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大學深化公共參與的創新機制2

日期 2008-09-23 20:36:49 | 文章主題: 北投社大消息

三、 社大深化公共參與的機制



社大的資源有限,工作人員不多,沒有常聘的專業師資,沒有穩定的修業年限要求,沒有研究經費,這些條件很難讓社區大學有餘力可以不斷發展新局持續深耕議題。然而十年經營,是如何克服先天限制?創造出眼前社大豐碩的成果。



由以上的案例顯示,社大發展了一些有效的機制,足以網納各種資源、創造出有效的積累。



這些機制包括:



(一) 連結學習與行動,學程與社團化發展

關於社團的討論在社大已經很多,基本上大家都肯定社團發展是社大的特色,是在社大先天淺碟式的課程結構下,延伸進階課程、鼓勵學員發揮自主學習精神,發展學習行動力的有效設計。同時,社團也是社大與社區最有效的橋樑,以社大的人力與資源往往無法在發動某項公共議題與行動之後,長期持續經營是項公共行動在社區的後續發展,必須依賴多元化、自主性高的志工以社團的形式

進入社區作長期經營的工作。



另一方面,以往社大關於學程的討論多集中在師資與學員來源不穩定,學程品質與規劃無法落實等操作面向。但在以上的案例,我們也觀察到學程具有非常正面而重要的功能。學程提供社大一個整合不同課程、課程與社團、課程與公共參與的開放性規劃架構。讓社大的中長期發展策略更加清楚,有助於推動建立非營利組織、社區組織連結平台的整合型工作。



除此之外,透過學程與社團的課程規劃與活動設計,學校可以發展學習方案與行動方案策略,引導學員由個人的學習過渡到集體的學習,以及行動的學習,要求學員將課堂學習與公民行動連結起來。致力於發展結合學習與公共行動的機制或許是社區大學在第一個社大十年中所最珍貴的經驗。



(二) 跨社大連結,通路力量大

近幾年,社區大學越來越重視區域連結的潛力,2008年全促會主辦的社大十年研討會主軸之ㄧ正是「社區大學的未來發展---區域合作」。單一所社大的力量雖然薄弱,十幾所社大串聯起來,所呈現的通路效果、區域代表性以及創意執行力都加倍放大。社區大學近幾年公共參與影響力的擴大和深化,正是因為善於推動跨社大連結,形成代表性的社區知識通路的結果。



台北市的社大主要在兩個「區域」的概念下發展合作的經驗。ㄧ個是與行政管理密切相關,在台北市教育局主導下十二所社大的分工合作。另一個則是基於人文生態整體觀照的流域觀,遠從基隆到桃園,淡水河沿岸17所社大所組成的淡水河守護聯盟的運作。



不管是管理嚴謹的分責分工或是結構鬆散的自發合作,都呈現了社區大學聯合力量大的效果。當淡水河沿岸社大組成流域守護聯盟,不僅社會能見度提高,中時文教基金會河川小組、環保團體以及政府部門願意加入對話,除此之外,各個社大的專業資源、在地經驗也得以更有效率的方式整合在一起,例如基隆社大關心的暖暖壺穴危機、南港社大提出的盆地周邊野溪整治,三重社大揭露的淡水河岸菜園污水灌溉的健康問題、北投社大的都會區水圳污染監督,都在更高的層次上擴展了大家對於流域治理問題的視野與知識層面,建立了局部議題與整體問題的關連性,深化社大在淡水河流域地方學的整體論述。



而審議民主的實踐案例:台北市政願景十三談也正是充份發揮社大合作力量大的效果。對於市政願景的審議式民主討論模式所需動員的人力與知識力龐大,遠非單一社大所能承擔,但是當所有社大願意合作,一起發動市政公共論壇,便形成最具代表性的社區公共審議通路,足以吸引更多的非營利組織以及媒體資源投入,成功聚集了推動審議式民主討論所需的資源。



另外,前一節提到的大同社大志願服務學程的發展也是社大建立分工合作關係,社大與整體雙贏的精彩範例。大同社大由2001年起作為台北市現代公民學程「志願服務學程」的專責學校,一方面肩負研發課程、開發教材,作為其他社大相關課程的支援後盾。另一方面也代表社大面對整個台北市的窗口,每年協助台北市社會局、衛生局等公私部門舉辦志工基礎培訓,涵蓋了文化志工、社區防疫志工、環保志工、反毒防制志工等多元服務領域,過去三年累計培訓超過千人的亮眼成績。學校的形象與重要性大為提升。



跨社大連結需要同時建立社大之間的信任連結、資訊有效流通以及知識分享等三個層面的合作關係。除了定期聚會之外,社大聯網、公共電視的公民新聞網以及近兩年台南社大、信義社大、南港社大推動的公眾參與式地理資訊系統(PPGIS)等都是值得注意的跨社大資訊平台建置,對於各地資訊流通、建構開放共享的知識庫、整合細碎的地方知識使可見化有很大的幫助。



(三) 城鄉交流

社大的連結還有另一個重要的意義需要說明。近幾年社大的合作模式除了強化區域合作之外,由農業型社大發起的城鄉交流網絡正逐漸擴大,展現出強大的動能與非常豐富的成果。屬於前者的社大串聯主要依循某種地理關係的認同,而屬於後者的社大連結則帶來城市端以及鄉村端的社大對於所屬社會位置的反省,連結本身即具有社會反思以及社會行動的意義。



社大的城鄉交流由旗山社大首先發起。旗山社大是全國第一所農業型社大,以「農村是一所學校,向農村學習,讓農村學習」為立校的宗旨。由於意識到農業的問題不能只在鄉村解決,因此由2004年開始,以社大為平台,積極發起社大的城鄉交流運動。協助城市端的社大例如高雄新興社大、台南市社大發展農業相關課程以及社團,也協助其他農業地區的社大例如北門社大、曾文社大發展農業課程,提供對於地區性的農業生產結構、小農系統以及農業特色有更深了解的經驗與方法。



城鄉交流推動過程當中,為了讓城市的消費者了解餐桌上的食物和農村的關係,以及讓鄉村端的耕種者了解更大的農業產銷制度與消費體系的運作,社大之間發展了許多生動有趣的課程設計與校際合作,例如以實地農事體驗、田地經驗參訪為軸心的學程規劃、強調在地信任與農事教育價值的農民市集、對於農業初級生產加工、地方工藝等農村文化進行深入了解的農村365行調查……等將學習者自然地帶進知識發生現場的多樣化教學活動。



生態危機的威脅讓全球的城市文化正悄悄發生改變,熱島退燒呼籲、社區綠化和都市農夫、城市菜圃等潮流趨勢交相激盪方興未艾。農村社大由 2007年開始倡議的社區支持型農業(CSA)理念以及城市端社大設立農村專員正與這些巨觀的改變互相扣合,值得注意。城鄉交流網絡的擴展嶄新帶著嶄新而基進的社會意義。



前面提到的河川流域下的社大串聯也有屬於這個場域的城鄉交流意義。在社大平台上搭起的「全國河川會議—河川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坊」於淡水河守護聯盟成立隔年在台南召開第一次會議。在這個平台上,看到城鄉之別的河川問題截然不同,讓許多城市端的社大夥伴產生非常深刻的感受。南部廣大農村地帶的河川問題污染嚴重,各式重金屬污染畫面令人觸目驚心。而城市的溪流絕大多數已溝渠化、水泥化、河道加蓋,隱身消失於人們的生活記憶之中。然而當城市人面對南部的污染畫面衝擊,及污染河道兩旁的菜園與稻田意象,河川意識將直接、強而有力地重置於大腦之中。南北的流域對話、城鄉交流讓學員重新面對河流污染現場,是早已習慣人工化水岸、河流溝渠化的城市居民打開河流意識的啟蒙儀式。





五、結語:社區大學的社會影響力還未真正展開

由以上的案例分析,筆者嘗試說明在這些議題領域中社大夥伴突破重重限制,創造議題進路、擴大資源連結,造成有效累積,逐步深化公共參與的方法。這些經驗決不僅止於單一社大偶然的創意活動,而是有相當多社大參與,歷經相當時間的考驗之後所呈現的成果。



社大十年來的公共參與成果的確精采豐碩。但是我們也面臨社會上的朋友對於社大發展寄予更殷切的期待。2008 年第十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公共議題的倡議與發展」分組論壇上曾產生非常熱烈的討論,許多朋友提出,社大的發展正面臨一些結構型的挑戰,例如「個人化的學習如何開展出公共性」、「社大和社區的連結趨於窄化薄弱,以至於不能在社區發展裡的地位弱化」、「社大的政治行動力退卻」,以及「社大的發展缺乏整體行動策略」等危機。



這些觀察與批評都有一定的事實基礎,都應帶給社大的工作夥伴更大的警惕與反省,提醒我們如何汲取成功案例的經驗,在公民教育和公共議題的經營之間建立穩固的機制,建立社大與社區更深的連結,在生活之中發展出足以令人信服的多元化公共性文化。



如果第一個社大十年的主要成就在於,社大建立了學習與公共參與聯結的成人學習模式,在數量成長規模以及學習效果評價上令人一新耳目。那麼這些新公民的社會行動力,以及社大曾經介入倡議的公共議題都還沒發揮出應有的社會影響作用。在下一個社大十年,我們將在時間中檢視真正的成果,相信在社大不斷的自我挑戰與成長中,社大真正的社會影響力才正要逐步展開。



--------------------------------------------------------------------------------

[1] 資料出自「台灣社區大學的發展和公民社會的建設:10年的回顧與展望」/楊碧雲

[2] 根據2008年內政部戶政司統計資料20歲以上人口數



[3] 該特刊全名為:社大十年成果豐收---開啟本土教育新版圖。20086月出版。特刊中盧列社大十年的二十項重要成果,議題內容包括(一)學術課程與知識升級、(二)社區營造、(三)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四)農村與農業發展、(五)NPO結盟、(六)客家語言與文化推展、(七)環境生態守護、(八)公民美學的提倡、(九)公衛與健康促進、(十)新移民與多元文化、(十一)資訊培力與公民新聞、(十二)影像教育在社大、(十三)審議民主、(十四)推動海洋學、(十五)志工經營與培力、(十六)建構地方學、(十七)弱勢關懷、(十八)社團參與、(十九)千里步道運動、(二十)生活藝能的增進。

[4] 都會型社區推動社區營造模式研究案,2008年9月,文建會委託。

[5] 95年度大同社大「社區及社會參與」評鑑訪評意見書。全促會2006。

[6] 審議民主在社區實踐的幾點觀察/楊志彬,新使者104期,2008.2月。

[7] 參與的單位包括公共電視、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台北市家長協會、中華民國自然步道協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台北市十二所社區大學等團體。



本篇新聞文章來自 財團法人台北市北投文化基金會
https://www.ptcf.org.tw/ptcf2

本篇新聞文章的連結網址是:
https://www.ptcf.org.tw/ptcf2/article.php?storyid=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