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非營利組織的功能與影響-以北投文化基金會為例(張鈺微/北投文化基金會 執行秘書)

日期 2005-06-24 12:30:00 | 文章主題: 北投文化基金會專欄

 對非營利組織而言,它的開始往往是因為某一特定的共同的議題,引發一群人成立組織去完成理想,而特地性議題往往反應當今社會環境上所不足或是需要提升的面向,不論是文化古蹟保存、社會福利、健康促進、社區營造、生態環保等議題,一直都受到民間的關注;而在地性的非營利組織,則又融合了地方特性元素在裡面,它所屬區域性劃分自然較為明顯,所組成的成員也大多具有相同生命經驗與記憶,對於如何維繫與傳承組織精神,往往是他們最需要面對的問題。

  地方非營利組織的成立,各有不同的使命,北投文化基金會推動的宗旨則是:北投地區民眾秉持愛鄉土的理念,集思廣益,成立基金會,以保存、推展文化、落實生態保育為宗旨,依有關法令規定辦理下列業務:
   (1)保存文化資產。
   (2)推展文化教育及學習成長。
   (3)營造精緻文化藝術生活空間。
   (4)落實文化藝術生活化,生活文化藝術化。
   (5)其他社會公益活動。
   (6)其他符合本會設立宗旨之相關公益性文化藝術活動。

依據不同的面向,它所發揮的功能分別論述如下:\r
(一)文化面
  文化的形成是需要結合人事時地物,也就是人物、事件、時間與空間所創造的一段經歷。它是持續性的發生,其中有可能是因為自然發生的事件或是人為的以主動性的方法去形塑一個場景、一段故事,以時間為縱軸、空間為橫軸所畫出的文化軸線。所以對於有文化願景的團體,可以主動方式創造許多新的、令人愉悅、美好的記憶,以達成引發更多人願意共同創造最大的理想。\r

  基金會從2000年成立開始,首先是透過田野地方調查與在地耆老口述歷史等方式的史料蒐集,來累積北投文化產業、歷史古蹟、自然生態、社區人文的資源,並透過導覽解說志工的培訓,我們把會隨時間消逝的的寶貴記憶,透過各種方法加以保存。這是基於一種對傳統文化記憶的尊重,過去經驗必須有人紀錄、轉化、傳承給下一代。而這一連串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產生新的經驗文化。

(二)社區面
  廣義社區的定義以特定區域劃分作為分界的一群人為主體。若依照此種大略劃分方法,基金會的社區定位則是以整個北投行政區為主,其中所涵蓋的領域非常廣泛,從捷運站經過9個站的範圍而定,這跟一般所認定的社區在地理上仍有些落差。雖然受到大範圍環境的挑戰,我們仍是透過舉辦與民眾作第一線接觸活動的方式,與北投社區的居民做最直接的連結。從創會以來,藉由社區活動舉辦,例如:北投藝術節、社區音樂會、文化生態之旅、社區醫療義診等等,建立與社區居民的情感,將北投的文化透過活動方式的呈現融入現代生活中,喚醒台灣早期社會的那種人與人之間的關懷、左鄰右舍守望相助的社會善良風氣。此外,我們接受教育局補助辦理的北投社區大學,透過成人教育學習機構的成立,進一步提供社區居民一個終身學習的平台,除了提供學習機會,更是讓民眾對社區概念與公共事務參與度提高,對在地的認同度也漸漸提升不少。

(三)社會面
  民間團體往往扮演著補足政府施政不足的救援角色。它所共同凝聚起的使命起因,背後通常存在著當今社會制度仍有缺乏的地方,因此行動上對社會價值而言,以正面居多。它以團體力量代替民眾抒發意見,表述立場,因為經常與政府部門有較多的互動,也可當作政府與民間溝通的管道。基金會近年來推動的公民會議為一個實驗的例子,我們發現當今社會代議制度有相當的缺失,而透過與專業團隊台大社會所的合作,汲取國外的寶貴意見與方法,嘗試將公民針對具有爭議性公共事務的討論方式做了修正,目的除了讓民意能更完整的表述外,政府能更清楚的知道民眾真正的需求。

結語—融合多元化的文化面向
   以推行保存北投文化為根基,我們將文化的詮釋更加廣泛,它可以是生活面的、教育面的、藝術面的,甚至是健康面的都可能存在。在每一段推動過程之後,慢慢的累積出經驗,這些自然會形成新的文化型態。目前最流行的滾動學習方式,不就是如此?一個新的想法、願景依照一個個的步驟執行之後,遇到困難或是行不通的地方,再依當時情況做即時的回應與處理,如滾動的石頭一般,不畏艱難,突破一切即將遇到的難題,跟隨時代之流的脈進,這也正是本會推動宗旨的精神之所在。

(原文刊載自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第五十一期電子報(2004/06/24))


本篇新聞文章來自 財團法人台北市北投文化基金會
https://www.ptcf.org.tw/ptcf2

本篇新聞文章的連結網址是:
https://www.ptcf.org.tw/ptcf2/article.php?storyid=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