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總指標
年度工作
專案推動
北投文化基金會出版品
歷年專案活動網站
夥伴網站
最新新聞區塊
發表由 hungtj 於 2008-04-16 08:48:40 (1351 人氣)

米勒特展專題講義
張舸老師

19世紀的法國繪畫受到「新古典」和「浪漫」兩股思潮影響。雖然上流社會仍沉溺在「洛可可」的餘韻之中,但是大衛、安格爾與傑里柯、德拉克洛瓦兩派競爭抗衡,相當激烈。有些畫家想要找出另外一條路來:「靜物」與「風景」因是搖身一變,成了畫面的主角。

米勒(Millet,1814-75),法蘭西三大平民畫家之一,<拾穗>、<祈禱>係家喻戶曉的不朽之作。他以農民的立場,來觀察農民、同情農民、描寫農民。當然對農民勤勞的生活,自然刻劃得既深刻又動人了。在他筆下的農民,透露出「樸實、純正、善良、勤勞」的明確形象。他認為這些特質,就是「現代生活中的英雄」;應該也是你我內心深處共同的寫照。

雖然巴比松(巴黎東南方50公里附近)鎮上的米勒住宅(Maison-atelier de Millet),經常被旅行團納入觀光景點。不過1814年,他可是出生在諾曼地,更偏遠的鄉下。在家中,他排行老大,還有弟妹七人。因此經常要幫忙耕作,休息時偶爾在田裡面畫畫速寫,這時候想要求「像」,想要追求逼真動人的感覺。

19歲(1833),父親將他送往瑟堡的穆歇爾(Mouchel)畫室習畫。師見其畫,既驚訝又讚賞,並謂其父:「差一點將天才畫家,埋沒於鄉間。真是罪過!」1837年前往巴黎,曾經在德拉侯希(Paul Delaroche)門下習藝。為了生計並迎合時尚,嘗畫裸體畫片;換來人們的嘲笑與漠視。再加上祖母的訓誨,1849年(35歲)便遷居巴比松,決心和純樸的農民與大自然(<春天>)為伍,終於有了<播種者>這類名作問世。整個經歷,可以說是從洛可可到普桑,再到重回田園-反璞歸真的摸索過程。請看<播種者>(1850-51,波士頓美術館,102 ×82公分)的英雄形式,他熟練地撒出種籽、堅定地邁開步伐。其「巨大感」,較之法蘭西的拿破崙,毫不遜色。可是他長得什麼模樣?叫什麼名字?究竟是誰呢?

1864和68年,法國政府都有頒發勳章給他的記錄;1874年,還委託他裝飾萬神殿裡的一間聖堂。他準備畫一幅大壁畫來歌頌農民的勞動價值,可惜天不假年,還沒有開始作業就與世長辭了。1875年1月20日病逝於巴比松,享年61歲。

由於生前和美國人漢特(William Morris Hunt)先生的友誼,賣出不少作品,所以歐美各國的大博物館,經常可以看見他的遺作。今天所播放的幻燈片係以奧塞和羅浮宮館藏為主,並翻拍了當時書店所見的畫冊,上頭有些速寫和素描,願意拿來和各位分享。謝謝。


發表由 hungtj 於 2007-10-18 08:32:28 (1910 人氣)

釣象魚有感

從有記憶以來,八斗子沿岸一直有著成群成隊的象魚。但1975年開始建八斗子漁港,魚群棲息地被破壞,象魚曾經遠離八斗子好一陣子。2004年那年夏天,當我購買石花菜要煮石花凍飲販賣,結果石花菜因幼苗被象魚啃食精光欠收大漲價,才知道象魚又回來八斗子了。

記憶中,幾乎滿海都是象魚苗。漁船出海經常會捕到很多象魚苗,象魚苗賣不了錢,就左鄰右舍送。勤快的漁婦們將象魚苗馬上填入玻璃瓶中加鹽醃製,就成了好吃的「加冬仔漬」。「加冬仔漬」放愈久愈好吃,常常成為贈送給親朋好友的最佳伴手禮。到現在偶而還會遇到外地老人家,來八斗子詢問那裡買得到「加冬仔漬」,直說對那款滋味念念難忘。

象魚俗稱「臭肚仔」,由於以海藻為生,所以也擁有草食性動物的特徵--腸子很長,腸子中所殘存的食物較多較久,容易因發酵而變臭。但小象魚出生後是吃一些浮游小生物為生,可以說是肉食性動物,長大後才改食藻類。象魚喜歡生活於岩礁海岸,在台灣各地的岩礁海岸幾乎都有牠的蹤跡,但由於北部海域水溫較偏冷,所孕育出來的象魚,油脂較豐富,口感較好,在漁價上一直高於南部的象魚。

今年入秋後,八斗子港區象魚大咬,岸邊到處擠著釣魚的人潮。10月1日的這個週日,終於按奈不住,跟著弟弟一家人在漁軋糖加工廠後方的港岸邊釣象魚。小時候象魚真多,五、六歲的小孩,用著「象魚仔剉」,隨便找個區塊往往一次剉上來就有五、六隻多。這次隨著象魚大咬的區域,用著兩餌的釣竿擠在人群中釣魚。至少有三十年之久沒再釣過魚,深怕一不小心釣線會纏到別人的釣線或釣到船隻的繩索,只好另僻戰場。

遠離人群到另一段岸邊,水濁看不到海底的游漁,不能確定下竿之處是否有象魚群,只好耐心等待,以及不停的丟誘餌。好一陣子之後,總算等到魚群聚集,快意的釣了二十來條比中指還大的象魚。正得意時,無奈有船舶要出港,移動的船體湧動著海水,造成魚群亂竄。只好暫時停竿,等待海水靜止後,才能繼續下竿。魚群散去了,又得耐心的重新聚集魚群,好不容易又釣上了兩三隻象魚,媽媽卻來催天黑了回家吃飯。

這一場釣象魚的過程,讓我連想到事業的經營。大環境好時,很多人「隨便做隨便賺」,就像早期象魚多到連小朋友們也能滿載而歸。很多人經營事業,喜歡投入熱門的行業,風險較小,但獲利空間也較小,就像一群人擠在一起釣魚,海面下肯定有魚群,但人擠人很難「伸腳出手」,不小心與別人勾到線,真的會灰頭土臉。自僻漁場風險很大,不知有沒有魚群在附近,要誘魚,要有耐心。投入創新的事業,就如蝦冰蟹醬的海洋冰品,沒人做過,不知有沒有市場,所以要培養、教育消費者,就像需要不停的丟誘餌,但市場一旦被打開,就能快意的收成。從寒冷的東北季風一直盼到溫熱的春夏季節,熱絡的門市人潮帶來錢潮,但無法預測的颱風一來,只能歇業,等待颱風走後天氣回溫,人潮才會再聚集,就像象魚大咬時停泊的船剛好要出海。

象魚的魚鰭有蛋白質性毒素,但烹調後毒性即遭分解,只是被活象魚螫到,保證讓人痛到哀哀叫。墨綠色的膽囊很大,不小心弄破的話,整碗魚湯將苦不堪言,所以要吃到一碗鮮美的象魚湯可不容易。「創業」好比象魚,創業成功是件多麼誘人的事,就像一碗鮮美無比的象魚湯。創業失敗更像被象魚魚鰭螫到以及弄破了象魚的膽囊,結果令人痛,嚐起來令人苦。

10月4日下午,北投文化基金會工作夥伴在洪德仁醫師的帶領下,參訪了蝦冰蟹醬。與來賓分享蝦冰蟹醬的創業故事,也分享釣象魚釣出來的小小事業經營心得。洪醫生覺得釣象魚與經營事業的對比心得很有趣,應該寫成文章與更多朋友分享,於是催生了這篇文章。

麗妮與各位好友們分享於2007年10月17日


發表由 ptcfadmin 於 2004-06-14 18:04:17 (2106 人氣)

很幸運的,能夠參與觀摩北投社區的公民會議,經過第一次預備會議,全天的會議討論,參加的居民展現高度的熱忱,對於「北投溫泉博物館」的未來有許多想像。儘管曾經有許\多學者表示,台灣目前的公民意識尚未成熟,許多在國外行之有年的民主模式到台灣就變的不太一樣了。但是如果能夠讓這基層民主運作方式,注入台灣的文化意涵,或許\促使這對話機制運作更順利。然而這跟整個文化背景有關。

•工業革命帶動都市興起,形成不同背景的人口聚集
在國外,由於工業革命帶動資金集中,及其所造就的大量就業機會,西方制度與規劃是歷經百年的反省與對話,才有今天的成果會,促使居民集中到工廠附近尋求工作機會,大都市逐漸形成。傳統產業的營運面臨挑戰,農漁村落人口逐漸外移。

在都會區的居民,彼此來自不同的故鄉,少了在自己家鄉的親戚輩份的壓力,左鄰右舍都是沒有血緣關連的人員組合。因此,有關公共議題,影響到彼此的利益,大家必須走出家門與鄰居討論,爭取權益(對於自我權利的重視,也與基督教新教背景有關)。經過早期的暴力年代(如電影「紐約黑幫」),新舊移民彼此對抗的時期,以及歐洲所發生無數次的戰爭,大家發覺已經流太多的血淚,產生太多的仇恨,是不是有一個可以不流血的解決爭議方式?於是對話機制逐漸形成,有關公共領域的議題,透過討論凝聚共識,最後導出具體行動(歐盟就是經過四、五十年的對話所形成的政治體)。\r

因此,現在我們所看到國外的公民會議,或者公共對話論壇能夠操作的如此順利,也是因為長時間的摸索經驗與挫折教訓,並且這些機制都是根源於其文化背景,符合他們的習慣與生活經驗。

•缺乏在地的討論與思辨
反觀台灣,由於一直處於被外來政權所統治,近代與當代本土文化幾乎是複製外在經驗所形塑,缺乏針對自身在地的文化需求做反省與思考,所有從國外移植過來的制度,全部缺少「本土化」的歷練。

•本土化:是一種反省與思考
那麼,什麼是「本土化」的歷練?這不是在比誰的台語說的好,誰喜歡用嘴巴說「愛台灣」,而是一種徹底的反省,當新制度引進時,少了宗族的羈絆,平等對話比較有可能產生,我們應該思索有沒有充分的時間經過大眾的討論與反省?這措施是否適合我們?這樣的制度是否能與我們的文化「相容」(同樣的軟體在麥金塔作業系統與在PC系統也需要程式語言的轉換才能「相容」)?當資訊充分公開之後,大家都對於議題有充分的討論,是否可以產出適合本身的制度與論述?大家能否從對話中學習服從多數,照顧少數的精神?

•後進國家的困境:與時間賽跑
許多時候,執政當局為了追求「現代化」、「經濟發展」、成為「先進國家」,迅速吸收外國的組織與制度。在威權統治時期,雖然造就經濟容景,但是居民對於公共議題的冷淡,是其所付出的代價,這也是為什麼最近的社會對話是如此的激烈與不理性,因為這才剛開始而已。\r

然而或許這是後進國家的共同困境,因為我們的一舉一動,都被「先進」強權用放大鏡檢驗,檢驗是否符合他們所定義的「自由」、「民主」,被強迫以西方的認知「發展」,因此沒有時間讓我們好好思索自己的議題。外來的制度需要時間,進行本土討論與辯證。\r

•不同文化背景的考量:以文化關懷充實公民會議內涵
在這樣的脈絡條件之下,台灣是否現階段適合操作公民會議?對於傳統型態的社區生態,一出門就遇到阿姨、舅舅等親戚的社區,年輕人能夠脫離輩份的壓力嗎?輩份高的人能夠瞭解年輕人的想法嗎?由有甚者,有些白髮蒼蒼的長者,基於輩份排序,還必須稱呼一個同宗的少年為「爺爺」。在一個多元文化的地球村世界,即使這樣的家父長環境,也需要我們尊重其文化成因,也因此需要思索另一種操作公民會議模式充實公民會議本身的人文內涵。

•本土化需要時間的演變
「本土化」不是不知變通的,但是文化轉型需要長時間的變化,不可能立竿見
影。唯有讓居民討論外來的制度,才能讓外來制度在台灣生根與落實。國外現在能夠順利操作公民會議,也是經過幾百年的殺戮與流血,才形成的機制。對於從未接觸過這議題的台灣,也需要時間來包容過程中的一切不如意。

•大家都有權利論述「公民會議」的內涵
回到公民會議的議題,如果能夠撇開「公民會議」的原始定義與外在形式,而以意義作為本土化實踐的依據,那麼傳統親戚輩份的溝通模式,或許可以轉化成為具有公民內涵的方式,既尊重老一輩的人,也接納年輕人的聲音,既尊重台灣當地文化,也尊重個人意見表達。而這實踐的過程是漫長的,但也就是落實「本土化」的意涵。\r
-----------------------------------------------------------------
(文:徐志山/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專員)


關於北投文化基金會
北投之旅
北投文化基金會新聞櫃
Google Translate
郵政劃撥帳號
支持關懷不斷炊 長者好溫馨 愛心送餐募款

我們的郵政劃撥帳號:19558705
戶名:財團法人台北市北投文化基金會


歷年捐款芳名錄
關心核電議題,守護我們的家園!
facebook粉絲專頁
財團法人台北市北投文化基金會 PeiTou Culture Foundation

地址:112台北市北投區中央南路一段45號之1 看簡圖 看詳細彩圖

電話:(02)2891-7453 傳真:(02)2896-2660 E-mail:ptcfmail@ms56.hinet.net

XOOPS release 20030626 網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