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造協定公民會議做為社區公共議題操作的可行性(洪德仁/社區營造學會祕書長、潘蓬彬/北投社區大學主任、楊志彬/北投文化基金會副執行長)

日期 2005-02-18 11:21:00 | 文章主題: 北投文化基金會專欄

一、前言
   為抗議政府不重視2005年2月16日生效的京都議定書地球環境公約,國內環保團體和六位博士生、碩士生、大學生於2月15日在行政院前當場脫褲全裸上陣,僅在重要部位貼上海報防止走光。除了拉起布條,學生還在背後寫上抗議口號,這是國內首見的大學生裸體抗議行動。

  世界痲瘋日前夕,呂副總統於2005年1月26日至樂生療養院了解樂生保存。然面對樂生院民續住家園的陳情,呂副總統竟以「重大工程造成的損失,你們賠得起嗎?」回應。彰顯政府以工程本位、經濟掛帥的思維,未認清樂生院保留所帶來之文化保存、生態保育與都市發展之多面效益,引起樂生院民、學者、民間團體的義憤填膺。

  台北市政府在丹鳳山上施做巨石保護工程,任意用怪手開了寬約5公尺,長數百公尺的施工便道,將沿路所有植物砍除推平,地表已完全裸露,大雨帶來土石沖往山下的公館路,奇岩社區居民發現了此事,強烈向市府抗議,市府才來補救回應。

  每天、每月、每年,在台灣上演著民眾最切身關心的公共議題操作的模式,是公民行動的實踐,還是官方認為的刁民作為,這是值得省思的議題。記得我曾在學會第12期電子報「社區行動力是現代公民的實踐?」認為註2,幾千年來,我們的祖先飄遊海洋;幾百年來,我們大部份的祖先又從陸地的原鄉,滿懷希望,冒險渡過黑水溝,來到這個可以安身立命的新天地,原來,不管閩客、無論原漢、不論新舊,台灣人血液都有冒險創新的文化基因。過去威權時代,不滿現況,可能是要人頭落地;今天大環境變遷,人民就要學習當家做主,除了投票是最直接的方法,社區營造是最好的現代公民實踐,從地方文史、環境保育、生態保護、民俗藝術傳承、公共服務、社會福利服務、健康生活促進、創意產業等等,展現出多元有趣的生活樣式,也深化自我認同與榮耀。社區行動力是台灣新活力的泉源,參與社區營造,讓我們血液裡面冒險創新的文化基因,再度開創台灣新願景。

  台大城鄉所夏鑄九教授註3也指出:社區營造的過程也是深化民主的歷程,可以破除一般大眾形式民主的迷思,落實草根參與的理想。當公民社會建立完成,則前述的另外兩項挑戰也將得到理性思考的空間,大家會以理性辯論的態度,來思索城鄉差距以及生態危機。或許無法迅速解決,但是公民力量的崛起,是杜絕民粹的最好方式,政治人物將無法以收編、賄賂社區的方式來進行他們想要的發展,犧牲環境生態與城鄉平衡。我們更應該結合專業者、社區積極份子、草根社區及參與社區運動的婆婆媽媽們,一起監督政府,共同保持民間社會的自主性。\r

  隨著社區為落實更細緻的民眾參與,社區團隊及居民的自主能力增強,賦權(empowerment)的呼聲和迷思,也伴隨而來;民間的需求,如何轉換成為政策的依循,以營造一個關懷環境、關懷社會、時時檢視人與人之間、人與土地之間的關係、懂得思考、明辨是非、接納容忍異已註4,人們互相認識、互相依靠、互相幫忙的關係,在這種人際關係中穫得每個人在社會存在意義,而且互相承認對方的社會意義的場域註5,形塑公民社會,成為社會發展脈絡另一階段的歷程和學習課題。

二、公民社會的迷思
  當代政治學大師道爾(Robert A. Dahl)認為,公民社會的民主程序,應該是要保證讓所有受決策影響的人,具有有效的機會來參與政治過程,且有平等的權利來選擇議題並控制議程;民主程序同時要求必須讓所有參與者,根據充分資訊和良好理性,來對爭議的利益和必須限制的事務,發展出清晰的理解。哈柏馬斯(Habermas)認為,公民瞭解公共事務的機會,政治的意志形成,有賴於公共討論註6。

  為了讓公眾能夠進行公共討論,提高公民對公共政策的參與,西方國家發展出許多民主參與機制的實驗,「公民會議(consensus conference)註7」的經驗,尤其值得重視。這是由丹麥發展出來,逐漸推行到其他國家的民主參與決策模式,主要在促成社會公眾對政策議題進行廣泛的、理知的辯論。它邀請不具專業知識的公眾,被提升到顯著的地位,針對具有爭議性的政策,事前閱讀相關資料並作討論,界定這個議題領域中想要探查的問題,然後在公開的論壇中,針對這些問題請教專家,最後,他們在有一定知識訊息的基礎上,對爭議性的問題相互辯論並作判斷,並將討論後的公民觀點,寫成正式報告,向社會大眾公布,提供決策參考。其核心概念在於,公民在具有充分資訊情況下反思以及理性判斷,共同思考公共議題以及各種不同的解決方案,把衝突轉化為社區共同的學習過程,在尊重知性、共善價值的情境氛圍中,提升公共討論的品質,求取共識性的見解,讓政府能直接聽到人民理性的聲音,政策更能符合人民的需求。\r

  從1987年以來,丹麥已經舉辦了二十次的公民會議。鄰近的韓國與日本,也曾舉辦過公民會議。在台灣,公民會議首先由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科技、民主與社會小組引進,推動2002年「先驅性全民健保公民會議」、2004年「代理孕母公民會議」、2005年「全民健保公民會議」。在該小組的學術指導下,北投文化基金會與北投社區大學攜手合作,於2004年引入「公民會議」的社會實驗工程,期望建立一套民主的討論平台,以形塑社區共識的可能性。

三、社區營造條例草案
  我國社區發展工作主要依據1968年內政部頒行之「社區發展工作綱要」,各地紛紛成立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社區公共設施、生產福利和精神倫理等三大建設。近年來,台灣經濟、社會、文化與政治領域的轉型,使得社區發生相當大的變化;社區總體營造運動風起雲湧,強調結合行政、專業與社區居民之自發性,實踐由下而上的參與和規劃,採取跨部門的總合型發展模式,蔚為各級政府和民間團體有關社區工作的主流方向。社區居民自主意識逐漸提升,對於地方公共事務的參與需求越來越高漲。但基層社區民眾參與公共事務之機制迄未完備,對於小範圍社區(鄉鎮、街區與村里社區)的公共事務之參與權和提案權,現有法制尚缺完整保障,以致社區時因政治恩怨和派系紛擾,迭起爭端而斲喪民主自治精神,妨礙社區發展甚鉅。

  行政院乃參考歐美與日本經驗,並歷經數十次專家學者和社區工作者諮詢,在既有基層組織體制與相關法規下,研擬較完備之社區自主營造與公民參與機制,行政院院會於2004年通過「社區營造條例」草案註8,現已送到立法院等待三讀通過。條例規定社區居民針對社區營造事務,得經由適當合法程序,制定適合當地個別需要之社區營造協定,作為行政單位與社區居民遵行之依據。條例也賦予各級政府和社區團體更積極的主動性和協調性,經由輔導、協調、審議及協定等方式,建構民眾心中之社區發展架構,並透過社區居民對社區公共事務之參與權,以營造健全的公民社會。

  社區居民基於自主自治意識,得針對社區公共事務,依社區營造條例規定程序形成社區營造協定。社區公共事務之內容及性質分類如下:
  1•社區建議:針對社區公共事務之建議,提供權責機關作為施政或辦理業務之參考,或作為社區居民自我約
     束及遵行之依據。
  2•社區憲章:針對社區未來發展和營造目標之基本原則,具有宣示、啟發、提醒、引導及規勸等作用。
  3•社區公約:針對社區公共事務領域所形成之具體行為規範,具有不同程度之強制力,包括罰則。
  4•社區計畫:針對開發、利用和保存社區土地、空間、景觀、環境及各種有形資產之實質計畫案,涉及社區
     成員權利義務之規範事項者。

  由於公民會議是審議式的、細膩的直接民主方法,能把公共利益的衝突之爭轉化為社區共同的學習過程,在尊重知性、共善價值的情境氛圍下,提升公共討論的品質,求取公共衝突議題的共識。這正與社區營造條例的精神吻合,公民會議是營造協定的操作機制之一,我們嘗試以「溫泉博物館何去何從」為議題,實地操作社造協定公民會議,希望將社造條例草案與公民會議操作經驗接軌,為社造條例的全面落實預作準備。

四、公民會議的運作程序註9
1.議題的挑選:
  公民會議的議題以社會重大關切,具有爭議性,需要政府政策回應為原則。主辦機構可能是官方的,如衛生署啟動先驅性全民健保公民會議、代理孕母公民會議,或接受政府委託的民間機構,或由民間團體主動地發起。議題由主辦機構挑選,適合的議題範圍不可太過廣泛,必須要能夠劃定界線。例如,在北投社區的公民會議中,不可能討論整個台北市古蹟館舍或博物館的委外政策,這麼大的題目勢必會使討論失焦;但範圍也不能太過單一與狹窄,例如,溫泉博物館的應不應該舉辦哪些特展,也不適合作為公民會議的題目。

2.種子志工培訓營註10
  由於這是第一次在社區操作公民會議,主辦單位邀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科技、民主與社會小組給予工作團隊及社區志工共6人,進行「種子志工培訓營」,種子志工也成為籌備、執行公民會議的核心工作小組。其課程著重公民會議操作的基本面課程,例如:公民會議與台灣經驗、會議的進行、如何招募公民小組、角色扮演、問卷設計、流程演練等,共16次實際的討論與操作,預先演練會議進行期間可能遭遇之情境,讓種子志工了解公民會議、具備實際操作的行政能力,並於會議前後統整各式資料與報告等,希望透過這樣的培訓,發掘出北投社區的種子人才註11。

3.組成執行委員會:
  挑定會議主題後,主辦機構便需挑選適當的人選來組成執行委員會,負責組織與監督公民會議的進行。

  公民會議討論的議題,是社會關切的,又有爭議性,必然牽涉到不同觀點的衝突,因此必須讓相互衝突的不同利益與觀點,能夠完整、忠實地呈現。由於負責組織與監督公民會議的執行委員會,對參與公民會議的成員的挑選、會議資料的提供、議程的建議等等,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所以執行委員會成員,應該有平衡性的考量,容納不同利益與觀點的代表,以避免造成偏袒,讓特定的觀點或見解所支配。典型的執行委員會的成員組成,從身份來說,通常包括來自學界的專家、產業界、代表公共利益的社會團體、社區組織,以及來自主辦機構的代表。

  執行委員會任務還有:招募公民會議代表,收集、撰寫「可閱讀資料」〈readable material〉。可閱讀資料必須符合簡單易讀之條件,將原本用辭艱澀冷硬、過於學術性、專業技術性的知識及觀念,轉換成淺顯易懂的通俗文字,使一般公眾容易接受及瞭解。可閱\讀資料之篇幅不可過長,也不可偏向某個立場;牽涉到立議與價值衝突的不同觀點,都要能夠平衡周延的呈現。這次可閱讀資料刊載於北投文化雜誌第七期,發行5000份,流通於社區,內容有:什麼是公民會議----公民參與的民主實驗、北投溫泉博物館的歷史及面對的問題、台北市政府管理博物館的經營模式、社區博物館案例介紹,附錄有:溫泉博物館近年參觀人數及年度營運經費一覽表、溫泉博物館大事紀、歷年來社區關於溫泉博物館經營定位的重要文章、公民會議的台灣經驗---先趨性全民健保公民會議、公民會議結論撰寫格式範例參考等等。

4.招募公民會議代表:
  執行委員會組成後,即可邀請民眾來組成「公民會議,或稱公民小組(citizen panel)」。主辦機構透過公開的途徑,在適當的報紙、廣播媒體或網路上,刊登訊息,說明會議目的與討論主題,徵求志願參加者。所有願意學習會議主題的專門知識、開闊胸襟來參與討論的民眾,都在歡迎之列。不過,有年齡的限制,通常設定為具有選舉權資格的年齡為原則。參加者必須在報名信函中簡單介紹自己的背景,以及想要參加的原因。如果報名參加者很多時,執行委員會從志願參與的名單中,依據年齡、性別、教育程度、職業和居住地等人口特徵,盡量呈現異質多元性,隨機挑選12-20人參與會議。參與本次會議的公民會議代表,共計15人,其中二人出席一次後缺席,完整出席的公民會議代表,共計13人。

5.預備會議
  在會議開始前,執行委員會必須審慎選擇擔任主持任務的人選。主持人必須熟悉會議主題、具親合力、能夠誘導討論、協助形成結論,但不具強勢立場,促進成員互動交流、協助小組形成問題,掌控時間,維護每個成員的公平發言權力。

  公民會議分兩個階段:預備會議、正式會議。預備會議通常利用兩次週末的時間,讓公民小組的成員能有所互動,熟悉所要討論的議題,閱讀和討論可閱\讀資料,對該議題有了一定的瞭解之後,自行形成在正式會議中討論並詢問專家的問題。針對公民小組所要瞭解的問題,執行委員會協助提出建議專家名單,公民小組可對專家名單作增刪。專家名單確定後,主辦單位要求專家針對公民小組的成員所要發問的問題,以一般公眾能懂得語言,準備口頭與書面報告。

  在大家充分確認相關會議事項,並且完成各項整備工作,諸如大至會議場地、會議期間住宿飲食等,小至與會人員名牌、茶水等的瑣碎行政事項,方得以進入正式會議的進行。

6.正式會議及結論報告
  正式會議的召開,通常三到四天,會議像公共論壇,開放給媒體採訪,邀請民意代表和有興趣的居民旁聽。正式會議的第一天,先由專家針對公民小組事先擬定的問題作說明,並回答公民小組提出的問題。第二天,則由公民小組對專家群進行交叉詢問,讓個別專家進一步闡述觀點,也讓公民小組成員探究見解的差異。交叉詢問完畢之後,公民小組自行進行討論,並準備撰寫最後的報告,在報告中,公民小組力求對爭議性議題得到一致性的見解,但也指出無法達成共識的部分。最後一天,公民小組向專家、公眾和媒體公佈結論報告。在報告公佈之前,專家有機會可以對報告內容澄清誤解和修正,但他們不能影響公民小組所表達的觀點。我們將公民會議結論報告刊載於北投文化雜誌第八期,發行5000份,流通於社區。在丹麥,公民會議結論報告,連同專家所貢獻的意見,送交所有國會作為決策的參考,通常也是舉國注目的焦點。

五、結論報告註12及共識強度的類型
  公民會議針對議題的結論,可能有高度共識,也有可能是強度低的共識,或是看法紛歧,難以勉強形成共識。公民會議的結論共識的強度,也是政策建議之參考指標。強度共識的結論明確,對於決策表達了清楚的立場與意見。

  以本次社造協定公民會議為例,雖然經過長時間的討論之後,發現北投溫泉博物館採用不同的經營模式各有利弊,而無法達成共識註13(難以勉強形成共識部份),但是公民會議認為無論溫博館未來的經營模式為何,都應遵循下列七項共識(高度的共識部份),不論溫泉博物館採委外或公營經營模式,都必須延續溫博創館便建立的志工傳承特色。
  1.古蹟本體絕不容許遭到破壞,凡具危險性或造成污染的經營方式不予考慮。\r
  2.現有的經營模式過於單一,需要納入更多有創意的經營方式。
  3.目前經費不足的情況嚴重,必須引入更有彈性的經營方式以籌措財源。
  4.鼓勵社區與社團參與溫泉博物館的經營。
  5.志工是社會的公共財,應將志工的培養視為溫泉博物館永續經營的特色。
  6.強調博物館文化機能「質」的提升,以及危機處理的建全,建立評鑑溫泉博物館整體表現的良好機制。
  7.無論是「公辦民營」、「公民合營」或其他任何經營方式,皆應契合上述共識。

  其次,弱效力的結論止於政策方向的建議,對於內容的陳述也僅是舉例、說明,而非具體的決策要求。對於溫博的財源籌措的結論便是屬於弱效力的結論:「我們認為北投溫泉博物館的財源籌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向著手。(1) 提出好的激勵方式,有效鼓勵民間開發產品(2)就地取材北投溫泉地區的資訊,來發行介紹北投和溫泉的文化叢書。……」

對於難以勉強形成共識部份,本次公民會議處理方式為:將贊成與反對的理由並列陳述,例如,結論報告提到:
  但小組成員在此議題的討論中,仍無法對於北投溫泉博物館究竟應採「多元化」經營,或「專業化」經營達成
  共識,以下我們便分別將贊成與反對的理由陳述如下,供外界參考:
   1.支持專業化經營的理由:部分成員希望溫博館之內容能「溫泉專業化」,「集中北投溫泉來發揮」,藉溫
    泉文化之內涵來提升溫博館三級古蹟之價值,也能讓熱愛北投溫泉的所有民眾對於北投溫泉之文化有更深
     一層的了解與體認。
   2.反對專業化經營之理由:然另有一部份成員則主張有這麼好的古蹟可以將北投文化發揚光大,為何不好好
    利用呢?故反對專業化之經營模式。
   3.支持多元經營之理由:支持多元化經營的成員指出,由於希望將北投文化發揚光大,且具有溫博館這麼珍
    貴的古蹟,若將北投文化納入溫博館,以博物館為核心,結合社區力量,更能讓在北投土生土長之孩子對
    於北投有更深的認識與認同。
   4.反對多元化經營之理由:支持專業化經營的成員認為若將所有北投文化納入溫泉博物館內對於博物館這個
    三級古蹟來說是一個沉重的負擔,且會使溫博館之內涵複雜化,故不能認同。

  將贊成與反對的理由並列陳述,

  以表達分享多元視野和看法,尊重認知的落差,讓我們學習到共識形成過程的可貴,執政者與社會大眾更能了解實際存在的多元意見,期使未來的決策能更包容與周延,其本質屬於無效力的政策建議。這正是公民會議可貴之處,為社區打造公民社會「公共討論平台」機制。

六、公民會議結論與政策影響
  我們常面對參與者的質疑,為什麼花了那麼多的金錢、心血辦的公民會議,卻沒有明確的決策影響力?如果公民會議沒有「效力」,為什麼要那麼多人花那麼多時間來滿足主辦單位的民主實驗?這類的質疑在社區會不斷出現,特別越觸及地方利益結構的議題時,質疑會越加猛烈。若不能有效解消參與者的期望壓力,公民會議將很難平順進入良好討論的氛圍。

  在台灣,民意除了可以透過民意代表表達,現行公共政策的反應途徑有:村里民大會、公聽會、選舉投票,公民投票,乃至於街頭抗爭等等。現行法規尚未賦予公民會議法律效力,對政策並無拘束力,但由下而上的會議結論,不但值得參與者驕傲,更值得執政者重視。而以國外經驗來看,也是以非直接、非強制的政策規範為原則,透過文化習慣、輿情影響決策。

  然而,社區和居民仍然可以自發、自主地協議「公約」等協定,並自律地遵循,以嘉義縣山美社區發展協會為例,於1989年提出河川自治公約,明定達娜伊谷是山美村民共同財產,拒絕財團投資開發,15歲至50歲的山美人,有義務保衛。鄒族人歷經五年封溪保育,不僅回復原有清澈與生態,並成立達娜伊谷自然生態公園。山美達娜依谷的自主經營模式,收取門票做為維持社區服務與福利之經費來源,某種程度來說如同一個小規模的政府運作,而這種自給自足型態是山美彰顯自主性的一個很重要的基礎註14。

  公民會議原本的開放精神與議程設計,會因為必須做出高效力結論的要求壓力而產生什麼樣的衝擊?關於此,我們還需要更多的操作經驗來回答這個問題。因此,思索公民會議的結論、社造協定如何與與現行法令接軌,像都市計畫法、環境影響評估法、離島建設條例等,都是未來有待思考參與的可能性。

  公民會議是面對社會爭議,幫助社會產生共識的一項工具,而不是政府推逶責任的藉口。如果社區對某項議題已經有了高度共識,政府便須負起決策與執政的責任,排除相關的困難,而不是以公民會議來作為迂迴拖延的回應策略。相對的是,在議題爭議剛起之初,整個社會還沒有累積足夠的相關知識之前,必須避免急功近利地舉辦公民會議,要公民會議代表來承擔做出選擇的壓力。同時,公民會議籌備費時,成本昂貴,並不是每一件社區提案都適宜以公民會議的模式來辦理。依我們的見解,公民會議的理念值得參酌,但是公民會議與社造條例施用之後的關係,應該有更嚴謹的考量。\r

七、公民會議與學習知識、傾聽與討論
   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陳東升教授曾一再鼓勵:我們一起開創台灣公民社會的新歷史。以北投文化基金會與北投社區大學的實務體驗,公民會議並不高深複雜,它是一套清楚嚴謹的程序,將參與式民主的核心理念轉化為可操作、可檢驗的步驟,使用者只要按表執行,便有更高的生產良率,可以促進優質的公共討論及其結果。

  相較於台灣已經熟悉的公聽會、里民大會,或是公共論壇,公民會議的程序有何神奇之處,可以有更好的產出?我們認為,公民會議在支撐公共討論的物質條件以及良好環境氛圍的創造上,做了更多的努力。公民會議流程之中有三個環節,是重要的檢驗點,足以檢視公民會議的成敗與品質:
  1.公民會議代表的招募條件與過程中的開放度與公平度。
  2.可閱讀資料以及預備會議第一天的課程內容,其知識內容的嚴謹度與客觀度。\r
  3.預備會議第二天,公民會議代表對於正式會議的問題形成以及議題設定的主導性與熱忱。

  公民會議的核心理念相信,只要提供良好的環境條件,公民也足以開啟其內在的經驗與知性能力,對公共議題的討論有所貢獻與回饋,進而激盪出美好的集體智慧。環境條件包含充分的資訊提供、後續諮詢支持系統、良好的討論空間以及成員之間信任感的形成。

  由溫博公民會議的觀察,公民會議代表對於公共討論的信心、共善的價值與關懷都有正面的轉化,加強了公民會議學理上的論證。此外,我們的六人組成的工作小組也是直接受益者,經由種子培訓課程,承擔公民會議的主要行政事務。在過程中,我們感受到公民會議對於細節的要求相當嚴謹,且對於過程的重視甚於結果。這種嚴謹度產生了一種「質感」,既反映為會議的環境氛圍,也形成了會議的內涵,讓我們重新思索工作過程與目的之間的關係。

  公民會議幫助居民經由良好的討論,鼓勵由私領域跳脫到公領域,由純粹求知的樂趣轉化到對於社會公共事務的關懷、了解與形成相互討論的氣氛,發揮集體智慧來解決公共爭議,在孕育學習與參與之間,反思與擴展的行動,這個核心價值相當符合社區營造的本質。

  公民會議的安排角色扮演活動,啟發成員由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也安排專家諮詢,創造深入的對話的平台。因此公民會議除了是一個「會議」之外,還帶有濃厚的教育功能。這個教育功\能有雙重性,藉由「學習知識」與「學習傾聽與討論」的特質,替會議鋪下了很好的基礎。其次,公民會議具備很好的社會教育效果,可閱讀資料、結論報告以及過程的公開透明,都為社會的公共領域累積了寶貴的社會資產。?

八、公民會議發展遠景
  公民會議與社區營造的結合有令人期待的發展遠景,但是這條路仍存在一些結構性的困難需要更多的創意與努力來予以克服。

  首先,「知識的取得」一直是全國與地域型公民會議的最大落差。由二代健保、代理孕母、溫泉博物館以及目前北投進行中的老街區都市更新公民會議的經驗,社區對於討論議題知識背景的掌握,一直無法呈現如同前兩者同樣嚴謹與宏觀的知識品質,無形中也侷限了公民小組的討論能力。如何突破「儉約的公民會議,儉約的知性價值」的困窘狀態,需要關心公民會議的朋友投入更多的關心。

  「知識的轉譯」也是必須更小心處理的面向,問題不只是將相關知識轉譯為淺顯明白的內容,讓文化弱勢者也能理解。問題在於「什麼樣的知識」被看見了?以及「什麼樣的知識內容」被轉譯。兩者彼此相關卻不盡相同,我們強調既有知識的掌握與整理,也強調文化弱勢者的生活經驗以及在地知識,這些在生活中屬於「默會」的經驗知識,如何在可閱讀資料中被理解與被看見,然後予以適當的轉譯,提醒與會者以最大的善意與敏感度回到真實的生活面向,討論「眾人」之事。這些知識雖然隱微,但是在社區議題的處理時卻特別重要。\r

九、展望公民社會
  正如一位公民會議代表說:「在未參加公民會議之前,我以為它像里民會議的翻版,雖然獲准參與,但興趣不高,更想不到會有什麼結果出現;參與之後,先聽專家介紹、瞭解意義內涵,以及各國實施情形,給我上了豐富一課。特別是會議進行中的角色扮演,與專家對談更覺趣味盎然,我認為這是教育也是一種訓練。」

  另一位伙伴說:「雖然組員對溫博館的議題,或有相互嗆聲的看法與爭論,但經過幾次深度的討論與理性的對話,終於有了多面性共識的結論報告,充分展現了民主深化的精神,完成了一曲悅耳且多重的樂聲。結論報告的提出,不是等同於畢業,而是持續關心公共事物的開始。」

  「公民會議是一種新機制,屬於新智識領域,主辦單位提供的資料充足,使我們不具專業知識的代表,能夠具有充分的資料來進行公共討論。並且從學習中瞭解民主時代除了議會政治之外,另有發聲機制,可以提高公眾對許多公共政策的參與和重視。」\r

  這次公民會議,實驗性大於功能性,但得出與專家相近的結論,讓外界不敢小覷民眾對公共議題的爆發力。台大社會學研究所陳東升教授也表示,雖然這是全台第一次社區公民會議,但結論報告內容印象深刻,特別是會議跳脫是非二分法的政策思維,而是從共識中謀求結論,對台灣民主政治發展和地方自治歷史,都是無可磨滅的成就。\r

  未來如何進一步落實公民會議,並擴展公民會議集聚的能量?北投社區的經驗正在發展中,值得密切觀察。

  我們繼續在2004年10月,舉辦「北投老街區的明天-創造我們的生活環境公民共識會議」,除了實體面對面的公民會議,我們發展出網路視訊的「線上公民會議」同步進行。之所以會有線上會議,主要的是行政成本以及可行性的考量;實體公民會議的舉辦往往曠日費時,至少需花三個月的時間,這對具有時效性的議題,有緩不濟急的缺點;而且只有邀請12-20位公民參加,較不符合經濟效益。網路具有即時傳遞的功能,低成本,加上網路無遠弗屆的力量,參加的民眾可以來自四面八方,討論的議題可更擴及更大的全國議題,線上所提供的相關議題資訊可隨時點選閱\讀,互動討論更是即時且不限於開會時間。

  另外,2004年11月的「八仙圳整治工作坊與社區公聽會」,是以精簡版的公民會議精神來操作,審慎準備的基礎資料,事前送到社區每一家戶手中,讓社區居民在充足知情的情況下,來參與討論。公聽會的議程與邀請學者,也由工作坊中的參與者共同決定。此一公聽會在運作節奏與資源面上更接近社區的日常生活,我們對於此一計畫的發展充滿好奇與期待。

  同時,我們也欣然看到「北投溫泉博物館何去何從」公民會議代表成立社團。這個社團透過社區的資訊轉介,選擇台灣各地最新公民會議的議題與可閱讀資料供內部研讀與討論,也參與其他公民會議的籌備,以過來人的經驗,幫忙閱\讀會議資料,提供意見。我們也與該社團合作,將於11月底舉辦北投溫泉博物館社區公共論壇,以北投溫泉博物館公民會議的三大結論為主軸,與更多的居民對話。這個發展,減輕了「公民會議活動化」的疑慮,也提供更長的過程,來觀察公民會議參與者的公共態度轉化。

  2004年10月,行政院游錫?院長在「族群與文化發展會議」指出,行政院將落實建構文化公民社會,期許大家共同承擔起建構公民社會的責任,讓公民社會的理想早日實現註15。

十、以社造協定公民會議做為社區公共議題操作的可行性
  社區營造是深化民主的過程,落實草根參與的機制,城鄉差距、生態危機等民眾最切身關心的公共議題,正如哈柏馬斯的公共討論理想:公民參與、公共討論和訊息傳播與學習,提供社區居民藉由公共討論,來瞭解公共事務,形成公共意志,社造協定公民會議的參與模式,是一條值得嘗試的途徑。藉由社造協定公民會議的公共討論機制的建構,提供台灣開創公民社會實踐一項可行的方法。

*感謝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科技、民主與社會小組團隊、文化大學李永展教授學術指導、北投文化基金會張鈺微小姐、陳姿安小姐、北投社區大學鄭人豪主任秘書及公民會議種子志工陳佩研小姐等提供寶貴意見及協助。

執行委員會會議

種子志工培訓營

結論報告發表會

台灣大學社會所陳東升教授、 政治大學社會所顧忠華教授、北投文化基金會洪德仁董事長、 北投社區大學潘蓬彬主任一起頒贈結業證明


備註:
1 本文引用:洪德仁、潘蓬彬、楊志彬,2004,公民會議與社區營造─以北投社區社造協定公民會議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08期,內政部發行。
2 洪德仁,2003,社區行動力是現代公民的實踐,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電子報第12期,http://www.cesroc.org.tw/eNEWS/index12.htm
3 夏鑄九,2004,全球化下的台灣公民社會,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電子報第33期,http://www.cesroc.org.tw/eNEWS/index33.htm
4 鄭人豪,2004,公民會議在北投,第一屆台北學學術研討會,台北市教育局、北投文化基金會、北投社區大學,台北市。
5 牧野篤,2004,學習從認識社區文化開始,第一屆台北學學術研討會,台北市教育局、北投文化基金會、北投社區大學,台北市。
6 台大社會所TSD科技、民主與社會網站 http://tsd.social.ntu.edu.tw/
7 林國明,2004,什麼是公民會議?台大社會所TSD科技、民主與社會小組網站 http://tsd.social.ntu.edu.tw/tc1.pdf
8 康俐雯,行政院通過社造條例草案 陳其南:為台灣社造發展提供法源基礎,自由時報,2004年2月5日。
9 楊志彬,2004,北投溫泉博物館何去何從?社造協定公民會議,北投文化雜誌(7):6-7。
10 林祐聖,2004,我對培訓營的心得想法,北投文化雜誌(7):8。
11 陳佩研,2004,種籽工作坊的所感所得,北投文化雜誌(7):9。
12 北投文化雜誌第八期,2004,北投文化基金會,台北市。
13 楷書體部份為引用北投溫泉博物館何去何從社造協定公民會議結論報告,同註11。
14 李永展,2004,「社造條例草案」試行計畫的浮光掠影,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電子報第33期,http://www.cesroc.org.tw/eNEWS/index33.htm
15 陳玲芳,族群與文化發展會議閉幕游揆盼營造多元價值觀社會,台灣日報,2004年10月19日。
(原文刊載自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第四十二期電子報(2004/02/18))


本篇新聞文章來自 財團法人台北市北投文化基金會
https://www.ptcf.org.tw/ptcf2

本篇新聞文章的連結網址是:
https://www.ptcf.org.tw/ptcf2/article.php?storyid=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