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觀點 社區影像

日期 2008-08-25 20:50:09 | 文章主題: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訊

社區觀點 社區影像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吳碧霜、陳俞文


當社區營造遇上社區“影”造
---社區培力的另一種模式

紀錄社區,文字紀錄一直是主流,對於影像,需要有操作機器及使用電腦剪輯的能力,而如何將影像上傳到網站讓更多人認識自己的社區,專業的電腦操作技術,讓許多從事社區營造、社區紀錄的工作者,望之卻步。

但今年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推動97年度「發現臺北•願景臺北:社區故事影像紀錄」培訓活動時,結合了「台北市紀錄片從業人員職業工會」及公共電視公民記者資源,提供專業紀錄片師資及影片上傳平台,也規劃了分級學習,讓學員能有基礎入門的簡單剪輯及分鏡技術,上傳公民記者網站,更有後續專業的課程,為社區培力模式開創另一種操作模式---以社區影像為媒介,進行營造培力,也希望從其中探索社區營造以影像紀錄的方式推動的行動論述。



影像紀錄轉化社區居民視野 透過拍攝者角色不斷進行反思與改變

「社區影像紀錄」是由社區居民擔任拍攝者,進入社區拍攝呈現社區故事,用在地人的角度,呈現在地居民的聲音。不同於歷史的客觀寫作,影片拍攝具有作者本身的意識形態與批判性在其中,而在過程中,拍攝者必須不斷進行反思與改變,因為拍攝,社區居民也可以以自己觀看的方式去紀錄自己的社區,得以發現社區新特色,或重新檢視過往社區議題。

課程安排訓練學員勇於發問、勇於攀談的能力

影像紀錄需要有勇於發問、勇於攀談的能力,在培訓課程的開幕式中,學會安排了破冰遊戲,讓學員手持「姓名追緝令」資料卡,在現場尋找24位來自與自身不同社群、不同單位、不同組織的陌生人進行訪問並自我介紹,讓學員藉由遊戲進行去認識不同社群、不同單位、不同組織的社區伙伴。這對學員來說一開始真是一個艱鉅的任務,但十分鐘後,大家開始放開心,三五聚集,互相認識了,一直到時間結束,大家都還欲罷不能,希望藉由這個遊戲,真的能讓大家在回到自己的社區後,也能這樣大膽的去認識人,打開人與人之間的防備。

課程進行導引進入社區 開展學員探尋臺北各個角落之面貌與環境體驗

第一階段以社區營造課程與影像紀錄基礎課程穿插進行,課程間更藉由安排在不社區上課,發給學員社區地圖,導引進入社區,開展學員探尋臺北各個角落之面貌與環境體驗,也回饋社區地圖之使用上的優劣點及社區特色感受。


而提供場地社區也盡力展現社區特色,希望讓其他社區的人感受到熱情及特別之處,像萬華區糖廍社區,出動大批志工,協助導引,準備茶點,上課場地鄰近社區守護標的-糖廍糖廠,志工拼命解說保留社區的點點滴滴,觀賞糖廠最好的景點,讓參與社區民眾感受糖廍社區十年守護的熱情。

配合課程設計,引導學員進入社區,體會社區的氛圍及感動。圖為糖廍社區街景及爭取十年終於成功保留的糖廠,未來將整理成社區公園,目前糖廍社區舉辦艋舺甘蔗季已進入第九年,點點滴滴故事也被康軒九年一貫教科書編入課本之中。

透過比較 學習欣賞及了解自己所生活社區的不足或特色

北投社區座落在山坡上,隨著地形的變化,欣賞都市社區營造的不同,加上陳永興教授五感觀察法,由小尺度到大尺度,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及觸覺交叉應用,課堂後的直接進入社區進行練習、體會,都為本系列的課程添加不少樂趣。

南港社區大學提供視聽教室,被群山包圍的南港社大讓許多學員感受到一個好的生活品質的元素。「這個地方跟我們社區不太一樣,他們樹比較多」,透過比較,學員逐漸欣賞及了解自己所生活社區的不足或特色。

拍攝紀錄片,讓社區民眾得以透過鏡頭,轉換被記錄者及記錄者身分,歷程中也培養學員在社區營造的推動上有更大的視野及包容性。


--------------------------------------------------------------------------------

人人可當導演 5分鐘影像傳達關心議題

第一階段學員多以數位相機動態攝影功能或DV,拍攝自己居住所在地或關心之議題。歷經第一階段密集的培訓後,共有35組成功上傳5分鐘動態影像至公共電視PeoPo公民新聞平台,呈現出臺北市多元之公共議題,打破以往平面繪製方式,發展社區動態願景故事,後續將持續上傳學員觀測影像之片段,做長時間之比較呈現,使市民可共同關注環境週遭之影像,作為城市觀測的基礎。

本次上傳35則影像報導中,內容有「藏身在臥龍街的紙紮藝術」、「南港茶製場與老農」,呈現出社區巷弄人物傳統技藝故事;「被遺忘的南機場」、「艋舺之邊緣」、「齊東老街」、「眷村是什麼?」探討不同空間裡,弱勢家庭教育問題、獨居長者、弱勢族群等議題;「惠安生態公園後續工程」、「臺北市北投區豐年社區發展協會搶救社區生態系列」,針對生態、環境規劃等公共議題之發想與紀錄。





--------------------------------------------------------------------------------



社區影像紀錄 形成另一波公民行動

結合公共新聞網PEOPO網站公民記者的使用平台,第一階段學員成果佔去了PEOPO網站大部分的推薦新聞版面,學員對於自己的第一支5分鐘紀錄片非常謹慎,上傳之後修了又修,希望呈現最滿意的畫面。

7月27日進行創意提案遴選面談,學員被問及是否能在拍片期間全神投入,每組都認真的承諾,讓人感受到學員想紀錄社區的決心。本次遴選評選委員之ㄧ翁英修導演表示,社區影像記錄比一般的影像記錄更難以評選,因為需要考量的層次更多,包含社區本身的營造狀況、社區的學習執行力、議題的後續發酵性,透過一整天的評審,他也見識到社區學員的認真。

本次社區影像紀錄培訓課程,激起社區熱烈的回應,結合公民記者的推動,預計未來將可以形成另一波公民行動。後續成果發表,將籌備辦理社區巡迴影展,於社區或院線戲院同步播放,聚集力量,為在地居民持續發聲,歡迎大家踴躍上網點閱http://www.peopo.org/visiontaipei體驗最貼近生活週遭的動態感動。


--------------------------------------------------------------------------------


社區未來行動規劃 展現多元議題面向

本次甄選共有16組學員進行提案,經公開評選結果,徵選出六組社區,備取三組。下階段將進入專業技術課程,除有實地拍攝剪輯之行動,更邀集職業導演翁英修等陪伴輔導,以實際拍攝紀錄之經驗與學員互動,深化社區拍攝議題。

※ 正取社區六組(按筆劃排序,括號內為拍攝主題)

1.中正區南機場社區發展協會(南機場)

南機場社區高齡人口佔社區人口25%,社區內的經濟弱勢家戶比例也很高,使得社區中有許多問題存在著,很大一部分居民目前是處於被動接受服務的狀態,使得社區營造推動更顯困難。因為南機場人口老化程度高,所以他們更積極的開發適合社區的服務系統,從社區出發,如此用心的照顧著老年人口,讓我非常感動。為了服務大量有需求的社區居民,並且協助社區內新移民取得工作機會,解決小朋友的教育等問題,社區必須開發社區產業,以獲取社區的自有財源,而這件事正是南機場社區現在正在嘗試努力的營造工程。

將以建物老舊,難以維護、環境整潔問題、老年人口比例高、新移民教育與生活問題、攤販侵占社區公共空間等議題作為觀注主題。
台灣老年人口比例逐漸提升,再過30年,整個台灣可能也是老年人口比例25%的社會,若南機場社區能成功開發出高齡社會的社區照顧模式,且有能力籌措自有財源,將是台灣社會一個相當重要的社區示範點。每個社區都有其獨特的優勢與發展方向,對於南機場社區而言,老年人的社區照顧,透過社區服務輸送協助居民在地老化,就是這個社區最大的特點,本紀錄片想完整的記錄下整個過程,透過紀錄思考與居民對話,共同找出未來社區繼續努力發展的可能。

2.中正區華山社區發展協會(城中區生活典)

訴說齊東老街的故事與其土地的關係,以日式宿舍建築群為主軸的影像故事。齊東社區的居民與其社區中心──宿舍群所發生的故事與切身經驗。

3.北投區北投文化基金會(光輝歲月 北投中心新村影像紀錄)

因為政策因素的關係,全台灣的眷村都已拆村改建,中心新村面臨相同的課題。身為眷村第二代的林泉里前里長張聿文,發現村裡的長輩逐漸凋零,而想為後代的孩子留下一些記憶,開始著手進行口述歷史調查與老照片蒐集,透過完整的紀錄過程,希望可以更有力提供將眷村保留下來。

同樣身為社區工作者,基金會在推動社區營造過程中,經常和北投社區有密切互動。而張聿文里長的熱心與正義感一直令我們印象深刻,他就像是林泉里的守護者。一個在中心新村長大的眷村子弟林泉里張聿文里長,以他成長的經驗為主,將眷村的生活環境與歷史文化慢慢拼湊,他希望可以把眷村保存下來,於是展開一系列的行動:從眷村長輩的口述生命史與老照片蒐集,到眷村食譜的整理與集結成冊,最後以成果會公開展示給眷村居民,都是用來佐證這個村落對村民的重要性。

對土生土長的本省人而言,對眷村很陌生,只有刻版的印象—外人無法探索的神祕堡壘,從來沒有也不知如何去認識它。身為地方文史工作者,希望用影像紀錄社區營造的過程,還有這些讓我生命感動與產生影響的長輩們,她們生命的經歷,傳播給大眾對眷村的了解與保存推動工作的探討。透過記錄這些過程、村民的生命經歷,希望讓更多大眾共同參予這個眷村保存行動。

4.南港區南港茶山畚箕湖社區(南港茶山桂花情)

因著有感於南港茶山特有農、茶產業的日漸沒落,生產規模大幅縮小,僅少數年長農民還繼續維持,而大部份年輕人不再從事相關工作的困境。所以,希望透過【南港茶山桂花情】拍攝的影像紀錄,期能喚起人們對土地深層記憶與感動、並吸引年青人回流,創造在地生活文化,進而協助社區產業再出發。

片中將紀錄高齡84歲老農的農作生活與家人互動,第三代茶農兼餐廳老闆等在地人的生活經驗,他們對茶山的耕耘與投入,訴說著茶山的榮衰與發展,以及南港茶葉製造示範場的展示與教學活動情形。另外也將訪談公部門(如農會、區公所,或是舊庄里長),討論對當地產業的發展規劃,進行褒歌〈茶山情歌〉的吟唱傳承,老樟樹與余氏古厝等景物拍攝,希望更多人認識茶山之美,提升當地居民對這塊土地的重視。

5.信義區惠安里辦公處(惠安382生態公園)

惠安里自從周里長92年當選,即和錫瑠基金會合作,經過踏勘,社造工作坊等過程,了解社區的需求。社區的志工本來只有在里辦公處協助值班,量測血壓等靜態服務,因為參加了錫瑠基金會的工作坊及中央與市政府辦理的社造課程,而開始投入認養閒置空地綠美化工程。94年時,里長和排水溝上的違章停事位的居民溝通,拆除雜亂的溝上及兩側違建物,以爭取營建署的經費,和錫瑠基金會合作施作惠安382生態公園,其中生態池的部分係由志工雇工購料建造。

本案的主要人物林阿良先生原本不熱衷社區事務,擔任吳興公園園長,只是偶而逛逛公園,看看清潔的情形而已。因參與新故鄉的生態池建造課程,而開始關心社區營造工作,不但隨時拍攝社區故事,還帶領志工認養空地的綠美化工程,製造生態公園的竹籬笆、休閒座椅等。

劉秋香女士是跟隨林阿良先生的團隊成員之一,因阿良先生的鼓勵,而認養惠安公園,和綠化志工將原本雜亂的惠安公園的園木修剪得光亮可人!讓附近的居民豎起大姆指!

6.萬華區華江濕地守護聯盟(雁鴨與他的快樂夥伴-青年社區志工的想像)

2007年11月09日華江溼地守護聯盟在福山舉辦了第一屆志工培訓,除了社區與社會人士參與,也包含了鄰近雁鴨自然公園周邊的大理高中學生,高中生們的熱情與真誠深深的感染參與的每一位志工,也點燃志工內心對於生態環境熱情的引信。

一處溼地公園、一個研究生、一群高中生,展開了想像與實踐的學習過程。經歷過了「雁鴨季」與「台北環境教育中心開幕」,高中生不只學習到了如何呈現,也在每一次踏勘與討論中,真正與華江溼地建立起不可切割的關係,雖然他們並未能對於管理提出具體的建議,但在他們真實的關注與面對溼地問題的積極態度,是令人感動。本片希望藉由紀錄青年社區志工參與,顯示出目前這群青年投入社區營造活動中,所展現出的成果與面臨的問題,也希望藉此讓更多人可以理解青年投入社區營造的必要性。

※備取三組(按筆劃排序)

1.大同區新鄰江社區發展協會(綻放笑容ㄟ悲情社區-大龍峒)

一個座落在中山高速公路台北市區交流道旁,松山機場航道下;西鄰淡水河,北接基隆河;還有一個全市唯二的汙水處理廠,收納台北市二分之一的水肥,它的名字叫—大龍峒。這個悲情社區曾有人喊出「軸線翻轉」、「風華再現」;最近又有人大力宣導「水岸社區規劃案」,雷聲隆隆卻不見降下甘露。

本紀錄片將用三分之一追憶古早記錄,從一個典型「唐山文化」撰寫「台灣歷史」的社區,如何形成人文薈萃,工商繁榮的庄頭,因為它的老邁,人們逐漸在它身上刻出一條條傷痕,並把近百萬人的廢棄物丟給它,造成社區發展停格20年。另三分之一記錄,曾為這個社區請命、奉獻、犧牲的地方人士,將其精神、情操等重朔記錄,藉此喚醒社區居民效法,重建社區住民自決理念。最後以三分之一直接轉述各級政府、機關單位,對大龍峒規劃案有哪些?並對相關承辦人或發言人作明確進度時間表的訪問,藉此官方說法重新捨回在地居民對政府的信心,讓這動亂的年代,或許能藉這部紀錄片讓社區居民能激起些微的動力,重展笑容讓這悲情的社區拋棄悲情,共同營造一個希望快樂的城市。


2.北投區 吉慶社區發展協會(溫馨吉慶˙祥和社區)

吉慶社區在50 多年前原屬農業區,早期屬陽明山管理局轄區,而後隨著區域之發展,逐漸轉型為住商混合區。83 年以前吉慶社區仍為石牌地區的老舊社區,社區內農用灌溉溝渠貫穿,空地雜草叢生,環保局尚未實施垃圾不落地時,民眾環保觀念薄弱,造成垃圾隨意丟棄,居住環境品質低落,民眾怨聲載道,因此提升生活品質是居民共同的願景。10年來由於環保署、環保局、建設局及錫瑠環境,綠化基金會的補助與輔導及社區志義工熱心的推動環保工作,許多社區藉由空間的改善實現了夢想,也獲得了鼓舞與重生。辦理環保義工參訪活動,藉由參訪其他優秀社區綠美化工作,互相觀摩學習,以增進里內綠美化活動及環境保護工作的新視野。擴展綠色行銷里內綠美化及環保工作已行之有年,在義工的協助之下,成效已眾所皆知,媒體及報章雜誌也爭相至里內採訪報導,強化資源再利用作為,創造永續性生活環境。持續進行多層次綠美化措施,增設休閒設施,成為處處可談心,隨時可賞景的高品質社區,引導汽機車停車地下化,降低道路停車空間,還給行人潔淨寬廣空間。並且以聖誕巷為基礎,積極創造唯美環境以營造社區特色。

環境空間景觀的改變,美化了社區也淨化了人心,更進而實現了社區主義的目標。希望透過紀錄片,呈現社區改造的歷史,喚醒社區居民的回憶,珍惜社區成果並激發社區年輕的一代居民,共同傳承社區的愛。


3.北投區 豐年社區發展協會(拯救社區生態系列)

本社區為一個十足傳統的社區,居民九成以上均為世居人口,民風保守,世代秉持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生活方式,社區有一半的區域涵括在遼闊的關渡平原上。

數年前政府為提倡生態保護觀念,邀請學者專家建議在這關渡平原上設立水鳥保護區,其目的不外灌輸社區居民保護生態觀念,立意雖佳,然卻萬萬想不到,這兒卻成了生態的墳場,農民在關渡平原主要種植的作物為水稻,而水稻又是鳥類、昆蟲的食物,農民為求豐收,噴灑大量農藥,每年數以萬計的鳥屍、蟲屍,被丟棄河邊。由於人類的自大與無知,自認為是這片土地上唯一的統治者,大勢的破壞與掠奪,造成生態空前的浩劫,殊不知人類只不過是這片土地短暫的外來過客,其實這些物種,才是真正這片土地的原住民。希望藉用紀錄片的製作與推廣,讓居民瞭解如何與生態和平相處,學習如何尊重生態生
存的權利,儘速想出一個避免生態滅絕的方法,使生態能繼續繁衍,繼續生存。


--------------------------------------------------------------------------------

「社區紀錄片」大募集

為豐富社區紀錄片內容及拍攝論述,學會將設置「社區紀錄片資料庫」,提供各地進行社區人才培訓或想對社區營造深入民眾租借觀看,歡迎捐贈各地已完成之社區紀錄片,可郵寄至台北市中正區100忠孝東路一段138號11樓「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收。


本篇新聞文章來自 財團法人台北市北投文化基金會
https://www.ptcf.org.tw/ptcf2

本篇新聞文章的連結網址是:
https://www.ptcf.org.tw/ptcf2/article.php?storyid=1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