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收看文化大國民【社區影像 發現文化】-第34集

日期 2009-12-16 18:18:55 | 文章主題: 北投文化基金會訊

歡迎收看文化大國民【社區影像 發現文化】-第34集
有北投文化基金會張鈺微與北投社大許蓓璉的社區影像記錄—「日安!中心新村」訪問喔!
「因為有機會參加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的社區影像培力課程,我們學習以影像呈現方式用心看社區,並把這些故事分享給大家…….」


北投文化基金會&北投社大邀您一同觀賞

2009.12.15
*************************
文化大國民-第34集【社區影像 發現文化】12/18精采導讀
首播時間:三立新聞台98/12/18 20:00
重播時間:
三立新聞台98/12/19 03:00、98/12/19 07:00
三立台灣台98/12/19 18:00

◎封面故事–社區影像 發現文化◎
『布農族在地影像紀錄 部落生活經驗傳承』
文建會區從97年開始, 預計到102年, 將投入18億2400萬元的總經費, 投入新故鄉社區營造第二期計畫, 包括行政社造化、社區文化深耕、社區創新實驗三大重要工作項目, 並補助各縣市推動行政社造化整合工作;其中在社區文化深耕部份, 著於推動社區劇場、藝文、記錄扎根, 而我們今天要介紹的社區影像, 在社區文化深耕中佔很重要的一環, 藉由影像記錄, 發現在地觀點,以在地人紀錄在地人事物的觀念,用影像、行動直接來關心社區!
在南投信義鄉的布農族, 以八部合音享譽國際, 兩夫妻王國慶和全秀蘭, 找來大葉大學的同學們, 花了一年的時間, 拍攝這部30分鐘的紀錄片, 將祖先留下來的文化, 和既將失傳的部落原聲, 以敬畏之心重新賦予新生命來詮釋,這部影像紀錄並以傳統原始生活點滴為紀錄主題, 包括傳統祭典、狩獵農耕、生活技能與傳統技藝等完整性的紀錄,「看影片說布農」的文化信息,讓後代子孫看見多元化的布農族文化、根源的聲音、傳統生活面貌與文化所賦予的實質意義!

『北投中心新村影像 紀錄眷村生活面貌』
北投中心新村, 是個具有50年歷史的傳統眷村, 它的起源是源自於抗戰時期, 一群軍醫和眷屬們跟隨國軍部隊播遷來台, 軍醫們在北投的陸軍總醫院工作, 政府為了照顧家眷, 就在醫院旁邊建了這座中心新村, 隨著戰爭結束, 陸軍醫院改建成了古蹟”向陽書院”, 而中心新村仍持續保存著, 在圍牆內自成一格, 形成了封閉的小社區, 外界的人不了解眷村文化, 再加上村民腔音重, 嗓門大, 對村民們總是有莫名的害怕, 而兩位住在北投的年輕女生張鈺微和許蓓璉, 集合台北大學研究生, 和北投在地文史工作團隊, 花了近一年的時間, 深入中心新村, 完成這部20分鐘的社區影像, 不只要揭開中心新村的神秘面紗, 而透過影片, 也紀錄村民們這50年來的珍貴生活回憶!

◎映象人物–陳板◎
『陳板 鏡頭紀錄客家文化風貌』
我們要介紹的是客家文化工作者陳板, 陳板年輕時伴隨著祖父撰寫祖譜, 跑遍各處遍尋客家文物, 大學建築系畢業後, 投入新竹縣立文化中心的建案, 由於新竹有80%以上都是客家人, 為了打造一個具有客家特色的文化中心, 陳板開始投入客家文化的探尋, 而這一投入就是超過20年的時間, 他和好友彭啟源, 帶著照相機和攝影機, 走遍全台客家庄, 用鏡頭紀錄不同的客家文化風貌, 和各地客家鄉民的在地故事, 此外, 陳板現在也擔任文建會社區文史記錄人才培訓計畫主持人, 積極投入社區影像的推廣工作。

◎文化小百科–社區影像◎
『社區影像 擴大社群討論議題』
社區影像就是用影像來紀錄社區的文化, 人物和生活點滴, 在攝影機和照相機還沒有這麼普遍發達的時代, 社區影像紀錄通常依賴公部門或是專業的大眾傳播媒體來拍, 但這些專業人士畢竟不是在地人, 儘管再專業, 還是少了那麼一分在地的味道, 隨著科技進步, 攝影機操作越來越方便, 因此這些在地紀錄就慢慢轉移到社區居民上, 他們也許拍的畫面不是那麼專業, 也不是那麼美, 但是由在地人說在地故事, 也更能表達在地情感, 而社區影像除了紀錄歷史外, 也能藉由影像探討社區問題, 由於它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這幾年社區的範圍更逐漸被放大, 慢慢發展成社群, 而藉由影像紀錄達到治療的效果, 也是社區影像的功能之一。



更多資訊請參考 網址http://blog.iset.com.tw/citizen/?p=107


本篇新聞文章來自 財團法人台北市北投文化基金會
https://www.ptcf.org.tw/ptcf2

本篇新聞文章的連結網址是:
https://www.ptcf.org.tw/ptcf2/article.php?storyid=1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