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社區看台灣老人,是我們的資產或負擔?社區老人關懷照顧

日期 2005-12-05 08:00:00 | 文章主題: 洪德仁醫師專欄

  隨著台灣人口老化,2005年5月底老年人口為217萬6,608人,占全國人口9.58%,已超過世界衛生組織所定高齡化國家的標準,推估至2026年後老年人口所占比例將超過20%(490萬人)。到底我們要如何看待老人議題?老人身體老化後,需要常常看醫生,會用掉很多醫療資源,可能變成一個社會的負擔和問題。然而,老人到底是我們的負擔?還是我們的財富或資產?其實是一個很有趣的議題。

德國的老人安養天堂
  德國有一個老人的聚落,當地考慮要發展老人的照護產業,學者專家幫忙規劃老人院安養機構,這些老者居然告訴學者專家和政府說,我們都還可以走得動,我們有能力去照顧那些身體比較不方便的殘障者或老人家,讓我們自己照顧自己吧。這是一個很有趣的老人再生的情形,他們用老化的農村,閒置的農舍或倉庫,規劃成一個具有生趣的老人安養天堂。隨著高齡化社會的來到,老年人口愈來愈多;也隨著醫學的發達,老人長期慢性病患也愈多。老人福利服務益顯其迫切性與重要性,政府機構、社會資源必須相互為用,以全方位、人性化的需求導向,在健康維護、經濟安全、教育與休間、安定生活、心理及社會適應、其他福利措施等,提供適切的福利服務,給予長者完善、尊嚴的服務及全人、生活安全的服務與照顧。

     老人長期照顧是指對身心功能有障礙的老人提供一套包括醫療、護理、生活照料與情緒支持的照顧服務。長期照顧若依照顧服務的場所來區分,包括有三種:機構照顧、社區照顧、家庭照顧。謝穎慧、邱亨嘉、毛莉雯等(2002年)研究指出:社區老人對於家事服務、餐飲準備、持續性照顧、個人照護及護理照護等各項服務,無論是實際使用及自覺需要的比例皆呈現上升趨勢;就服務提供者而言,家人朋友鄰居仍是家事服務、餐\飲準備、持續照顧、個人照護及護理照護等各項服務的主要提供者,但隨年紀漸增,使用機構或受雇者所提供服務的老人比例顯著上升。

 人性化的社區老人照顧

  由於建造和經營照顧機構(院舍)是相當昂貴的,機構照顧是一種與社會隔離式的照顧,容易使老人們在心理上受到損害,妨礙獨立生活能力的需要。而大部分老人留在家裡由不具有照護專業能力的家人照顧,長期下來往往會造成照顧者疲累與壓力。因此,社區照顧是人性化及社會融合,讓有需要照顧的老人留在家裡,生活在熟悉的社區環境中,又能就近得到熟識的社區志工適切的照顧,相對於遠離家園去到一個陌生的機構(院舍)接受照顧,這種方式是更具人性化且較符合社會融合的原則。

  志工提供的照顧服務可能以人力時間銀行的模式,也可能社區產業化來經營,如果要往產業化來建構,我認為要注意到:服務者專業訓練與認證、財務責信、轉介媒合的網絡建構,應該也是服務團隊需要去提供的功能。

  社區志工熱心參與,充滿著感人的愛心,讓老人家感覺溫暖,展現地方人與人之間的愛。志工的用心,讓地方到處充滿溫馨及活力。社區裡的婦女,因為要照顧家庭的關係,沒有辦法全時間投入職場,但是她們可能有兼職的時間,可以投入照護服務,可以免費的志工或是部份補貼的方法去提供服務,轉化成為服務收入的經濟來源。這個收入或許不多,但是由於提供服務者,剛好居住在社區裡面,而且被她服務的長者,也是社區裡面熟悉的長者,甚至提供的服務又是她熟悉的工作,包括關懷或是製作餐\點,這是家庭主婦很容易熟悉的領域。這樣小小的收入對於都會區的人而言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在鄉下的地方,對婦女朋友們,以及熱心的志工朋友們,這樣的收入是一個比較好的回饋。

  社區關懷應視社區特色與需求而定,社區資源整合,社區老人關懷照顧更周到。社區志工熱心參與,愛心感人更溫馨。內政部正在積極推動「建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實施計畫」,在全國設置關懷點,社區老人關懷照顧,是社區營造值得關照與行動的議題。/洪德仁(社區營造學會秘書長、北投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本篇新聞文章來自 財團法人台北市北投文化基金會
https://www.ptcf.org.tw/ptcf2

本篇新聞文章的連結網址是:
https://www.ptcf.org.tw/ptcf2/article.php?storyid=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