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無所不語 地質千變萬「話」

日期 2009-05-05 08:46:40 | 文章主題: 北投社大消息

石頭無所不語 地質千變萬「話」
【生命力記者王巽賢/台北報導】

「這不是玉,只是一顆石。」戴著厚重的老花眼鏡,仔細觀察、撫摸一塊印鑑般的石頭許久後,李思根老師解析它的諸多特徵並且下了結論。前來請老師鑑定的學生臉上絲毫沒有露出失望的表情,反而顯得興高采烈,因為他又上了寶貴的一課。

許多人大概都有上地理課上到睡著的經驗,但是這種情形絕對不會發生在北投社大《石頭、陽光、水,神仙逍遙遊》這個課程裡。由李思根開設的這門課程,不只具有一般社區大學培養生活與藝術興趣的功能,更是一潭知性活水。

在「山坡檳榔化、河川水溝化、都市鳥籠化、景點垃圾化、海岸肉粽(消波塊)化、福地公墓化」日益嚴重的台灣,如何建立人與萬物共存共榮的生存空間,是一個刻不容緩的課題。而這門課程就是從對台灣的特殊地景和豐沛生態,做基礎的探討和深入的互動開始,探究全球和台灣的環境危機,並建構出新的環境保護知識、態度、價值與技能。

聽起來似乎很沉重,但擁有卅餘年教授資歷的李思根卻有讓來自各行各業的學生們欲罷不能的魔力。除了在北投社大任教外,李思根還著有國科會、農委會、教育部等專案研究二百餘萬字,同時也是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花蓮教育大學的兼任教授,教學經驗自不在話下。

一年前,在市北師的一堂地理課上,由於是第一節,翹課的翹課、遲到的遲到,更有人是一來就呼呼大睡。在這之中,李思根注意到了一名五十來歲的學生非常認真的在抄筆記,起先他以為是國小老師來進修,詢問之後,才發現竟是自己四十七年前的學生,這名家住北投的學生因緣際會得知李思根在市北師上課,特地跑來聽課,令李思根感動不已,遂答應他的邀請,來到北投社大開課。

在北投社大開課的頭些日子裡,李思根其實是非常失望的。「對不起,《台灣地質科學》這個課名太硬了,請您換個名字。」李思根說,除了被要求課程名稱必須改掉,在社大上課還不能用教授的頭銜,一律以講師掛名,更不用提申請研究計畫了。不過在上了一個學期的課之後,李思根卻認為這是他從教五十年來最滿意的一班,「他們不止每個人都熱衷於求知,難得的是幾乎全班都全勤。」

在北投社大的課程中,除了指導學生如何使用地圖、GPS、羅盤以及採集與編號的方法,透過由學生自行籌畫的數次戶外教學,李思根也傳授如何撿拾奇石、寶石、化石,和收藏的訣竅,並且讓學生充滿參與感,以達到「IQ-智商啟發、EQ-情緒舒解、HQ-快樂與健康、SQ-社會化與人際關係的開拓」兼顧的教學目標。「我們豈能不知道腳下的土地是怎麼一回事?」班長張隆吉認為,跟著李思根一起體驗台灣地質之美,就是最大的喜悅與滿足。

學生張志彰說,十幾年前去綠島旅遊的時候,適逢李思根在當地導覽,「當時就覺得李老師講解得很精采,就好像莒光日節目裡的林衡道老伯伯一樣。」去年,對李思根印象深刻的張志彰,意外的發現他竟然就在離家不遠的北投社大開課,當下呼朋引伴找來一群朋友一同報名。現職為土木技師的張志彰認為,上這門課不僅僅是得到了許多「活知識」,更使自己在工作上獲益良多。


「石頭默默無語,卻又無所不語。」李思根說,地質無法移植與再生,但卻可以說出一個地方如何從滄海變成桑田的故事,而唯有透過認識、了解,並且關懷我們的環境,才能把這個故事傳遞給後代子孫。


本篇新聞文章來自 財團法人台北市北投文化基金會
https://www.ptcf.org.tw/ptcf2

本篇新聞文章的連結網址是:
https://www.ptcf.org.tw/ptcf2/article.php?storyid=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