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災社區(文:陳錦煌/新港文教基金會董事長/中國時報 930902)

日期 2004-09-02 11:52:00 | 文章主題: 陳錦煌醫師專欄

谷關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從松鶴部落打來電話說,大甲溪河床在艾利風災後又淤積四、五公尺高,惡水衝向部落及中橫路面,聯外橋樑沖毀,道路崩塌範圍更勝七二水災;近幾日,連續看到崩山土石霎時淹沒新竹縣五峰鄉的土場部落;三重新莊三、四十年來未嘗有的大淹水;苗栗縣龜山橋塌成V字型……的新聞畫面,令人怵目驚心。七二水災後,不到二個月時間,另一造成多起家破人亡,山河變色的災難又在北台灣發生。

 除了災難報導,媒體亦出現中央、縣及鄉級應變中心間互批;台北縣市針鋒相對;災民指責,官員一臉無辜的報導。災難發生後,常見的「有責任往外推,有功勞自己臉上貼」,在災後口水戰中一覽無遺。悲痛失望之餘,是不是讓我們站在社區角度,由下而上重新思考如何避災減災的具體作法。\r

 台灣是災難不斷的島嶼,發生賀伯颱風的一九九六年開始,地球暖化,氣候劇變,世界各地災害頻傳,加上九二一大地震造成地質鬆軟,災難發生往往不按牌理出牌。而且,災害發生的瞬間,道路中斷,天候惡劣,路面或空中來的外界救援無法於第一時間抵達,當下,受災居民如何自救,社區如何相互扶持以度過難關,是一嚴肅課題。許多災難傷亡統計,大部份傷者不是被專業醫師或救難人員救活,而是靠家庭成員或左鄰右舍。因此,如何喚起社區防災意識,強化社區防災組織,充實社區防災配備,提升社區防災知能,是災難頻傳時一項不可忽略的工作。 社區傳統的義消、鳳凰志工、睦鄰救援隊、社區巡守隊……,搶救車禍、火災等平常災難,綽綽有餘,但面對土石流、毀滅性地震、七二水災等大型災難時,心有餘而力不足。因此,二○○一年桃芝颱風後,針對土石流短期內無法避免的事實,政府於九二一重建區推動「社區防救災總體營造」計畫,將「防災」納入「社區總體營造」的一環。由於生活在土石流潛在危險區域的居民最了解當地環境,此計畫從居民訪談開始,參考祖先累積的經驗,及水保局持續監測的資料,在專家學者協助下,社區居民共同繪製「社區防災地圖」,標示環境潛在的危險地點,並共同尋找土石流發生時可供逃生的路線,及避難地點。\r

 社區居民在參與學習中建立共識,然後,進行分工編組與教育訓練,一方面強化組織運作,整合救災相關的社區組織;另方面提升自救救人的知能。「防災社區」不僅擴大參與,亦從危時的「救災」走向平時的「防災」與「整備」:教育村民尋找坡地裂縫,填補間隙,清除淤塞的排水溝;學習觀測每小時降雨量,適時發出警訊,及早撤離,培養危機意識。平時演練避難程序,落實防災理念;災害發生時,及時救援,將傷害減到最小。

 七二水災發生後,進入上安及豐丘兩村,實地了解「防災社區」的功效,令人寬慰的是,皆擋得住近千公厘總降雨量的衝擊,其他五個防災社區亦安然無恙。因此,如何推動土石流防災的社區經驗,在斷層通過的社區防震;在巷道狹窄高樓林立的住宅社區防火;在高級別墅社區防偷防搶……,累積自己社區的防災、救災經驗,打破自掃門前雪的觀念,管管他家瓦上霜,在災害發生時發揮自救救人的效能,是最大盼望。


本篇新聞文章來自 財團法人台北市北投文化基金會
https://www.ptcf.org.tw/ptcf2

本篇新聞文章的連結網址是:
https://www.ptcf.org.tw/ptcf2/article.php?storyid=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