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期 北投健康城市電子報 (2008/09/20)                                                                 訂閱電子報


專題報導
•別無選擇的未來-談巨變下治安社區的下一步(台灣城鄉特色發展協會理事長/許主冠)
 
活動記要
•20080821~20080920活動剪影
•關懷老人身障 北投東華社區送餐6年不中斷
活力北投
•清江社區:老街區裡的溫情(北投文化基金會/周家慧)
活動快訊
•北投區健康服務中心:北投區天使人力銀行志工知能訓練暨研討會
•北投區健康服務中心:97年度健康有約:明日的記憶-失智與退化
•北投區健康服務中心:北投區健康服務中心新移民講座-壓力調適
•北投區公所:「北投STAR 尋找老聲音」2008懷舊台日語那卡西歌唱選拔活動
•台北市北投婦女服務中心:就業變身大作戰
•北投健康促進協會:2008北投健康城市繪畫暨新詩比賽9月26日截止收件
•北投社區大學:北投山水之美 師生聯合畫展
•北投社區大學:臺北市社區大學10周年回顧與前瞻研討會暨學習成果博覽會

專題報導
 別無選擇的未來-談巨變下治安社區的下一步(台灣城鄉特色發展協會理事長/許主冠)


楔子
這是一個最美好的時代
卻也是最惡劣的時代
這是個智慧的時代
卻也是愚蠢的時代
這是信仰的時代
也是懷疑的時代
這是光明的季節
也是黑暗的季節
這是充滿希望的春天
也是令人絕望的冬天
我們的前途充滿一切,卻什麼都沒有
我們一直走向天堂,也一直走向地獄─── 狄更斯(Charls Dickens) 雙城記前言

這段文字雖然是描述18世紀法國大革命時環境動盪,充滿對未來不可知的一種憧憬與徬徨。但在今日讀來,卻又如此的熟悉。現在的台灣,我們生活週遭不論就業、就學、工作乃至社會價值在未來模糊未明的的陰影中,有些原本應該明確不變的準則卻一再發生變化。而且這些變化往往無規則可循,因此整個社會人心浮動,許多事不再是可以預期,不再是理所當然。在這不確定的時代,人民可以依靠什麼?政府又可以倚靠什麼 ?

壹、 為什麼會改變?-社會環境改變的本質
馬克思的社會演化論闡釋的很清楚,改變是歷史中唯一不變的鐵則,但是身陷改變浪潮中的人卻往往無法理解或明確的看出趨勢,只期待巨變會自行消失,但其實若不嘗試了解情況並且試著解決問題,只將頭埋在沙裡,希望看不見就可以解決困境,這是行不通的。

從人類的文明進程言,十八世紀開始的工業革命是全球性社會經濟政治結構改變的第一波,在長達一百多年的時間,透過殖民帝國主義的傳遞,亞、非洲的國家出於自願或非自願都接受了這個以西方為主的價值觀所建構出的體系。其影響至今不衰。

然而過去經驗並無助於我們解決當前面對的困境,因為這一波改變的浪潮與上述工業化卻迥然不同,它的特色有兩點,一、不像工業革命有區域之限;先西歐後中歐接著到美洲、亞非洲。此次這波資訊革命是全球性的,因此台灣或其他各國都無法置身事外;二、沒有時間差(Time Lag);工業化走了一百多年才普及,資訊化浪潮則是已席捲各國,但所有國家都和我們一樣仍在找出路,所以我們很難完整參考或複製他國經驗。

因此隨著工業化浪潮逐步退去,後工業化連結著資訊時期的到來,已穩定約百年的社會開始動搖。許多動亂失序開始出現,政府忙著解決問題,但是卻往往看不到問題的真相。
在社會學功能學派大師帕森思(Talcott Parsons)的觀點言,一個完整社會中「退化」(degenerate)與「轉化」(mutations)都會被社會強而有力的結構所吸納解決,只有當這個社會已經虛弱甚至不穩定時才會因這些挑戰而不得不改變。這種無法解決外在的挑戰只好自我改變的過程就是舊社會的崩解與新社會的產生。

台灣從1987解嚴以來所面臨的其實不只是解嚴後的種種後遺症(如社會新共識的建立、轉型正義的落實等)或社會規範在草根社會力衝擊下的崩解,其實更大的挑戰與衝擊是在全球化架構下資訊時代的來臨,台灣在國際分工中角色的轉換問題。這些衝擊已改變了台灣!在觀察台灣現階段種種問題若不能從這個角度思考,終將會見樹不見林。

貳、 公民社會的美夢-從被統治到參與管理到自我管理的過程
公民在民主國家中是泛指具有參政權的國民,意即公民不但是一個被統治者(國民),他更是一個可以參與統治的特權國民。然而在台灣的行憲歷史實踐上,在長達四十多年的戒嚴令與動員戡亂時期限制下,公民可以參與的公共領域並不大,政府也並不鼓勵這些參與。因此雖然有民主之名,但核心中卻是一種缺乏公共討論、參與機制下的空頭民主。公民也就錯誤的以為除了盡義務外,政府所給的權利就是恩賜。因此民主共和國,卻只見統治與被統治階級,鮮少看見有真正公民的存在。

直到解嚴後,外在桎梏解除,突然間各種社會能量迸發,特別是在經過政治力釋放的民主浪潮洗禮後,人民更勇於表達自己的利益,因此各種社會衝突與矛盾就成為一波以「激進民主」的方式衝擊社會的動力。激進民主本質上是以集體抗爭的激進的方式表達其「反分配」的特色。所動員的能量大,社會印象深刻,相對政府正視度高。但其實與民主常態性的公民參與方式並不同。可惜,初經民主的台灣公民就常以此為典範,而隨著社會多元利益分散,激進民主風氣日衰,似乎台灣的公民運動又回復冷淡。

其實,相較於西方早年發展的公民社會歷史,台灣公民的爆發力並不惶多讓,但欠缺的是從私利走向公益的轉換機制,其中原因當然很多,例如傳統基督教文化重視「社會慈善」的傳統,對應出儒家較重視「我族關係」(wegroup)的思維,與東西方中產階級興起的過程不同等等,都是背景原因。但誠如美國托克維爾(A.Tocqueville)在其著作「美國的民主」所談及,民主國家的公民從歷史中學習到若沒有透過結社或互助則所有爭取來的權利可能都會因為公民個體的脆弱而被削弱。就算可以保住財產,但社會也會從文明淪落到野蠻。因此為要保有文明,公民必須要有結社的存在,托克維爾稱此為「正確理解私利」的不二法門。(李宜培 湯新镅譯 1985)

這個觀念,普遍讓西方公民有機會藉由結社的方式醞釀成社會中一種穩定的價值,當各種價值逐一被社會主流接受後,社會的穩定性就越高。公民藉由這種柔性方式不但參與了統治,更規範了社會的進程方向。這正是公民社會的具體體現。相較台灣目前的困境,正是有公民卻不成社會。因此近年來以政府為主力所推動的「社區總體營造」政策,縱然一直有很多批評與檢討,但其實就文明進程言方向是正確的,因為我們如果再不著力,努力追趕西方可能耗費一百年才逐步建構起來的公民社會,則面對台灣瞬息萬變的環境,多元複雜的社會,高度隱密的人己關係。構成就是一個歷史上最難統治的時代。政府與人民將陷入民主兩難,甚至社會退化走向野蠻。

叁、建構以公民網絡為基礎的治安社區操作模式
綜上所言,欲解決台灣當前的困境,建構出以公民自治為基礎的環境已是刻不容緩,然而,現實面卻仍然舉步維艱。因為支持這種公共自治的整體社會資本仍然不足。

所謂的社會資本係指一種改造過的社會關係,這種社會關係能產生公共效益的信任與合作,在這層關係的連帶之下,有助於將個人自利的行為,聯結到社會的共同利益,從而減少個人及集體的風險(顧忠華,2001社會信任、社會資本與非營利組織「非營利組織與社會信任」研討會,中研院社會所與政大社會系合辦。)

以現階段各社區為推動治安工作所成立的「守望相助隊」為例,絕大多數從開始成立之時就是因應政府政策而來,很多社區也是在「地方頭人」帶領下,以傳統人際關係所建構出來的。這種組織剛開始效率高,但是由於缺乏改造,所以很快就會陷入困境,最立即的問題就是面臨到「公共性與自主性的挑戰」。在缺乏公共思考下的自私資本主義架構中,如何建立永續?未經轉換的私人信任關係如何面對帶隊頭人的政治恩怨?這種種困境說明了社會資本價值與政策缺乏論述基礎的困境。

因此,回歸原點,整個社區治安政策要再走下去,既然單靠過去以行政力為主體已不可行,但卻又不能立即寄望於社區,那只好認清事實,回到起點,重新檢視社區的基礎能力與價值觀念,藉由從新建構出的知識、網絡與信任打造新的可能。

從去年到今年(95-96年)治安社區專業輔導團共訪視全國各縣市警察局四次以上,各縣市績優社區兩次以上。從中歸納發現凡是具有永續力的社區對相關輔導的警局言都較為輕鬆,甚至有些地區是社區帶著警分局往前衝。這些績優社區營造方式或有不同,特色各異,但其共同特色就是具公共性;不以一人而興,亦不以一人而敗。在嘉義大崙社區、彰化南勢社區都彰顯出這樣的特色,這種社區領導人對權力自律的文化改造了守望相助隊員間的信任關係,外顯出來的就是這種雄厚的社會資本。

反之,以行政力貫徹所強力輔導出來的績優社區,在外觀上、運作上也會有相當規模,但只要一問到未來的遠景或對社區環境的自主評估計畫、策略。幾乎就無言以對或仍全然以警政部門之觀點為觀點。這些差異牽涉到治安社區永續機制的核心,但很可惜在現階段仍無法透過評核制度做出區隔。未來治安社區計畫將可能漸漸落實到各縣市自辦,中央不再訂定計畫指導辦理,這種清楚劃分計畫考核與計畫執行單位是符合政府再造的精神。但在現實面上,過去兩年治安社區推動的工作,各縣市政府是否已經完全掌握這項工作的精神?是否各級政府已準備好,讓公民透過各種公共議題團體的結社參與公共事務?以及是否公民已有了解面對複雜的公共議題,不能再以簡單激情的自我利益訴求,而必須有能力與專業和政府對話?這些都仍是沒有肯定的答案。

因此現階段吾人以為治安社區的基礎,只有將既有之社區守望相助隊當作公民結社之初步,透過專業知識的提供,逐步讓守望相助隊成為兼具自我成長的團體,在社區治安的議題上,藉由自我提升讓社區開始有承擔,透過社區內部的磨合與溝通讓守望相助隊成為社區自我防衛的主體。警政治安、消防公安與社政家庭防暴等就是專業資源單位。如此社區才會建構出其主體意識,公務人員與社區才有機會真正形成夥伴關係。甚至因為角色轉變後公務人員才有機會透過專業贏得人民的尊重。

肆、結語
在全球化日益快速的當今,不管民間或政府部門都在進行一場全球的競爭,台灣過去的經濟成功,一大部分是來自民間社會豐盛的生命力,當環境轉換之際,人民很快會接受改變,甚至運用改變創造機會。但相對政府部門在近十數年中,對外在結構改變之挑戰,回應就並不是那樣順利,始終無法放下已經不合時宜的大政府擔子,卻又無力承擔因開放所帶的混亂,就在既有思維下原先可以是帶來轉機的公民參與公共事務計畫,以治安社區操作現況下,差點又成為公務機關更重的負擔。在此之際實在應該靜下心、張開眼、細思考。回到公民社會的原點。答案其實已經很清楚了
2008年社區營造計畫第一階段即將暫告一段落,六星計畫也要重新檢討。回首過去三年的治安社區計畫,所投入的努力與心血,那些披星戴月的日子,那些我們費盡心力的功夫,若不能因著這些投入而帶來一些轉變,在未來我們還有什麼希望?還剩下什麼值得一提?

參考書目
David Osbome& Peter Plastrik,2000,「The Reinventor’s Filedbook:Tools for Transforming Your Goverment」Jossey-Bass Inc.Danvers MA.
顧忠華,2005,「解讀社會力-台灣的學習社會與公民社會」台北 遠足文化
張家铭,1987,「社會學理論的歷史反思-葦伯、布勞岱與米德」台北 圓神文化
Ian Angell著,高翠雙譯,2001,「新野蠻人宣言」台北 城邦文化
Ori Brafman&Rod A.Beckstrom著,洪懿妍譯,2007,「海星與蜘蛛-分權組織的新策略與優勢」台北 遠流出版
林德昌,2001,「國家與社會關係的新詮釋」台北 成文出版


活動紀要

 20080821-20080920活動剪影

970818十八份張公聖君誕辰970819北投區健康服務中心蟲蟲特攻隊教育訓練
970821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參訪北投地方產業,參觀湖山國小藍染工藝及生態校園970822閱讀起步走諮詢會議
970823北投人愛燕-北投社區大學972課程博覽會,台北市議員、北投區區長、里長、北投社區大學、北投愛燕志工隊代表及北投愛燕人士共同拼出北投人愛燕宣言,宣示愛護家燕保護生態的決心970823北投人愛燕-北投社大972課程博覽會,北投健康促進協會參與宣傳北投健康城市計畫
970902社區防疫種子培訓課程:傳染病防治宣導及通報,講師:台北市政府衛生局疾病管制處林碧芬副處長970910社區防疫種籽培訓課程:結核病防治,講師:台大醫院內科王振源醫師
970913北台灣科技學院學生宣導無菸公園情形 970913振華無菸公園誓師大會暨中秋節慶祝晚會
  
 關懷老人身障 北投東華社區送餐6年不中斷


http://www.cdnews.com.tw 2008-08-26 王鵬捷/綜合報導

 台北市社會局今(26)日舉辦「關懷、健康、活力─社區我最夯」記者會,述說北投東華社區長達六年送餐給社區獨居長者、身障人士感人故事,希望透過溫馨小故事分享,號召更多志工加入送餐\\服務。

 中央社26日報導,社會局上午在北投東華社區召開記者會,社會局科長張婌文呼籲全民共同關心社區獨居長者、身心障礙人士。

她表示,東華社區「健康料理廚房」不僅為長者送餐及訪視,並提倡健康新「煮」張,包括「三低一高,守護長者健康」理念為居民服務,這種服務情神著實可貴。

她指出,台北市東華社區發展協會成立1997年,自 2003年起結合內政部、社會局、北投區健康服務中心、國軍北投醫院等單位培訓中高齡婦女從事照護工作,並設「社區健康料理廚房」,每月服務大約六十五人,北投國軍醫院(精障)病人二十五人。

東華社區總幹事陳麗妙表示,東華社區是全市唯一自設廚房為長者與身心障礙者送餐協會,志工本身也是身心障礙者,尤其「社區送餐\\六年多,最感人不只是『送便當故事』,而是志工背後的付出,從送餐、訪視、陪伴就醫,與獨居長者建立信賴及朋友情誼」。

陳麗妙說,東華社區發展協會志工唐淑娟是身心障礙者,在「社區健康料理廚房」烹飪食物,不僅更有自信,並有成就感;送餐志工陳大哥是洗腎病患,每天騎摩托車把便當送給長者,展現出「為別人服務就忘了自己病痛」服務精神。

唐淑娟在記者會中說,雖然從小罹患小兒麻痺症,幸好受到學校愛心媽媽協助,讓她重新找回自信,了解世上處處有溫情,因此希望全台灣社區都能關懷老人及身心障礙者。


活力北投
 清江社區:老街區裡的溫情(北投文化基金會/周家慧)


從北投區行政中心沿著公館路前行,馬路的中間為一個長型的帶狀公園,時常可以看到民眾在公園裡散步、下棋,路的一邊聚集著公寓及平房,從建築物的密度及外觀可以知道這是個開發比較早的社區,這裡便是清江社區的所在。

去年七月北投文化基金會開始推動送餐服務的計畫,便找了鄰近的清江里一起來合作,對於這樣的計畫里長也覺得很有意義便欣然參與,剛開始在社區中尋找有需求的對象時也遇到一些困難,里幹事雖然有獨居長者的名冊,但一些真正需要關懷的長者卻可能因為戶籍不在本地或其他原因而不在名冊之中,還是得透過平日與社區的互動去累積。清江里里長陳鴻堃表示社區的老人家多數都很客氣,加上有些長者因自尊心較強而不願說出自己的困境,里長也無法勉強,只能給予持續的關心,因此目前接受送餐的對象並不多。這樣的長者關懷服務推動至今,因為愈來愈多人知道也曾有居民來電詢問,健康服務中心也會轉介名單給里辦公室,請里辦公室協助關懷弱勢的長者。

在里辦公室人力物力有限的情況之下,里長對於社區內需要關懷的個案多以轉介為主,因地利之便多轉介給北投區社會福利服務中心,請求專業者給予協助,里長很客氣地說,有些老人家有困難不知道能找誰幫忙的時候會說給里長聽,里長的責任便是幫里民解決問題,但大部分民眾的家庭問題是里長不方便介入的,且這樣的問題若由專業人員來協助會比較有幫助,里辦公室再給予持續的追蹤與關心。在推動送餐服務以前,清江里也曾有定期的銀髮族服務,由社區志工幫長者剪頭髮、修指甲,陪長者聊聊天,這樣的活動每個月會有一次,但很惜的是因為志工團隊較不穩定,目前這樣的服務只好先行暫停。

目前清江里的送餐服務是由北投文化基金會的志工協助送餐,並由東華社區協助製作適合長者的健康午餐,長者對於里長及基金會提供這樣的關懷服務也都非常肯定與感激,我們的志工媽媽在送完餐之後也多會回頭陪長者聊聊天,並協助解決長者日常生活面臨的問題,和長者建立如同家人朋友般的感情。社區裡的一位媽媽,年齡上雖然沒有到達7、80歲,但卻因為家庭遺傳的關係再加上自己沒有照顧好自己的身體,現在已胖到自己的雙腳無法負荷的階段,每天就只能一個人待在家裡,午餐就吃兒子預先買好的麵包,在接受送餐服務後,原先封閉的世界也被開啓了,志工們每天藉由送餐的過程增加與他的互動,也不定時帶著年輕的醫生來看看他。就最近一次而言,他告訴醫生說他吃的是治腳的藥,但藥袋上卻寫著胃藥。從那次之後,志工們就在思考要如何把體型大的他帶去附近的醫院做檢查與治療。

雖然目前清江里並沒有足夠的人力能專注於推動長者關懷服務的工作,但民眾若有需求仍可尋求里辦公室的協助,由里辦公室轉介相關資源。

里長與送餐志工到長者家裡探訪里長與送餐志工到長者家裡探訪

電子報2008年為每月發刊一次,請各位朋友繼續關心、支持北投!

北投健康城市電子報(more...)

聯繫編輯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