「社區產業」;埔里長青里王子華夫婦以對待自己親人的態度,鼓勵里民老有所用,建構有人性、有尊嚴的「社區老人長期照顧產業」……。九二一重建區的成功\經驗,讓我們看到未來以「社區產業」解決區域發展不均的可能。

 歐盟藉由非營利組織與非政府組織發展第三系統產業的經驗,有許多值得台灣學習。當社區企圖整合不同部會資源,與民間力量,永續經營「社區產業」,一個可以參與學習,凝聚共識,民主開放的社區組織是不可或缺。台大城鄉所鄭文良博士分析九二一重建區成功\「社區產業」的發展經驗,也有類似結論。他特別強調,組織成員間是夥伴而非僱傭關係,運作民主,具有共同認定的價值,以及終身學習的態度。

 台灣「社區產業」的發展,除了政府編列預算,非營利組織健全發展,更需要修改不合時宜的法令與稅制,以及專業者或企業界在產品研發、包裝、行銷、管理上提供專業服務,至於非營利組織如何經營營利事業,如何避免「假公濟私」、「公私不分」;社會經濟理念的釐清……,尚期各界先進指教。期望「社區產業」可協助台灣走出一條永續發展的路。


發表由 ptcfadmin 於 2004-09-07 09:45:41 (1717 人氣)

 賀蕙芝的《全球的習慣》探討全球化後的社會問題;王淑禎的《譜》在棉紙上緬懷台灣傳統民俗祭典;陳崑鋒藉由裝置、錄影藝術的作品《畫外》展現對繪畫逐漸喪失主流地位的焦慮……鳳甲美術館將賀蕙芝等十一位曾提出申請展的藝術家新舊創作加以串聯,策畫出「浪遊者(The Flaneurs)」聯展,這也是該館首度集結歷屆申請展「落選者」所策劃的「敗部復活」聯展。

 這十一位參展藝術家涵括賀蕙芝、吳日勤、李昀珊、周偉、陳崑鋒、翁明哲、許哲瑜、張簡啟東、郭景捷、王淑禎、潘信華等,此次參展作品以藝術家當年送件申請的作品為主,最新創作為輔,且以每位藝術家一個區塊獨立展演的方式進行。這十一個看似個自獨立的展覽,以「浪遊者(The Flaneurs)」主題串聯。

 儘管每位創作者的媒材不同,橫跨平面與裝置藝術等,在鳳甲美術館裡「浪遊者」的意義與形象並沒有被定調,展覽裡的藝術家或藝術工作者,在生活上、經歷中,與作品裡都具有遊走邊緣的特質。

 周偉的作品《日常生活的影像》中,以一組一組的集合型態,對照兩種不同的意念所呈現出的空間感。潘信華手工抄紙製作而成的彩墨作品《古畫》,可發現各種現代事物遊走於古代山林間的橫生趣味。紐約普拉特藝術學院版畫系畢業的王淑禎創作的《譜》則在飄盪的棉紙上,創作由人裝扮的各種神祇形象,其線條刻意被模糊、錯移,讓觀者感覺彷彿見到神祇裝扮下的台灣青少年,在「神力」的包裝後,一躍成仙,但卻又掩不住節慶後被社會鄙夷的落寞。

 鳳甲美術館九月十一日起將舉辦一系列藝術家作品導讀活動。十一月七日也將請該館歷屆的評審與參展藝術家針對「浪遊者(The Flaneurs)」這個主題進行對談。


發表由 ptcfadmin 於 2004-09-02 11:52:00 (1772 人氣)

谷關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從松鶴部落打來電話說,大甲溪河床在艾利風災後又淤積四、五公尺高,惡水衝向部落及中橫路面,聯外橋樑沖毀,道路崩塌範圍更勝七二水災;近幾日,連續看到崩山土石霎時淹沒新竹縣五峰鄉的土場部落;三重新莊三、四十年來未嘗有的大淹水;苗栗縣龜山橋塌成V字型……的新聞畫面,令人怵目驚心。七二水災後,不到二個月時間,另一造成多起家破人亡,山河變色的災難又在北台灣發生。

 除了災難報導,媒體亦出現中央、縣及鄉級應變中心間互批;台北縣市針鋒相對;災民指責,官員一臉無辜的報導。災難發生後,常見的「有責任往外推,有功勞自己臉上貼」,在災後口水戰中一覽無遺。悲痛失望之餘,是不是讓我們站在社區角度,由下而上重新思考如何避災減災的具體作法。\r

 台灣是災難不斷的島嶼,發生賀伯颱風的一九九六年開始,地球暖化,氣候劇變,世界各地災害頻傳,加上九二一大地震造成地質鬆軟,災難發生往往不按牌理出牌。而且,災害發生的瞬間,道路中斷,天候惡劣,路面或空中來的外界救援無法於第一時間抵達,當下,受災居民如何自救,社區如何相互扶持以度過難關,是一嚴肅課題。許多災難傷亡統計,大部份傷者不是被專業醫師或救難人員救活,而是靠家庭成員或左鄰右舍。因此,如何喚起社區防災意識,強化社區防災組織,充實社區防災配備,提升社區防災知能,是災難頻傳時一項不可忽略的工作。 社區傳統的義消、鳳凰志工、睦鄰救援隊、社區巡守隊……,搶救車禍、火災等平常災難,綽綽有餘,但面對土石流、毀滅性地震、七二水災等大型災難時,心有餘而力不足。因此,二○○一年桃芝颱風後,針對土石流短期內無法避免的事實,政府於九二一重建區推動「社區防救災總體營造」計畫,將「防災」納入「社區總體營造」的一環。由於生活在土石流潛在危險區域的居民最了解當地環境,此計畫從居民訪談開始,參考祖先累積的經驗,及水保局持續監測的資料,在專家學者協助下,社區居民共同繪製「社區防災地圖」,標示環境潛在的危險地點,並共同尋找土石流發生時可供逃生的路線,及避難地點。\r

 社區居民在參與學習中建立共識,然後,進行分工編組與教育訓練,一方面強化組織運作,整合救災相關的社區組織;另方面提升自救救人的知能。「防災社區」不僅擴大參與,亦從危時的「救災」走向平時的「防災」與「整備」:教育村民尋找坡地裂縫,填補間隙,清除淤塞的排水溝;學習觀測每小時降雨量,適時發出警訊,及早撤離,培養危機意識。平時演練避難程序,落實防災理念;災害發生時,及時救援,將傷害減到最小。

 七二水災發生後,進入上安及豐丘兩村,實地了解「防災社區」的功效,令人寬慰的是,皆擋得住近千公厘總降雨量的衝擊,其他五個防災社區亦安然無恙。因此,如何推動土石流防災的社區經驗,在斷層通過的社區防震;在巷道狹窄高樓林立的住宅社區防火;在高級別墅社區防偷防搶……,累積自己社區的防災、救災經驗,打破自掃門前雪的觀念,管管他家瓦上霜,在災害發生時發揮自救救人的效能,是最大盼望。


« 1 ... 338 339 340 (341) 342 343 344 ... 351 »
關於北投文化基金會
北投之旅
北投文化基金會新聞櫃
Google Translate
郵政劃撥帳號
支持關懷不斷炊 長者好溫馨 愛心送餐募款

我們的郵政劃撥帳號:19558705
戶名:財團法人台北市北投文化基金會


歷年捐款芳名錄
關心核電議題,守護我們的家園!
facebook粉絲專頁
財團法人台北市北投文化基金會 PeiTou Culture Foundation

地址:112台北市北投區中央南路一段45號之1 看簡圖 看詳細彩圖

電話:(02)2891-7453 傳真:(02)2896-2660 E-mail:ptcfmail@ms56.hinet.net

XOOPS release 20030626 網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