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不等於「社區營造」--6歲女童跌落事件的省思

日期 2005-09-14 09:44:39 | 文章主題: 洪德仁醫師專欄

台灣自從解嚴之後,民間活力得以展現,社會運動風起雲湧,越來越多的民眾投入在地關懷行動。許多社區經過居民的自立營造,搭配政府的資源,讓社區逐漸找回生機,營造出多采多姿的特色。社區營造的概念普及化,是民間的自主性成為政府施政的後盾,才得以在今日被列為國家的重要發展計畫。

社區營造是一種鼓勵居民參與公共事務的方式,以社區為主體,透過共同討論、共同參與,引發民眾關心周遭的公共事務,大家一起為長居久安的環境打拼,過程中慢慢建立民主素養,建立在地情感與認同,也是公民意識與在地情感的建構與實踐!

然而,政府推動「社區營造政策」的「政績」,不等同於「社區營造」的成果。對社區而言,努力營造自己的生活才是最真實的,檢驗「社區營造」,也絕對不能以「社區營造政策」作唯一論斷。如果憑著單一的不幸事件,就抹煞從事社區營造伙伴的心血,似乎也有失公允。像桃園某社區,由於大廈管理委員會未能有效處理損壞數年的電梯,使六歲女童不慎跌落死亡的事件,更彰顯出民眾自掃門前雪的後果,也給大家嚴肅的省思。

全台灣有70%的民眾是住在都會區,正是未來社區營造應該努力的面向;現在有些都會區的公寓大廈居民,開始意識到「社區營造」的重要性,激發出住戶對認同社區為自己的新故鄉。在參與和認同中,增進彼此情感,營造安全福祉;例如,臺北縣中和市世紀皇家公寓大廈,以「人文社區」為推動社區營造主軸,對內倡導「故鄉愛 社區情」理念,提昇住戶公共事務參與力及學習民主意涵;透過各類社團、義工團隊籌組,凝聚住戶及建立自發性組織,推展環境生態維護與資源回收工作,建立老人及兒同社區化社會福利。對外主動敞開大門,結合慈濟基金會等各界支援,辦理健康諮詢、檢查,舉辦各類地方公益活動,闡揚「咱的中和,咱的庄頭」,及社區總體營造所要建立的「共同體」,使得社區間彼此相互交流、融合,地方整體均能永續經營發展。

還有,全台灣東南西北無法細數的鄉村、地方,因著社區營造改變命運的人與事,更是十年來這個領域中堅持理念、打拼不懈的夥伴們,相互鼓勵、彼此取暖的依靠。九二一地震後,如果沒有社區營造,許多已面臨農業蕭條、毫無出路的農村,如何能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如果,一個女童因年久失修的電梯不慎跌落致死,而否定了「社區營造」的價值,那麼,不但太沈重,而且,台灣無數人在過去十多年無怨無悔的奉獻與付出,不就全盤被抹煞得一文不值了嗎?

社區營造政策是否失敗,我們不願置評,但「社區營造」卻肯定並未失敗,因為加入這個愛鄉土、愛社區行列的人,愈來愈多!營造永續的社區當然,社區營造不是解決所有社會問題的萬靈丹,但卻是一種可行的方法。社區的不幸事件,讓大家看到社區營造需要更努力,以及整體政策、環境需要改進的地方。如果,桃園的這個大廈能真的落實「社區營造」理念,住戶們絕對不會對年久失修的電梯不理不睬;如果,這個社區真能建立了「共同體」的意識,那麼,這個六歲的小生命,又怎會平白地犧牲呢?女童跌落的意外事件,突顯了社區營造理念的推廣與落實,仍然還有一條漫長艱辛的路要走;而且,它的急迫性更甚於「水荒」、更甚於「任何只求外觀壯麗卻大而不當」的地方建設!

每個人住在社區裡,應該主動關心社區,親身參與社區的實踐!當大家努力營造自己的家園,見面都會露出微笑問好、相互關懷,這份感動,心靈的蛻變,將上演著令人動容的可愛故事。

我們不認為「社區營造」失敗了,相反地,這個意外事件,更讓我們堅信它的重要性與迫切性。我們深信選擇社區營造是一條邁向永續的路。 (刊載於940914民眾日報)


本篇新聞文章來自 財團法人台北市北投文化基金會
https://www.ptcf.org.tw/ptcf2

本篇新聞文章的連結網址是:
https://www.ptcf.org.tw/ptcf2/article.php?storyid=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