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醫師離院 入駐社區受訓 (新臺灣週刊第507期/陳慧屏)

日期 2005-12-09 10:26:38 | 文章主題: 北投文化基金會訊

台北榮總、關渡醫院和北投文化基金會共同規劃嶄新的訓練課程,讓住院醫師完全離開醫院,貼近社區民眾,期待養成既理性又感性的醫師。



整個十一月,在台北榮總接受住院醫師訓練的劉宛欣都待在台北市北投社區裡,有時偕同社區志工前往獨居長者家中訪視,問卷調查老人家的生活型態和健康狀況,偶爾陪伴老人家前往醫院健康檢查,並且在國小裡籌辦四場健康講座,還在多場讀書會裡和大家分享她的讀書心得。

這些,都不是傳統住院醫師的訓練內容,她所受訓的台北榮總家醫部社區醫學科主任陳振文強調:「這是國內第一次,一個住院醫師完全離開醫院。」

期待 落實社區醫學

在美國、英國、日本等國家,醫學生的畢業後臨床教育均實施一至二年的「一般醫學訓練」,讓畢業生獲得獨立行醫的能力;台灣的臨床醫師養成教育則略過一般醫學訓練,直接進入專科醫師的訓練,年輕醫師雖通過國家檢覈,取得醫師證書,但獨立行醫的態度和能力仍有不足。

兩年前SARS無預警來襲,意外凸顯出過去偏重高科技專科醫療的醫學教育缺失。疫情過後,各界深切檢討,其中,改革臨床醫療訓練體系的聲浪不斷,而「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的醫師儲備人力計畫正是「後SARS重建」的重要基礎工程。

自二○○三年起,衛生署要求各醫院所招收的第一年住院醫師,必須接受三個月的訓練計畫,內容涵蓋一般醫學、社區醫學、一般外科和一般內科的課程,訓練醫院並須指派資深醫師,統籌訓練計畫的規畫、執行與成果評估。其中社區醫學的訓練時程雖達一個月,但訓練醫院多半讓住院醫師在門診、急診或發燒篩檢站輪流派駐,偶爾前往像基層診所之類的社區醫療機構觀摩見習,但也只是蜻蜓點水,次數寥寥可數。\r

因此劉宛欣所接受的訓練是一次嶄新的嘗試,由台北榮民總醫院家庭醫學部、關渡醫院和北投文化基金會共同規畫一整個月的「第一年住院醫師社區健康營造課程」(簡稱PGY1),讓醫師不僅是觀察見習,而是真正投入民間非營利組織的社區健康促進工作,從做中學。陳振文點出PGY1的初衷:「醫師在醫院接觸到的只是少數民眾,更廣大的族群在社區。」參與其中的資深醫師或社區工作者,無不期待PGY1可能帶來的改變。

成長 醫師發生改變

劉宛欣第一天來到北投文化基金會後,當晚她就奔回榮總,非得看見熟悉的人,心裡才會舒坦些。她內心所受到的衝擊可以想見。在醫界的白色巨塔裡,所有訓練都嚴格理性到一絲不茍,與沒有明確規範和步驟的社區工作大相逕庭。接受PGY1訓練半個月後,她輕蹙眉頭說:「訪視獨居老人當然很重要,而且阿公阿嬤看到醫師親自到家裡也很高興,但我也會懷疑這種訓練是不是應該提早到醫學院的時候,而不是讓一個專業的醫師來做。我期待更有制度,更像個醫師的感覺。」而統籌訓練計畫的陳振文並不以為意,以和煦笑容回應他的學生:「只要有問題都是好事。」

當一個月的訓練課程終了,劉宛欣的聲音卻是激昂而興奮的:「我終於做出一些成果了!」經過劉宛欣一個月來的訪視和問卷調查,她發現骨關節疾病是影響老人生活品質的最關鍵因素,而一般家醫科醫師所熟悉的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老人病反倒其次。劉宛欣說,走動不方便讓老人無法運動、外出社交,讓他們難以維持健康,也讓老人家的心境愉快不起來,甚至影響他們到醫院做健康檢查的意願;比較起來,家裡有電梯的老人顯然就過得活躍多了,「我以前在健檢中心工作的時候,從來沒有想過病患是怎麼來到醫院的。」

效果 來過了才知道

劉宛欣也意外發現,儘管老人健檢是免費的,很多老人家並沒有每年檢查;劉宛欣因此提出建議,讓行動不便的長者專屬居家鄰近醫院的配額內,就像選舉投票的分區。劉宛欣也發現老人家通常同時患有二至四種疾病,卻不知道究竟可以從哪些社會福利資源獲得協助,她提出「個案管理」概念,整合社區、醫療和社福資源,「我想,我看見了家庭醫師制度倘若建立起來時的遠景。」

劉宛欣針對親身見聞所提出的報告,引來在場資深醫師的讚佩:「妳雖然年輕,已經觸碰到政策的核心了。」而劉宛欣也發現了自己的轉變:「剛開始我覺得很無力,覺得就算了解社區的狀況,不能改變又如何。現在我樂觀多了,只要愈多人注意,事情就會水到渠成。」

衛生署在擘畫一般醫學訓練計畫時,道出了衛生主管機關的殷殷期待:「全面強化以全人為基礎的一般醫學嚴謹訓練,才能讓住院醫師們能以全人的觀點,敏感且具整體邏輯分析能力,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而PGY1計畫的實際參與者,又期盼住院醫師能學到什麼?問起劉宛欣的PGY1導師─台北榮總家醫部主治醫師林明憲,他微笑著說:「一個月並不長,但過去我們不曾擁有的,希望在他們身上找到一些。」

在PGY1的結業報告上,劉宛欣寫著:「我們即將帶著何種情感與抱負來去,將發現何種社區獨特的健康問題,能有什麼樣的動力與精神,想改善現存的何種現象與制度......我想,這都是親自來發掘、體驗過才知曉的。觀察和思索問題有許多面向,養成一位既理性又感性的醫生也有它的過程,許\多經歷與視野我們在醫學生的時代來不及儲備,但轉了個彎,它意外地出現在這裡......那究竟是什麼,來過了才知道!」




本篇新聞文章來自 財團法人台北市北投文化基金會
https://www.ptcf.org.tw/ptcf2

本篇新聞文章的連結網址是:
https://www.ptcf.org.tw/ptcf2/article.php?storyid=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