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社會的氛圍與典範

日期 2013-12-23 10:59:00 | 文章主題: 洪德仁醫師專欄

公民社會的氛圍與典範
洪德仁
台北市北投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2012年8月12至14日,我接受香港中文大學公民社會研究中心陳健民教授的邀請,來到這個佔地廣闊、風景美麗的校園,13日在中心和師生進行一場沙龍,有頗多的感觸與感動。
陳教授很客氣的要我分享「北投社區營造的歷程與展望」,見證台灣自解嚴後的社會變遷過程,北投的社區營造是當中的一個小縮影。不過,我從陳教授及研究團隊的年輕學生身上,看到更多的反思與社會行動。
德安同學告訴我,在東鐵線大學站出口的「新自由女神像」以及旁邊的崇基學院的樹木栽種,都是在極端不可能的情況之下,同學與學校積極對話,所產生出來的珍貴成果。14日早上用餐的時候,我看到餐廳的牆壁,掛滿許多學校的老相片,有許多達官貴人蒞校的相片,但是,讓我駐足省思的是其中一張黑白老相片,正是1971年崇基學院圖書館搬遷時,同學接力運書的影像,由此可知中大師生的民主、反思及社會參與的優良傳統。
而陳健民教授積極參與兩岸三地公民社會組織的連結,投入社會服務與倡導改革,透過教學與研究,支援公民社會發展,像每年派遣學生,到中國大陸NGO,從事農村微型貸款、漢生病(Hansen's Disease,又稱麻瘋病)的社會康復,更重要的是誘導年輕人在公共參與當中,能夠反思學習,推動思辯型民主(台灣稱之為審議式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雖然,陳教授笑稱自己是「陳離港」,經常奔波世界各地,陳教授以身教和行動,帶領了年輕人向前邁進。
在沙龍結束時,我和陳教授閒聊,才知道我們兩位一直為眼疾所苦,他送我一本今年的著作「公民社會視野-從亂象走向善治」,內文提到:希爾斯(Edward Shils)認為「公民素養(civility)」包括公德和寬容精神,特別是尊重敵對方說話的權利。只有在這種寬容精神之下,公民社會才能讓多元的利益、價值和生活方式和平共存。
陳教授所建構的「公民社會研究中心」,提供「關懷、探索、對話」的宗旨,陳教授展現學者的風範、專業、理想,以身教提供學習的氛圍及典範,古人說:「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良有以也。我認為能夠在陳教授的指導中學習,讓實務與學術整合,是人生難得的機會,值得好好的珍惜啊!



本篇新聞文章來自 財團法人台北市北投文化基金會
https://www.ptcf.org.tw/ptcf2

本篇新聞文章的連結網址是:
https://www.ptcf.org.tw/ptcf2/article.php?storyid=1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