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健康營造課程開啟醫療訓練的新境界

日期 2005-11-16 15:07:41 | 文章主題: 洪德仁醫師專欄

2005年11月1日,在北投文化基金會教室裡,一群人陪伴著女醫師劉宛欣,正式開啟社區健康營造課程介入醫療訓練的前瞻性計畫,這是醫學教育訓練的新境界。

  美國公共衛生協會(the America Public Health Association, APHA)曾提出:「社區基層醫療是廿一世紀醫療照護主流」的主張。社區導向基層醫療保健(community oriented primary care)已是全球醫療保健發展的方向,以社區病人為中心,提供全人完整醫療照護。

  衛生署指出:為因應新世紀疾病型態改變的挑戰,美國、英國、日

本等先進國家的醫學生在畢業後臨床教育均採一至二年的「一般醫學訓練」,讓畢業生獲得獨立行醫的能力;我國的臨床醫師養成教育,採取直接實施專科醫師訓練方式,並無「一般醫學訓練」的設計,導致國內年輕醫師的學習偏重於以高科技醫療為主的專科醫療,普遍缺乏一般性醫療技能,因此,雖通過國家檢覈,取得醫師證書,但獨立行醫的態度和能力仍是不足。2年前SARS疫情的衝擊,使我們有機會檢討臨床醫療訓練體系的再造,衛生署依據SARS防治醫療網施行「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計畫PGY1」,自2003年起,國內各教學醫院的各科醫師,均應於第一年住院醫師訓練期間,完成三個月的一般醫學訓練。

  目前的一般醫學訓練包含社區醫學,但僅只於5次的社區醫療機構觀摩見習,殊屬可惜。為落實以全人為基礎,進行社區健康營造,使醫師們能以全人的觀點,提供優質的社區健康促進服務,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指導台北榮民總醫院家庭醫學部、關渡醫院、北投文化基金會規劃為期一整個月的PGY1社區健康營造課程,讓醫師不僅是觀察見習,而是參與、投入民間非營利組織的社區健康促進工作。在「做中學」當中,認識、學習社區與社區健康營造概念與操作策略,發展有關社區健康促進計畫的概念及技巧,形塑社區醫師做為社區健康促進的倡議、守護角色。為了解民眾、社區健康狀況,對於健康議題的需求,進行調查及診斷,運用健康照護之資源。針對社區健康需求,與社區相關團體機構,共同擬定、規劃、執行社區健康促進策略,綜合健康醫療之知識及運用於預防中,在健康照護中,展示專業知能。了解、參與社區健康促進的評估、檢討與永續經營。

  除了台北榮民總醫院家庭醫學部、關渡醫院專業醫師之外,我們邀請北投文化基金會、社區大學、健康服務中心、社區團體幹部及北投社區醫療群王炳元、邱政宏、黃德雄、王正淵、蔡秉勳、藍紹梓、洪德仁等醫師一起參與社區教師,分享交流社區健康促進的知能與經驗。

  健康議題專案操作,由我們與社區制定主題、對象,分割議題成為幾個部份,受訓醫師以接力方式,參與階段性工作,轉接、延續、累積社區健康營造成果,期末以活動形式及研究分析論述發表。我們操作「北投社區健康關懷服務合作計畫」,結合鄰近社區資源,推動「關懷長者、溫馨送餐」活動,每星期一至五由社區志工配送溫馨、營養而健康的午餐\,配合送餐時段訪視,了解及關懷長輩們的日常生活、協助連結醫療照護及社會福利資源及幫忙募集民間慈善團體的協助等等,達到社區互助與關懷之目的。安排定期實施的健檢及營養評估,為長者們的健康把關。此外,指導接受送餐\服務的長者,健康養生之常識,讓長輩們更懂得如何保養自己。以全方位、人性化的需求導向,提供適切的福利、健康促進服務,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心懷,落實老有所終理想。計畫項目包括:老人關懷送餐服務、社區健康需求調查及訪視、關懷轉介服務、社區健康促進行動、服務志工招募、培訓及成立志願服務隊、義賣園遊會展示成果、期末評估及成果報告。\r

  1984年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促進的理念,為使民眾增進其控制及促進健康的能力的過程,強調應重視社區環境的改善、培育民眾的能力與權力(empowerment)、激勵社區的參與及有效的投入,以維護及促進社區的健康。1986年,Hancock 及Duhlru將「健康城市」定義為:「持續地創造並增進城市之物理及社會環境,強化其社區資源,使人們能夠相互支持,實行其所有的生活功能,並達到最大的潛能。」健康決策過程的重新建構,必須將權力轉移至地方層次,減少健康不平等,保護環境,加強社區行動,以及將健康意識置於國家政策之中。居民具有一定的共識,想去改善與健康有關的環境,而非單只居民免於疾病而已。\r

  隨著台灣經濟的發展,疾病型態的改變,國民對健康需求的層次也不斷提高,健康促進已成為全民健康的主要策略。行政院謝長廷院長上任後提出「健康台灣」願景,將「台灣新社區六星計畫」,列為施政重點,其中的「社福醫療」項目,絕不能再僅限於醫療服務的思維,而必須激勵社區參與及投入,強化社區健康促進能力。

  歡迎劉宛欣醫師投入PGY1社區健康營造課程,這是全國第一次社區醫學教育的重大變革,讓醫療擴大到社區預防保健、健康促進的範疇,整合在地的「社區健康福利資源網絡」,強化社會福祉、社區防疫及健康促進的能力,形塑健康台灣的理想。

(原文刊載自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第六十一期電子報(2005/11/16))


本篇新聞文章來自 財團法人台北市北投文化基金會
https://www.ptcf.org.tw/ptcf2

本篇新聞文章的連結網址是:
https://www.ptcf.org.tw/ptcf2/article.php?storyid=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