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島町的省思

日期 2005-01-07 11:43:00 | 文章主題: 洪德仁醫師專欄

  能實地到日本三島町,是長久以來的希望。今年暑假,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同仁和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保存研究所黃世輝教授,進行「日本東京東北七日社區營造參訪之旅」,是一項難得的學習之旅。

  記得五年前,日本千葉大學宮崎清教授來訪,一張黑白相片的影像,深刻映入心中。剛剛從大學畢業的宮崎清老師,首度投入社區營造工作,從地方資源調查開始做起,在一片白茫茫的雪地枯幹樹林中,宮崎老師跪拜大地,以敬重神明的心情,從事這項「人」的互動和改造過程,三十多年來,宮崎老師參與社區營造、傳統文化產業振興的熱忱和成就,成為很多人心目中的「社區營造之神」,當車子轉入三島町,雖然盛夏蒼翠綠意的山林,讓人有一番進入社區營造聖地的喜悅和感動。走進三島町,映入眼簾的是一大片桐樹林,幾位行動矯健的老人家穿梭其中,正準備要尋覓桐工藝的材質,周圍的桐樹們則競相伸出向上祈禱的手勢,和不遠處湍湍流洩的只見川應和著,堅毅的三島大橋遠遠挺立,一種敬天的氛圍環繞在這美麗靜謐的山村中。

美麗靜謐的桐樹林,是三島町的特殊景觀
三島町阿媽去東京玩也拎著自己編織的手提袋
宮崎清老師在2004年創意生活大師趨勢論壇
三島町憲章

地方無盡寶藏
  宮崎教授曾說:在日本的都市裡現在所遭遇到的一些問題。東京的高空照相裡,各位可以看到人們住在狹窄的空間裡,像螞蟻一般在活動著。隨著經濟的高度成長,大量的汽車廢氣造成空氣污染、酸性雨等,讓樹木枯萎。我們生活的都市空間裡,藏著無數的問題。大量的住宅興建,高速的開發山坡地,造成土石流,熱鬧的商店街也有一些問題。這些危害到我們生活的問題,是如何產生的呢?日本和台灣都是島國,日本的國際化也是最近100年的事,之前是300年左右的江戶鎖國時期。這100年來,日本不斷追趕歐美先進國家,現在日本已成為經濟大國了。這100多年來,我們都是用歐美的標準來衡量一個社會,如何提高GNP?如何增加工業生產?可是最近日本開始反省,希望以傳統文化為基礎,展開國家建設及社區營造。

  日本鄉村漂亮的風景慢慢的在消失當中,現在我們漸漸的認識到,像鄉村的水田,除了提供我們糧食之外,也是我們不可或缺的蓄水池。我們現在開始重新思考這樣的傳統生活文化,也重新發現傳統生活文化之美。在日本新年的時候,家家會團聚在一起,用湯圓黏在枯木枝上,祈求一年豐盛。同時在一年結束時,也會舉行慶典感謝一年的豐收。像這樣,日本人的生活可以說是以感謝、祈求來開始或結束一個新的年頭。這種慶典儀式,當然各地有所不同,這顯示各地有不同的生活文化。今天,我們開始重新思考、重視這種不同生活文化的意義及價值。這樣的傳統生活文化傳達了一些訊息給我們,哪些是我們大人不能不做的?哪些是一定要留傳給下一代的?比如說與自然的共存、對自然的保護,我們要如何對待自然等。我們重新思考這些問題是社區營造的出發點。\r

  人類來自何處?生在何處?將往何處?這些也可以做為社區營造的理念。我將以社區營造的實務,來說明社區營造的理念。首先我們要找尋發現社區有什麼資源。我們可以分為幾個小組,帶著相機、紙、筆等,來一次社區之旅,徹底的找尋、分析社區資源,這是社區營造的第一步。五官總動員,客觀的重新探討日常生活中的點滴,從這當中再發現社區的寶藏。有時,在我們找尋的過程中,遭遇到的一些有趣的人事物,我們用筆記記下來,這個也是發現地區資源的一個好方法。接著我們將各個小組所發現到的人、景觀、產業等各種資源,畫在社區地圖中。

  另外我們也可以邀請不同經驗、不同地域、或是外國人,由不同角度參與,來共同參與調查,我們將會發現地區裡藏有各式各樣的資源了。特別是小孩的參與,小孩天真活潑,沒有約束的想法,常常會給我們大人很大的省思。小孩在社區營造中所發揮的影響力,小孩子的夢想,透過老師、社區人士、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圓了小孩的夢想。我們在築夢時,會遭遇到問題,透過腦力激盪,找出改善方案。透過問題、改善方案不斷的循環,讓夢想成為智慧的結晶。社區營造是一步一腳印,每個人將自己的夢想、問題點、改善方案向大家報告,透過討論成為大家共同的夢想、問題點、改善方案。這種不斷循環的過程提升社區營造的意識、同時也是實際社區營造的第一步。總之,從個人的資源調查成果,擴展為團體合作,也成為大家共同的工作,循環不已,這對社區營造是非常重要的。

  什麼是社區資源呢?其實是多樣的。日常生活中的點滴、景觀、產業等,我們要以多元的角度來發現,這些對社區營造是非常重要的。

發現社區的寶藏,需要長期投入心力福島縣傳統工藝品地圖
社區資源的發現,從什麼資源都沒有到充滿無盡寶藏的資源,三島町的工藝家

社區資源的發現,從什麼資源都沒有到充滿無盡寶藏的資源。我認為有出三點看法:
  一、 我們以往用歐美的尺寸來衡量我們自己的社區,所以我們會說我們的社區資源一無所有。可是現在我們要逆向思考,用我們自己的標準來看自己社區的資源,那就會發現我們是豐富無盡藏,擁有無窮的寶藏。

  二、 我在從事社區營造調查工作時,常常被當地人士問到,如何才會讓別人喜歡我們的社區?我都回答不用在意別人的喜好。比方說,有的人不喜歡咖啡,我們不必硬要端咖啡給他們喝。日本人的傳統招待客人的習慣,常把最珍貴的東西拿出來招待客人。住在山上的人,招待客人用海產。但是時代在變,山產、海產大家都容易可以買到了。山上的人,每天在吃的季節性山產,如果能用這些來招待客人,我想客人會更高興才對。社區的土產、日常生活特色、文化,把這些直接提供給客人,更能博得客人的歡欣。所以,以平常的食衣住行待客,將會更具魅力。

  三、 常有人問我,如何才能發揮地方特色?地方特色是由一些小小的要素所構成的。如何累積、培育這些小小的要素,形成一個綜合的社區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只有強調一個要素,那就會掩蓋住其他的特色。要多方發掘地區的要素,多方茁壯,長期累積才會形成一個強而有力的文化。社區營造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今天比昨天進步,明天比今天更好,這是一代傳給一代,永不停止的學習。   

三島町社區運動
  三島町在1970年代開始推動故鄉運動、健康營造運動、有機農業運動、地區自傲運動、生活工藝運動等五個社區運動。可以說今天台灣各部會所開展的社區營造題材,包括社區文化再造、社區環境改造、社區健康營造、地方文化館等,有很多主題在三十多年前的三島町都推動過。   


把握學習機會
三島町民宿體驗

  故鄉運動是建立特別町民制度,讓居住在都會的人們將三島町視為自己的故鄉,每年可以前來體會三島町的人文、自然,包括農業生活。在那個農村試圖尋找自己出路的年代,三島町以肯定自我為出發,所構想出來的社區活化方式,甚至引起新聞媒體的社論評論。

  健康營造運動鼓勵町內的各個聚落自己構想出健康促進的方法,各聚落提出的方式也大異其趣,例如有味曾減鹽、家家種花、講笑話等等。這個運動的可貴在於健康促進的推動方式由各聚落自行構思及執行,把握著社區營造的自發精神。

  有機農業運動的重點在於生產健康的糧食,造就健康的生活。三島町的農田大都是陡峭山坡上的梯田,原本就不適合以大型機械耕作,因此更加肯定有機農業的方式,以生產健康有機的良質米為訴求。

  地區自傲運動以恢復傳統祭典為主軸,鼓勵各聚落將賽神祭等民俗延續及保存下來,並申請通過無形文化資產的指定。民俗祭典的保存使地方延續了感恩天地、團隊互助合作的精神,也使社區文化得以傳承。

   生活工藝運動從發現社區的工藝資源開始。三島町的冬季長達四個月以上,大雪覆蓋全町,居民無法從事農耕,便在自己家中著手生活器物的製作。例如用稻草編製草鞋、雪鞋,用通草編製提籃,用木材刻成盤子、飯匙,用山葡萄藤做成便當盒、手提包,用梧桐木做木屐等。\r

  但是這樣的傳統卻在高度經濟成長期時遭到衝擊,許多人在冬季便離開家鄉前往都會的工廠打工,使得原有的工藝文化、民俗文化都面臨存續的危機。生活工藝運動便是呼籲居民重新重視自己所擁有的工藝技術及自然資源,每年春天舉辦生活工藝展,讓大家將冬天努力製作的工藝作品一同呈現,相互交流,並且頒發獎狀。到五、六月的時候則在森林中舉辦「工人祭」(工藝人祭),讓全日本各地的工藝製作者都可以過來三島町展覽與銷售。\r

  這樣的工藝提倡,使得老人們在工藝製作與創作中重新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與生存的勇氣。而為了延續生活工藝的社區精神,三島町於1985年藉由部分政府補助建設了生活工藝館,做為生活工藝傳承與推廣的基地。  

三島町有豐富文化遺產
參觀生活工藝館

  生活工藝館內設上下兩層樓的展示室,並有草編工房、陶工房、木工房、織布工房等。齊藤茂樹町長親切解說接待,受益良多。各工房由町內居民中甄選工藝高手擔任,例如前任草編工房負責人的久保田節子小姐便是個技術純熟又充滿創意的工藝人。她用稻草設計編製了「貓屋」,半球型的造型很受愛貓人的喜愛;她將長條的檜木刨木屑搓成繩子,再用「檜木繩」編成充滿木材香味的手提包,連天皇妃、皇太子妃都因喜愛而訂製使用。

   三島町居民用「山葡萄」可做背籠、「葡萄皮」製簑衣補強材料、「唐黍」做草鞋、「竹皮」材料製鞋、「山藤蔓」編繩索、「蒲」做手袋、「茅草」做簾幕…多采多姿的變化中,未嘗不是可視為一種「地產地用」的實踐?看看這個偏遠又氣候嚴峻的山村,不因先天環境而自嘆「一無所有」,反倒是轉換原有認知價值,將「一無所有」轉變為「應有盡有」,怎不令人在佩服之餘,開始自觀自省?

  「我們一直在思考,桐產業如何不只作原木運用而已,如何發展成具有經濟性的產業,又能代表一種生活精神,讓町民有內心的喜悅,這才是三島町社區營造最大的重點,」德高望重、名片和公事包用的都是桐材的三島町長齊藤茂樹笑著說,「我送人的禮品,都是用鄉民製的桐工藝品!」桐文化浸潤到三島町民的生活細節裡,當地町民們用的名片多是桐材所製成。透過交換「桐名片」,細數家鄉三島會津桐的故事,三島町民感到相當驕傲。

望著大一把山葡萄藤,五十嵐文吾阿公思考要編出什麼藤籃
優雅又細緻的花紋使手編帽子成為搶手貨,是最吸引人的活廣告
受領:作與素材的珍惜之心 人的想像力創造更好的生活
90歲的齋藤町長之母自在生活

  社區居民對於過去每年冬天必定要進行的編織工藝,當然備感熟悉;於是社區裡開始重新展開社區動員的「編織運動」,完成了將近五百件作品。這些作品,除作為展示用途外,更成為將生活成為實踐的戰場,發展出「生活工藝運動」--這種將原本就存在於日常的「生活技術」,在透過自由想像的雙手編織出來後,就是三島町在日後得以發展成地方特色的重要契機,也更加突顯出三島町「活在生活中」的社區工藝特質。我們無一不是生活在現在,尤其當我們回頭時,誰不是踏在過去的肩上瞭望未來,而我們又可以如何協助「傳統」走出歷史文本,跟著現在的步伐往前行去?

  「願嫁三島町」運動,使得全世界至少有三十個國家的人,自願成為三島町的「榮譽町民」--然而不論外界如何看待「三島町」,居民才是真正在場者;而居民們對於三島町的願景,則以「生活工藝運動」為切入,此運動的中心思想其實很簡單--就是「溫故知新」四字。在此運動之下,三島町也發展出有名的「町民憲章」:一、由家族與鄰居共同組成。二、運用身邊的材料。三、運用父執輩傳承而來的技術。四、自生活實用產生新知。五、要真實而無偽。六、要創造日常生活可使用者。七、要表現山村生活中的喜悅。八、真心誠意的創造。九、將此活用在實際生活。十、用自己的手架構生活空間。

思考生活需要什麼
  在此社區運動過程中所思考的,並不是將「鄉村」作為都市資源的後備,而是思考「生活」中需要什麼?「現場」,才是使用依歸對象,是社區在思考自身資源運用以及為社區「定位」中,相當重要的,而這個自社區而起的運動,也導致居民逐漸從原生活價值中,重新以另外一種角度認識家鄉。

  從文化產業的角度來觀察三島町,故鄉運動與生活工藝運動直接就是文化產業的創意表現,前者包含文化旅遊服務,後者包含文化商品創造。但是就三島町而言,這兩者都以社區文化為根本,以社區內發為前提,觀光活動的發展其實是社區內部體質營造後,自然出現的結果。而另外的健康營造運動、有機農業運動、地區自傲運動都為社區體質與心理的重建打下基礎。

  改變原來對於生活中的價值、態度觀點,其實就是意味著對「心態」的重新調整;透過三島町的案例,我們可以發現這樣一個交通不便且資源貧瘠的山村,是如何透過與自然共處、珍惜資源、進而翻轉既有--轉劣勢為優勢,並讓社區從「一無所有」轉變到「應有盡有」;而處於「什麼都有」的我們,又要用怎樣的角度重新觀看、思考社區?
  

滿心歡喜三島町
   如果愛鄉也是一種好品行,飄著濃濃桐樹香彷如人間仙境的三島町,也許就像是印證天堂不遠的一塊清涼地,如果您願意愛上那份心靈之美,看見三島町,所有在旅途中疲憊的孩子,都會滿心歡喜。\r

(原文刊載自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第三十九期電子報(2005/01/07))



本篇新聞文章來自 財團法人台北市北投文化基金會
https://www.ptcf.org.tw/ptcf2

本篇新聞文章的連結網址是:
https://www.ptcf.org.tw/ptcf2/article.php?storyid=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