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總指標
年度工作
專案推動
北投文化基金會出版品
歷年專案活動網站
夥伴網站

主選單年度工作臺北學、北投學學術研討會

第 3 頁,共 3 頁  第一頁 | 上一頁 | 下一頁 | 最末頁

臺北學、北投學學術研討會:2007年第四屆臺北學學術研討會(暨第六屆北投學學術研討會)
發表日期 2007-12-11 10:22:26      內容索引  請登入會員才可留言

陳其南教授專題演講: 社區營造在台灣

2007年第四屆台北學學術研討會
社區營造在台灣
演講人:陳其南教授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前任主任委員
地點:北投新民國中活動中心
時間:96年11月3日下午16時10分至16時40分
紀錄:陳秋蘭、黃憶聖

台灣社會已逐漸成熟,人們的自主意識抬頭,「社區」理念已經成為許多地方成立類似社區自主團體的催化劑,進行家園改造,社區營造也蔚為風潮。十年過去,除了單一社區成果無法移植外,有些社區的社造目標變成「旅遊版頭條」,以增加觀光收入為主,社區淳樸不再,世俗化取而代之,社造成果更有淪為硬體建設比賽之虞。
社區與民主政治的關係
民主政治如學生在校上課所談之公民意識與公民道德是一樣的事情,所以民主也好政治改革也好基本上民主政治與社區有極大的關係,民主政治融入社區生活與居民討論公共議題,民主政治是扮演相當的角色,人民可以用一個觀念一個價值去解決實際社會的問題,台灣的民主政治較草根性它是與社區串聯的。
社區公寓或大廈有一公共議題,有哪一個社區在行草根民主?又有哪一個社區會自己來討論自己去執行或動員?
台灣的政治環境很糟替社區做事的村里長和我們這一群對社區營造有理想的人參選時反而拿不倒選票,選民投票時未曾考慮民主價值以至賄選頻傳,這也是無法民主化的原因,賄選關係選區的大小是政治草根民主難做的原因,基層在此陋習台灣民主談何容易。
社區營造的功能
社區營造並不是因為在做產業、做空間、作福報、把整個計畫完成就表示社區營造成功,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失去原來的動力和精神價值,推動社區營造主要是讓社區居民有一個公共議題,社區營造也可以將一間小店把它變成能讓居民聚集談天說地的地方,所以說社區營造本身就是一個功能。因此,社區營造理念,一言以蔽之,是一個以「人」為主體的文化地貌、環境景觀和生活品質全面改造的工程。它的基本根源在「人心的改變」,將傳統台灣農村社會的密切人際網絡恢復,附予一種「共同決定未來願景」的民主意識,也就是所謂的「社區意識」:讓地方人自己共同參與、共同決定自己的生活環境、生活方式與未來遠景。它可能是地方環境景觀的改變,也可能是地方文化的保存、也可能是社區安全的維護、或產業的轉型。這樣的想法看起來容易,執行起來卻不見得簡單,因為「人」的改變是非常困難的。
社區營造在台灣
台灣社區營造要成功,得把自己的國家、自己的社區治理好,管委會處裡好,訓練台灣人民的民主能力是要發很長的一段時間,這個國家才會茁壯而且處理社區營造時基層問題要先解決,很多人對社區營造想要一蹴可幾,這是需要用基層意識來穩固,社區營造的核心得請大家多思考這幾個議題的價值。
社區營造運動推動至今,成果豐碩,但也有社造成就限於當地,無法與其他社區分享與移植的現象,社造運動已面臨如何轉型和如何與生態環境維護緊密結合的關鍵時刻。社區總體營造,目的原是凝聚向心力,因此每個地方的社造成就都屬於當地的,無法分享與移植;社造十年,未來一定要轉型,否則前景堪慮。
培養共同體意識
社區營造是培養共同體意識,成員就是公民;這裡的公民不只是納稅的公民,而是社會的一分子,與權利和義務有共同的關係,和社區、城市、國家都是共同體,應該要有「共同體為先」的觀念。台灣過去都是以自體為先,缺乏共同體為先的概念,社區總體營造運動,就是希望從生活最小單位培養公民概念,「文化公民權」正是社區繼擁有政治公民權、經濟公民權之後的第三階段,台灣要成為文化國家,不能只依賴政府單方面,社造運動必須再提升,擴大範圍。
台灣推動社造並非如此順利,社造之路在台灣仍缺乏公民倫理概念下,仍然十分遙遠,雖然現在已經有一些標竿社區,但社造運動是希望改變人的心理,使台灣基層政治生態產生改變,更是社造的終極目標。社造與政治和其他運動最大的不同是,社造從改變社區環境、生活開始,但這是工具而非目標,目標是改變人。當下社造運動固然有前述缺失,也不是每個社區社造都會成功,但換個角度看,藉助社造議題,達到社造目的,至少社區已經先有意識,發動權也回歸到社區,至少初期目的已經達到,也改變了政府施政行使預算的舊有觀念。
社區營造在設計理念政策上可以培養出民主精神,社區居民取得共識而不是閉門造車自己在討論,在協助社區營造時大家的意見要一致,同時居民的意見要清楚表達,如此社區居民經常參加社區會議將培養民主精神感情與民主素養。
社造的未來
社造本來就是內發性的,是來抵禦外來資本主義惡化環境的;社造同時也是台灣社區與全球化對話的窗口,所謂「glocalization」;在這兩條件下,台灣的社造運動於傳統和環境的取捨中是有折衷的,透過地方主體性的建立,來和外界對話,創造多樣性,才不會淹沒在全球標準化的浪頭之中。台灣文化應該建立在各地方社區的差別性和多樣性上,藉由每個社區文化上的不同,共同編織成台灣總體印象。

回頁面頂端


第 3 頁,共 3 頁  第一頁 | 上一頁 | 下一頁 | 最末頁

內容索引

1. 2007年第四屆臺北學學術研討會(暨第六屆北投學學術研討會)
2. 張鐸嚴教授專題演講:從公民識到工民意識、成人教育的下一階段
3. 陳其南教授專題演講: 社區營造在台灣


關於北投文化基金會
北投之旅
北投文化基金會新聞櫃
Google Translate
郵政劃撥帳號
支持關懷不斷炊 長者好溫馨 愛心送餐募款

我們的郵政劃撥帳號:19558705
戶名:財團法人台北市北投文化基金會


歷年捐款芳名錄
關心核電議題,守護我們的家園!
facebook粉絲專頁
財團法人台北市北投文化基金會 PeiTou Culture Foundation

地址:112台北市北投區中央南路一段45號之1 看簡圖 看詳細彩圖

電話:(02)2891-7453 傳真:(02)2896-2660 E-mail:ptcfmail@ms56.hinet.net

XOOPS release 20030626 網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