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大學深化公共參與的創新機制1

日期 2008-09-23 20:36:10 | 文章主題: 北投社大消息

社區大學深化公共參與的創新機制

楊志彬/ 北投社大/ 2008.09.14





一、 前言

社大十年/ 社大的影響力不在人數在公共參與。

以台北市社大背景立論



二、 多元議題

志工經營(健康促進、公民新聞等多元化志工發展)

生態環保(河川守護)

審議民主



三、 機制

學程與社團(學習與行動、NPO結盟結合專業與社區)

跨社大連結(通路力量大、)

城鄉交流



四、 結語

社大真正的影響還沒開始

挑戰(面對公民社會的政治性、社大場域的保守化趨勢)





一、前言



自從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於1998年9月28日誕生之後,社大到今天已經堂堂邁入第十年。十年之中,由台北市一所社大擴增到全國21縣市92所(其中包含14所原住民部落社區大學),每年學員從800人到26萬人次;講師從80人到超過2,000人;工作人員從8人到超過500人;開課數量從80門到超過3,000門。社大的成長可謂驚人[1]。



然而純由數量上來看,26萬人次的學員數放在全國1700餘萬的成年人口中[2],比例不到百分之二。甚至在許多縣市社區大學的學員數量比起市民學苑、鎮民大學等其他民眾學習機構更有不如。因此,今天社區大學的真正重要性不在數量,而在於成人學習動能與活力豐富精彩的展現。



社區大學以十年的時間發展出過去社會所沒有的成人學習模式,在這個學習模式中,透過課程、社團以及公共論壇等非正式課程的設計,將私人的學習需求與公共的社會需求連接起來,指出了個人潛能釋放與打造公民社會之間的實踐關係。這其中最令人振奮的成就在於社區大學成功地捲動相當多的師生,積極參與各社會層面的公共事務。也因此,近幾年來,社區大學一直被各級政府以及許多非營利組織的朋友視為政策宣導、議題倡議、培育社區人才最具效率的社區通路。



本文將對社大推動公共參與的特質、創新機制與未來挑戰進行分析。然而,社大公共參與的議題層面極廣,本文討論的對象主要根據全促會出版的「社大運動十週年重要議題回顧專刊」[3]所整理的20項議題,並考慮台北市社大的實際發展特色加以篩檢。雖然這些議題決無法反映社大公共參與的全貌,但是由這些代表性的案例之中,提供了較穩定的發展歷程以及資源網絡可供深入分析。



另一方面,筆者的論述基礎是由台北市社大的發展角度所進行的觀察、反省與分析。首先需要注意的是城鄉背景的差異。社區營造學會在比較都會地區以及鄉村地區的社區營造差異時曾指出[4],都會地區呈現了高樓住宅的密集居住型態、人口流動率高、地方連結度低、工作場所活動時間大於居住場所等不易推動社區營造的特性,同時之間卻也具有網路與NPO社群發達、民眾移動成本低、媒體能見度高、民間社會資本豐富等條件,一但啟動社區營造,後續能量往往超過非都會地區。台北市的社區大學便是在這樣的結構性環境中一步步發展它的公共參與特色。也因此,筆者在後文對於社大深化公共參與的機制所做的檢討與建議主要是在都會型社大的脈絡下進行,其結果是否適用於鄉村型社大?需要以後另作細緻的討論。



二、 社大深化公共參與的創新經驗



台北市在2003年一舉擴增為十二所社大至今,社大的分布密度、學員數以及投入總資源均居全國之冠。加上位居首都,影響力動見瞻觀,因此也捲入了最多的專業NPO參與社大。全促會於2008年所列出的社大20項重要成果之中,由台北市社大首先推動,爾後蔚為風潮的議題包括審議民主、環境生態守護(一社大守護一流域)、NPO結盟(非營利組織學程)。或者,先由其他地區的社大發起,引入台北市之後再加創新,更加發光發熱的議題則例如公民新聞、弱勢關懷、建構地方學(台北學學程)等。



在這些議題之中,以台北市社大投入的規模以及所衍生出來的影響性而言,我們特別挑選志工經營與培力、環境生態守護、審議民主作為案例,深入介紹它們的創新轉化內容,做為本文分析的基礎。



(一) 志工經營與培力

發展志工是全國社大的特色,也是資源不足、工作人員短缺的限制之下,不得不然的對應之道。就單一所社大而論,台北市的社區大學不是志工最多的社大,也不是最有特色的社大,但是整體而言,經過十年的發展之後,呈現了以下三個特質:



A. 學校之間志工發展平均、成熟,人數眾多

士林社大、南港社大、大同社大、信義社大、內湖社大背後的承辦團體在辦理社大之前,便已有成熟的志工經營經驗,承辦社大之後,結合以前的基礎以及社大學習機構的特質,吸引更多的學員由做中學加入服務公眾、服務社區的的行列。根據96年的統計資料,內湖社大志工社有105名志工、大同社大志工服務團77名、松山社大75名、南港社大(導覽志工隊)67名、信義社大45名…….。這些數字在全國社大的志工人數中都名列前矛,展現了台北市社大整體相當龐大的志工能量。



B. 發展志願服務學程,志工培訓與城市發展相結合

台北市教育局於2001年導入現代公民學程,並由大同社大負責「志願服務學程」。志願服務學程為該校發展重點,除了於2004年辨理「台北市社區大學市政發展與志願服務研討會」將志工經營提升至政策層次之外,該校每年協助台北市社會局、衛生局等公私部門舉辦志工基礎培訓,涵蓋了文化志工、社區防疫志工、環保志工、反毒防制志工等多元服務領域。近三年來累計培訓超過千人以上,成為都會區社大推動公共參與的一大特色[5]。



C. 學習型志工提升能力,多元化發展服務層面:

除了在校的勞務服務之外,社區大學作為一個學習機構,一向鼓勵志工還能不斷成長,走入社區為社會盡更大的貢獻。在這方面,台北市的志工朝向專業服務以及社團化發展,有很精采的多元化成果。例如,萬華社大的綠野仙蹤社以守護在地生態與文史保存的環境志工為職志;她們的愛心志工社則朝服務弱勢發展,走入社區定期關懷社區的獨居老人以及弱勢家庭的課業輔導教學,數年如一日。而這樣的發展趨勢並不限於一所社大,而是台北市社大的普遍現象,中正社大的聽障手語志工、信義社大的防疫志工,南港社大的公民新聞社以及北投社大的文化導覽志工都是志工多元化發展的範例。



(二) 環境生態守護

環境生態是社大最關心的公共領域之一。而與河川議題相關的課程、社團與行動在台北社大之間的發展也最為成熟。



文山社大在2002年便曾提出「一所社大守護一條流域」的訴求,當其時,在流域整體觀的概念下,文山社大將文史課程、生態課程與社區營造課程做了初步的整合。並主動串聯景美溪上中下流的學校包括華梵大學、政治大學、世新大學,以及各級中小學加入共同守護景美溪的行動。



守護流域的想法與跨校合作的經驗交流在2004年淡水河守護聯盟成立之後有了進一步的推動。淡水河守護聯盟緣起於當年(第六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在台南市舉辦,台南市社大精心設計河川館,並邀請環保署長簽署河川守護宣言。受到這些行動的激勵,文山社大的林淑英老師邀請北部社大的朋友開始醞釀籌組淡水河守護聯盟,經過半年的籌畫與多次討論,終於在2004年10月北投社大舉辦的第一屆台北學研討會上,由台北縣市淡水河流域16所社大以及中國時報文教基金會與數個環保團體共同簽署宣告成立。



在守護聯盟籌備期間,中時文教基金會河川小組接受社大的建議,將原預定推廣河川教育講座的經費轉為支持社大成立河川守護社團,藉著這筆東風,有六所社大成立新的河川社團,加上文山、板橋、永和等社大的既有社團,守護聯盟一下子顯得生氣勃勃。新生的社團其中包括南港社大河川守護隊、大同社大淡水河永續發展研究社、北投社大東華社區八仙圳巡守隊等社團,對河川的守護工作均運作至今。



淡水河守護聯盟以社團的公民行動為導向,帶動相關課程以及跨校合作的發展。2005年、2006年陸續舉辦了淡水河研討會、河川教育研討會、環境學程研討會,這些會議雖然都由一所社大掛名主辦,但背後都有淡水河守護聯盟的協助與動員支持。除了大型會議之外,由守護聯盟公共議題召集人板橋社大推動的公部門參訪,與公部門河川議題相關的權責單位定期舉辦小型論壇增進公私部門的互信基礎,以及北投社大結合藝術學程的師生發起河川美學,則在學校整合式教學之中推動河川守護工作的各項創新嘗試。



(三) 審議民主

審議民主理論認為公民的政治參與不應侷限於投票、陳情請願與社會運動,而是對公共政策進行公開討論。因此,強調補強代議民主中公民「審議參與」不足之處,關注公民參與公共事務的討論品質,對於公民參與政策討論的操作流程有清晰的規範,以確保參與者得到充分的資訊,以及平等理性對話的機會[6]。



審議民主在台灣社會的蓬勃發展,社區大學一開始便參與其中,扮演了在社區開拓、播種的角色。許多的前驅經驗由社大開創,第一場正式的公民會議、第一次農村議題、第一次客家議題、第一次原住民議題的公民審議經驗都在社大的平台上推動舉辦。



其中,台北市社大許多開創性的經驗非常值得注意。除了北投社大「溫泉博物館何去何從」、「北投老街區都市更新」、內湖社大「內湖庄役場何去何從」公民會議的經驗之外,2006年台北市長審議辯論會前夕,由十二所社大與公共電視合辦的市政願景十三談發展出了審議民主與社區結合的新模式。



這場系列論壇首先由社大與教改、社福、空間、環境等不同領域的非營利組織合作,共同撰寫北市重大市政參考資料[7],並針對全市願景舉辦社區學習圈會議,將會議結論送到十二所社大召開公共論壇,再加入各分區的在地議題之後,由各地的公民進行再次審議。此一操作模式嘗試建立一個更大的社會機制,將審議民主嵌入其中,促使審議結果得以透過社大的傳播,吸引更多的公民在社會各角落接力討論,讓社會的迴響極大化。



台灣社區大學辦理審議民主公民參與會議一覽表

日期
社區大學名稱
會議名稱

2004年6月
台北市北投社區大學
北投溫泉博物館何去何從

2004年10月
台北市北投社區大學
北投老街區的明天

2004年11月
台北縣板橋社區大學
大漢溪親水空間的共識

2004年12月
基隆市社區大學

台北市北投社區大學

台北縣廬荻社區大學

屏東社區大學
稅制改革

2005年6月
宜蘭社區大學
新竹科學園區宜蘭基地

2006年10月
苗栗縣社區大學
造橋火車站宿舍的存與廢

2006年11月
台南縣曾文社區大學
休耕政策

2006年11月
基隆市社區大學


八斗子生活圈如何與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共存共榮

2006年11月
台北縣淡水社區大學
經營一個觀光客與居民共享的淡水小鎮

2006年12月
台北市內湖社區大學
內湖庄役場何去何從

2006年12月
文山社大與台北市十二所社大
市政願景十三談

2007年8月
台南社大
台南市檳榔健康危害防治社區學習圈

2007年11月
台南縣曾文社大
「農地政策」公民願景審議論壇

2007年12月
北投社大
「12 年國教與教育總預算」公民願景審議論壇

2007年12月
林口社大
「治水方案與預算」公民願景審議論壇


本篇新聞文章來自 財團法人台北市北投文化基金會
https://www.ptcf.org.tw/ptcf2

本篇新聞文章的連結網址是:
https://www.ptcf.org.tw/ptcf2/article.php?storyid=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