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總指標
年度工作
專案推動
北投文化基金會出版品
歷年專案活動網站
夥伴網站
最新新聞區塊
發表由 ptcfadmin 於 2005-06-10 11:53:00 (2073 人氣)

  依據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台灣優良社區產業培力與獎勵計畫」,定義「社區產業」是社區團體根據地方上原有文化傳統、環境或風貌特色,在地公共集體創造具有社區特色及精神的獨特文化活動、創意商品或服務。其過程可為手工、地方自主並具獨特性、具有故事性、創意、體驗性、生命力,並使得消費者認同,更創造社區公共效益、增進生活福祉及永續經營。

  北投的位置接近台北都會,交通便捷,有淡水線捷運站九個車站經過,以其擁有豐富的天然地質、生態資源,獨特的歷史、文化為基礎,加上近年來政府政策的鼓勵,社區團體積極參與,提供北投社區產業的發展可能的空間。

北投社區產業發展
  北投地屬火山地質地形,富涵豐富礦產,也發展出具有地域性的產業;在清朝,以採硫磺為其重要資源。因時代演進,當日本人統治台灣時期,將泡湯溫泉文化帶給台灣人,北投溫泉的開發與利用,才正式開始。

  從1896年第一家溫泉旅館「天狗庵」的開張,至今已有百年歷史。當初日本人對於溫泉的用途,在於治療、保健與養身為主,因此在北投有許多療養所的成立,延續至今,北投仍有許\多大小醫院的駐足,有些是由療養所轉變至今,因為北投的風景秀麗,的確是個適合休養生息的地方。

   北投溫泉近年來以結合觀光飯店為訴求,已經成為民眾平日休閒的重要方式之一。除了泡溫泉之外,民間團體與業者陸續結合社區各項相關產業,帶動地方經濟發展,融入在地文化,為市民提供更多元性與高品質的觀光休閒服務,其他相關的社區產業包括有:

(一)陶瓷
  北投地質擁有豐富黏土礦藏,主要分布在大屯山下的貴子坑山區,其開採時間相當久遠,從清代一直到1970年代禁採為止,時間長達百年以上。北投陶瓷興盛時期,以「北投燒」與「大屯燒」的花器或酒器最為著名,外形類似「京燒」或「清水燒」風格,共同形成北投陶瓷發源的兩大系統。1977年7月31日,薇拉颱風侵襲,造成嚴重土石流災害,導致政府下令對北投土的禁採,使北投土成為歷史名詞。

  北投土禁採之後,北投陶瓷業逐漸沒落,當今有人甚至不知道北投曾為生產陶瓷之重鎮。不過,北投地區仍有許多在地陶藝家成立工作室,不間斷的進行藝術創作,舉凡國寶級大師蔡曉芳老師所創立「曉芳窯」,一直是深受國內外人士好評的作品。北投陶瓷的歷史深遠流長,除了保存固有文物,更應該讓它發揚光大。近年來,蔡曉芳老師接受本會之請託,重塑當年的「大屯燒」,完整呈現當時樣貌,希望藉由重塑、創作的方式,喚醒北投人對陶瓷繁華的記憶,重新展開北投陶瓷業之生命。\r

(二)地方小吃
  地方小吃代表著當地的居民生活,它的價格不高,但好評價想必不少,來北投除了到餐廳用餐\泡溫泉,藉由地方小吃來認識這塊土地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小吃常常陪伴著人們成長,經過歲月的洗禮,也成了記憶中的文化。北投地方特色小吃存在於居民生活中,舉凡中和街鍋貼、綿綿冰、舊市場大腸麵線、芋圓、紅茶湯圓、大同街一心蒸餃、傳統豆花等等,這些小吃的共同特色,一定是年代都相當久遠,常常聽到「從小吃到大」的說詞似乎鞏固品牌的地位。另外,以純手工製造,料多味美,原料純度百分之百的口碑,也絕對是讓消費者愛不釋手,嘗遍千遍也不厭倦的不二法門。

(三)文化生態旅遊
  北投位於台北盆地之北端,大屯火山彙之南麓,距離台北市區十一公里。其地形分為山地與平原兩大部分,山區地形陡峭挺拔,風景秀麗,兼具溫泉與山林之勝,名勝古蹟,寺廟教堂遍布。關渡平原區種植花卉蔬菜,以及鄰近關渡自然公園,是台北市少數的農業區。往南行,抬頭望見兩個大字「丹鳳」,那兒的奇岩遍佈,軍艦岩似是迷途的戰艦在山頭上孤單地矗立著;除了唭哩岸的採石文化、漢番界碑、聳立的貞節牌坊、北投老街的老厝永遠承載著北投過去繁華的記憶。

  文化生態資源的多元與豐富,常令民眾流連忘返。近年來,政府所提倡的生態旅遊,促使民間團體、學校機關與溫泉業者形成資源平台,將資源整合,提供民眾與遊客充實且極具吸引力之休閒方式,以振興北投區地方產業。同時,透過地方團體與溫泉業者頻繁對話,期望在北投居民的生活環境可以維持高品質的情形下,達到雙贏的局面。

(四)社區文化產品開發
  如何能讓遊客當地消費後,還能滿載而歸?這需要針對當地特色產業作開發。以日本觀光地區為例,以溫泉形象作為產品訴求或是包裝行銷,都能提升遊客對當地的印象,當地名產的銷售除了提升收入,也間接提升了知名度。食品方面,例如溫泉饅頭、溫泉月餅,兼顧形象與美味;時下流行的手機吊飾、人像公仔或是鑰匙圈等,是價格低廉但推廣速度相當迅速之商品;目前本會嘗試以北投大富翁遊戲的概念推廣寓教於樂的遊戲,結合社區與國中小學地方鄉土教材資源,除了開發紙面遊戲供遊客或當地對文史有興趣之民眾購買,另外提供線上北投大富翁網站,讓北投的豐富人文歷史生態資源與在地社區、教學平台的結合,建構更完整的資源庫。

(五)人文特色產業
  「那卡西」就像水流動般的走唱行業,日文原意是「流」,走唱於各旅館、酒店間,北投是台灣那卡西的發源地,早期以傳統南管樂曲搭配台語歌謠,近幾年隨科技演進為電子琴或電吉他,雖不在台灣音樂界佔一席之地,卻是常民文化重要的一部分,但是隨著KTV與卡拉OK的興起,那卡西逐漸沒落,至今仍有部分旅館有那卡西的駐唱。

  「限時專送」因溫泉觀光業的興起,因應北投地形上的特殊性-地形陡峭,羊腸小徑,以摩托車為交通工具的接送服務,在當年觀光產業興盛時期,配合侍應生住宿戶帶送侍應生至各溫泉旅館及飯店之需求。而至今,限時專送成了北投居民生活上的好幫手,舉凡接送、代客購物、送貨、快遞等功能,是全台獨一無二、充滿人情味之都市遊俠。\r

北投大富翁遊戲
  二、三十年前,在課餘之際、或是逢年過節的時候,家裡的小朋友、街坊鄰居的童伴,喜歡玩著「大富翁」遊戲;四五成群,個個玩家手握巨資,搶購新生南路、北路、中正路、中華路等精華路段,興建平房、大樓,然後向過路者狠狠的收取過路費,玩得不亦樂乎;錢不夠,沒關係,可以拆樓賣地、向銀行抵押貸款,千方百計,無非要拼出財富的「大富翁」。小小的「大富翁」遊戲,滿足了小市民買地蓋樓的夢想,廝殺競爭、剝削、牟利的商業經濟性格和行為,發揮的淋漓盡致。當時的大環境,正是以經濟掛帥、建設優先為思維,幾十年的「建設」、「開發」下來,台灣的產業發達、國民所得提高了,但是,也帶來更大的困境,像生態環境破壞、所得分配不均區、域發展不均等,改變原先的社會結構,也扭曲人性的互信、互助,再再需要我們學習思索,以為因應。\r

  台北市北投文化基金會、北投社區大學在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指導、信義房屋股份有限公司「社區一家」計畫贊助,秉持參與社區總體營造理念,結合社區國民中小學、社區團體,設計、研發寓教於樂的「北投大富翁」遊戲,以保存地方文化生態資產、認識社區藝術文史、永續經營的概念為職志,希望帶給大家全新的遊戲和體驗,讓我們成為守護社區的文化、生態、生活的身心靈大富翁,就由北投大富翁遊戲開始吧!

<完整檔案下載>

(原文刊載自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第五十期電子報(2004/06/10))


發表由 ptcfadmin 於 2005-02-20 07:13:05 (1837 人氣)

  社區營造這個名詞,是接觸北投文化基金會才開始認識的,殊不知其實它在台灣推行已經有不短的歷程。對一個地處都市化的地方來說,它以經營人與人之間情感交流與完成共同使命為主軸。

  我,一個在屏東土生土長的孩子,生長的環境是一個鄉村型的社區,整個社區以廟宇為中心維繫著社群的情感,除了共同信仰,各大宗族陳、林、王、張、蕭、戴等,構成這個族群的是血脈的關係。固定的廟會及團體祭典活動是社區居民共襄盛舉的大事,也是交流情感與凝聚共識的機會,我對於這種以台灣傳統習俗來建立社區關係一點也不陌生。

  而從鄉村踏入都市後,社區究竟要如何營造居民想要的生活環境,是精神意象上抑或建築空間的改造,與單純的鄉村比起來,這問題是複雜的多。都市型社區居民組成因子本身具多重與多樣性,包括土身土長的當地人、暫居的異鄉遊子、為求生計的業者或是其他因素而在這片土地居留的人,要如何營造出一個共同想要居住的、學習的或者旅遊的地點,一直是大家思考的問題。

  從本會創會開始,秉持著保存、傳承在地文化,守護當地古蹟保存文化資產的使命,這樣的精神可以北投憲章的概念來表述最為恰當。要推動地方的理想,並不單單是一個活動或一個計畫而已,而是必須在擁有共同的願景下,因應時代運用多種施行理念的方法,才能因應潮流達到目的地。

  從2001年開始接觸基金會的活動,包括著手田野資料的調查與拜訪耆老的口述歷史紀錄,將在地珍貴文史資料作基礎蒐集,包括舉辦北投百景兒童圖文繪畫比賽,集結北投人對於北投人文生態的觀感,探訪北投新生代對現在北投的印象,而嘗試尋找過去的記憶,並將未來的想望藍圖作接軌。

  2002年,接續前一年的累積經驗,舉辦北投第一場北投學學術研討會-社區、人文、歷史,邀請對北投學研究的各領域專家學者共同座談,也讓對北投學有興趣的社區居民與學者有機會學習與交流,讓北投各文史工作者的資源有了初步的接觸。同時針對北投的成人教育平台的缺乏,本會與師大合作推廣北投文化生態學院,將更多文史生態人文資源,轉化成可傳承經驗的課程方式,培養許多當地導覽解說志工,讓更多社區民眾學習與認識北投的美。\r

  2003年本會承接教育局委託北投社區大學正式成立,讓北投的成人教育平台更加穩固與活化,提供北投居民一個終身學習與社區資訊交流的場域。同年,由文建會與民政局指導,北投區公所承辦,本會執行的「永續台灣北投的愛-創意心點子計畫」,在計畫為期一年半的期間,我們將過去所累積的資源與經驗,軟體方面,從在地資源調查與解說人才培訓,進而把這些北投的特色之美以靜態海報展的形式,完整展現給社會大眾;硬體方面,以貴子坑及丹鳳山的自然解說步道的解說牌及涼亭的裝置藝術經過社區居民的參與討論作了初步規劃,其中貴子坑的設計規劃已於2004年6月如期完整呈現。另外,分別在貴子坑、東華公園、東華社區等地種植櫻花,增添北投繁櫻盛開之浪漫氣息。在計畫執行過程中,遇到挫折總是必然,人與人之間的想法原本就是有所差異,而在社區更是多元化的呈現。各領域有不同的理念與作事方法,我們學習到如何透過溝通達成共識,也更能體會唯有達到共善才是全民的依歸。

  基金會所推行的社區營造,自然有它的特色,從身處第一線與社區居民互動的位置,經過幾年下來經驗的積累,已經慢慢調整到一個地方資源平台的角色。一方面,它可擔任公部門與民間對話的媒介;另一方面因為對公部門的資源取得具有足夠經驗,亦可給與民間團體輔導及協助的功能。將來本會推行的方向,著重在如何讓社區營造更加落實生活化及永續化。例如以社區大學推行終身學習機制與居民生活有更密切的連結,並嘗試透過健康議題的討論,讓居民對健康概念的形塑;家庭醫師照護計畫作為社區居民健康的第一把關,讓健康議題不光只是一句口號;北投大富翁社區資源分享與行動學習平台的建制計畫,是以大富翁遊戲為構想,經由學校社區資源結合與社區協力過程,透過趣味遊戲與網路資訊平台呈現,讓北投意象以親切的方式融入居民生活;嘗試開發北投文化產業,結合溫泉業者,設計研發地方特色產品,以達成永續化經營為標的。

  會一直堅持待在這塊土地的原因,除了北投人的可愛,就屬這群共同為社區奉獻的夥伴最令人感動吧!環境與人文的多元性裡,雖夾雜著衝突也充滿了挑戰,這是吸引我的一大因素。而面對各界對本會即將發展的資源平台的殷切期待下,我們必須不斷的挑戰與嘗試各種可能性,掌握大環境的脈動,時時刻刻檢討本身可改進調整之處。在這裡所遇到的人破除我以往對城市的想像,也是因為這裡不完全像都市,仍存有鄉村的特性-人情味濃厚,卻又存在著與都市的生活機能。這裡的居民有鄉下人的淳樸性格,也有積極為居住權益站出立場的人,同時存在著希望把北投的好推銷出去的業者,當然還有我們這群被這塊土地吸引而來的異鄉客。每一個人用不同的方法扮演好各自的角色,而共同的願景,都是希望北投的明天更加美好。本會也是因應著這樣的宗旨,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希望每一個決策行動,都能朝共同願景邁進。我想,社區營造,應該就是由一群人共同創造一個理想的生活環境吧!

(原文刊載自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第四十二期電子報(2004/02/18))


發表由 ptcfadmin 於 2005-02-18 11:21:00 (1767 人氣)

一、前言
   為抗議政府不重視2005年2月16日生效的京都議定書地球環境公約,國內環保團體和六位博士生、碩士生、大學生於2月15日在行政院前當場脫褲全裸上陣,僅在重要部位貼上海報防止走光。除了拉起布條,學生還在背後寫上抗議口號,這是國內首見的大學生裸體抗議行動。

  世界痲瘋日前夕,呂副總統於2005年1月26日至樂生療養院了解樂生保存。然面對樂生院民續住家園的陳情,呂副總統竟以「重大工程造成的損失,你們賠得起嗎?」回應。彰顯政府以工程本位、經濟掛帥的思維,未認清樂生院保留所帶來之文化保存、生態保育與都市發展之多面效益,引起樂生院民、學者、民間團體的義憤填膺。

  台北市政府在丹鳳山上施做巨石保護工程,任意用怪手開了寬約5公尺,長數百公尺的施工便道,將沿路所有植物砍除推平,地表已完全裸露,大雨帶來土石沖往山下的公館路,奇岩社區居民發現了此事,強烈向市府抗議,市府才來補救回應。

  每天、每月、每年,在台灣上演著民眾最切身關心的公共議題操作的模式,是公民行動的實踐,還是官方認為的刁民作為,這是值得省思的議題。記得我曾在學會第12期電子報「社區行動力是現代公民的實踐?」認為註2,幾千年來,我們的祖先飄遊海洋;幾百年來,我們大部份的祖先又從陸地的原鄉,滿懷希望,冒險渡過黑水溝,來到這個可以安身立命的新天地,原來,不管閩客、無論原漢、不論新舊,台灣人血液都有冒險創新的文化基因。過去威權時代,不滿現況,可能是要人頭落地;今天大環境變遷,人民就要學習當家做主,除了投票是最直接的方法,社區營造是最好的現代公民實踐,從地方文史、環境保育、生態保護、民俗藝術傳承、公共服務、社會福利服務、健康生活促進、創意產業等等,展現出多元有趣的生活樣式,也深化自我認同與榮耀。社區行動力是台灣新活力的泉源,參與社區營造,讓我們血液裡面冒險創新的文化基因,再度開創台灣新願景。

  台大城鄉所夏鑄九教授註3也指出:社區營造的過程也是深化民主的歷程,可以破除一般大眾形式民主的迷思,落實草根參與的理想。當公民社會建立完成,則前述的另外兩項挑戰也將得到理性思考的空間,大家會以理性辯論的態度,來思索城鄉差距以及生態危機。或許無法迅速解決,但是公民力量的崛起,是杜絕民粹的最好方式,政治人物將無法以收編、賄賂社區的方式來進行他們想要的發展,犧牲環境生態與城鄉平衡。我們更應該結合專業者、社區積極份子、草根社區及參與社區運動的婆婆媽媽們,一起監督政府,共同保持民間社會的自主性。\r

  隨著社區為落實更細緻的民眾參與,社區團隊及居民的自主能力增強,賦權(empowerment)的呼聲和迷思,也伴隨而來;民間的需求,如何轉換成為政策的依循,以營造一個關懷環境、關懷社會、時時檢視人與人之間、人與土地之間的關係、懂得思考、明辨是非、接納容忍異已註4,人們互相認識、互相依靠、互相幫忙的關係,在這種人際關係中穫得每個人在社會存在意義,而且互相承認對方的社會意義的場域註5,形塑公民社會,成為社會發展脈絡另一階段的歷程和學習課題。

二、公民社會的迷思
  當代政治學大師道爾(Robert A. Dahl)認為,公民社會的民主程序,應該是要保證讓所有受決策影響的人,具有有效的機會來參與政治過程,且有平等的權利來選擇議題並控制議程;民主程序同時要求必須讓所有參與者,根據充分資訊和良好理性,來對爭議的利益和必須限制的事務,發展出清晰的理解。哈柏馬斯(Habermas)認為,公民瞭解公共事務的機會,政治的意志形成,有賴於公共討論註6。

  為了讓公眾能夠進行公共討論,提高公民對公共政策的參與,西方國家發展出許多民主參與機制的實驗,「公民會議(consensus conference)註7」的經驗,尤其值得重視。這是由丹麥發展出來,逐漸推行到其他國家的民主參與決策模式,主要在促成社會公眾對政策議題進行廣泛的、理知的辯論。它邀請不具專業知識的公眾,被提升到顯著的地位,針對具有爭議性的政策,事前閱讀相關資料並作討論,界定這個議題領域中想要探查的問題,然後在公開的論壇中,針對這些問題請教專家,最後,他們在有一定知識訊息的基礎上,對爭議性的問題相互辯論並作判斷,並將討論後的公民觀點,寫成正式報告,向社會大眾公布,提供決策參考。其核心概念在於,公民在具有充分資訊情況下反思以及理性判斷,共同思考公共議題以及各種不同的解決方案,把衝突轉化為社區共同的學習過程,在尊重知性、共善價值的情境氛圍中,提升公共討論的品質,求取共識性的見解,讓政府能直接聽到人民理性的聲音,政策更能符合人民的需求。\r

  從1987年以來,丹麥已經舉辦了二十次的公民會議。鄰近的韓國與日本,也曾舉辦過公民會議。在台灣,公民會議首先由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科技、民主與社會小組引進,推動2002年「先驅性全民健保公民會議」、2004年「代理孕母公民會議」、2005年「全民健保公民會議」。在該小組的學術指導下,北投文化基金會與北投社區大學攜手合作,於2004年引入「公民會議」的社會實驗工程,期望建立一套民主的討論平台,以形塑社區共識的可能性。

三、社區營造條例草案
  我國社區發展工作主要依據1968年內政部頒行之「社區發展工作綱要」,各地紛紛成立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社區公共設施、生產福利和精神倫理等三大建設。近年來,台灣經濟、社會、文化與政治領域的轉型,使得社區發生相當大的變化;社區總體營造運動風起雲湧,強調結合行政、專業與社區居民之自發性,實踐由下而上的參與和規劃,採取跨部門的總合型發展模式,蔚為各級政府和民間團體有關社區工作的主流方向。社區居民自主意識逐漸提升,對於地方公共事務的參與需求越來越高漲。但基層社區民眾參與公共事務之機制迄未完備,對於小範圍社區(鄉鎮、街區與村里社區)的公共事務之參與權和提案權,現有法制尚缺完整保障,以致社區時因政治恩怨和派系紛擾,迭起爭端而斲喪民主自治精神,妨礙社區發展甚鉅。

  行政院乃參考歐美與日本經驗,並歷經數十次專家學者和社區工作者諮詢,在既有基層組織體制與相關法規下,研擬較完備之社區自主營造與公民參與機制,行政院院會於2004年通過「社區營造條例」草案註8,現已送到立法院等待三讀通過。條例規定社區居民針對社區營造事務,得經由適當合法程序,制定適合當地個別需要之社區營造協定,作為行政單位與社區居民遵行之依據。條例也賦予各級政府和社區團體更積極的主動性和協調性,經由輔導、協調、審議及協定等方式,建構民眾心中之社區發展架構,並透過社區居民對社區公共事務之參與權,以營造健全的公民社會。

  社區居民基於自主自治意識,得針對社區公共事務,依社區營造條例規定程序形成社區營造協定。社區公共事務之內容及性質分類如下:
  1•社區建議:針對社區公共事務之建議,提供權責機關作為施政或辦理業務之參考,或作為社區居民自我約
     束及遵行之依據。
  2•社區憲章:針對社區未來發展和營造目標之基本原則,具有宣示、啟發、提醒、引導及規勸等作用。
  3•社區公約:針對社區公共事務領域所形成之具體行為規範,具有不同程度之強制力,包括罰則。
  4•社區計畫:針對開發、利用和保存社區土地、空間、景觀、環境及各種有形資產之實質計畫案,涉及社區
     成員權利義務之規範事項者。

  由於公民會議是審議式的、細膩的直接民主方法,能把公共利益的衝突之爭轉化為社區共同的學習過程,在尊重知性、共善價值的情境氛圍下,提升公共討論的品質,求取公共衝突議題的共識。這正與社區營造條例的精神吻合,公民會議是營造協定的操作機制之一,我們嘗試以「溫泉博物館何去何從」為議題,實地操作社造協定公民會議,希望將社造條例草案與公民會議操作經驗接軌,為社造條例的全面落實預作準備。

四、公民會議的運作程序註9
1.議題的挑選:
  公民會議的議題以社會重大關切,具有爭議性,需要政府政策回應為原則。主辦機構可能是官方的,如衛生署啟動先驅性全民健保公民會議、代理孕母公民會議,或接受政府委託的民間機構,或由民間團體主動地發起。議題由主辦機構挑選,適合的議題範圍不可太過廣泛,必須要能夠劃定界線。例如,在北投社區的公民會議中,不可能討論整個台北市古蹟館舍或博物館的委外政策,這麼大的題目勢必會使討論失焦;但範圍也不能太過單一與狹窄,例如,溫泉博物館的應不應該舉辦哪些特展,也不適合作為公民會議的題目。

2.種子志工培訓營註10
  由於這是第一次在社區操作公民會議,主辦單位邀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科技、民主與社會小組給予工作團隊及社區志工共6人,進行「種子志工培訓營」,種子志工也成為籌備、執行公民會議的核心工作小組。其課程著重公民會議操作的基本面課程,例如:公民會議與台灣經驗、會議的進行、如何招募公民小組、角色扮演、問卷設計、流程演練等,共16次實際的討論與操作,預先演練會議進行期間可能遭遇之情境,讓種子志工了解公民會議、具備實際操作的行政能力,並於會議前後統整各式資料與報告等,希望透過這樣的培訓,發掘出北投社區的種子人才註11。

3.組成執行委員會:
  挑定會議主題後,主辦機構便需挑選適當的人選來組成執行委員會,負責組織與監督公民會議的進行。

  公民會議討論的議題,是社會關切的,又有爭議性,必然牽涉到不同觀點的衝突,因此必須讓相互衝突的不同利益與觀點,能夠完整、忠實地呈現。由於負責組織與監督公民會議的執行委員會,對參與公民會議的成員的挑選、會議資料的提供、議程的建議等等,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所以執行委員會成員,應該有平衡性的考量,容納不同利益與觀點的代表,以避免造成偏袒,讓特定的觀點或見解所支配。典型的執行委員會的成員組成,從身份來說,通常包括來自學界的專家、產業界、代表公共利益的社會團體、社區組織,以及來自主辦機構的代表。

  執行委員會任務還有:招募公民會議代表,收集、撰寫「可閱讀資料」〈readable material〉。可閱讀資料必須符合簡單易讀之條件,將原本用辭艱澀冷硬、過於學術性、專業技術性的知識及觀念,轉換成淺顯易懂的通俗文字,使一般公眾容易接受及瞭解。可閱\讀資料之篇幅不可過長,也不可偏向某個立場;牽涉到立議與價值衝突的不同觀點,都要能夠平衡周延的呈現。這次可閱讀資料刊載於北投文化雜誌第七期,發行5000份,流通於社區,內容有:什麼是公民會議----公民參與的民主實驗、北投溫泉博物館的歷史及面對的問題、台北市政府管理博物館的經營模式、社區博物館案例介紹,附錄有:溫泉博物館近年參觀人數及年度營運經費一覽表、溫泉博物館大事紀、歷年來社區關於溫泉博物館經營定位的重要文章、公民會議的台灣經驗---先趨性全民健保公民會議、公民會議結論撰寫格式範例參考等等。

4.招募公民會議代表:
  執行委員會組成後,即可邀請民眾來組成「公民會議,或稱公民小組(citizen panel)」。主辦機構透過公開的途徑,在適當的報紙、廣播媒體或網路上,刊登訊息,說明會議目的與討論主題,徵求志願參加者。所有願意學習會議主題的專門知識、開闊胸襟來參與討論的民眾,都在歡迎之列。不過,有年齡的限制,通常設定為具有選舉權資格的年齡為原則。參加者必須在報名信函中簡單介紹自己的背景,以及想要參加的原因。如果報名參加者很多時,執行委員會從志願參與的名單中,依據年齡、性別、教育程度、職業和居住地等人口特徵,盡量呈現異質多元性,隨機挑選12-20人參與會議。參與本次會議的公民會議代表,共計15人,其中二人出席一次後缺席,完整出席的公民會議代表,共計13人。

5.預備會議
  在會議開始前,執行委員會必須審慎選擇擔任主持任務的人選。主持人必須熟悉會議主題、具親合力、能夠誘導討論、協助形成結論,但不具強勢立場,促進成員互動交流、協助小組形成問題,掌控時間,維護每個成員的公平發言權力。

  公民會議分兩個階段:預備會議、正式會議。預備會議通常利用兩次週末的時間,讓公民小組的成員能有所互動,熟悉所要討論的議題,閱讀和討論可閱\讀資料,對該議題有了一定的瞭解之後,自行形成在正式會議中討論並詢問專家的問題。針對公民小組所要瞭解的問題,執行委員會協助提出建議專家名單,公民小組可對專家名單作增刪。專家名單確定後,主辦單位要求專家針對公民小組的成員所要發問的問題,以一般公眾能懂得語言,準備口頭與書面報告。

  在大家充分確認相關會議事項,並且完成各項整備工作,諸如大至會議場地、會議期間住宿飲食等,小至與會人員名牌、茶水等的瑣碎行政事項,方得以進入正式會議的進行。

6.正式會議及結論報告
  正式會議的召開,通常三到四天,會議像公共論壇,開放給媒體採訪,邀請民意代表和有興趣的居民旁聽。正式會議的第一天,先由專家針對公民小組事先擬定的問題作說明,並回答公民小組提出的問題。第二天,則由公民小組對專家群進行交叉詢問,讓個別專家進一步闡述觀點,也讓公民小組成員探究見解的差異。交叉詢問完畢之後,公民小組自行進行討論,並準備撰寫最後的報告,在報告中,公民小組力求對爭議性議題得到一致性的見解,但也指出無法達成共識的部分。最後一天,公民小組向專家、公眾和媒體公佈結論報告。在報告公佈之前,專家有機會可以對報告內容澄清誤解和修正,但他們不能影響公民小組所表達的觀點。我們將公民會議結論報告刊載於北投文化雜誌第八期,發行5000份,流通於社區。在丹麥,公民會議結論報告,連同專家所貢獻的意見,送交所有國會作為決策的參考,通常也是舉國注目的焦點。

五、結論報告註12及共識強度的類型
  公民會議針對議題的結論,可能有高度共識,也有可能是強度低的共識,或是看法紛歧,難以勉強形成共識。公民會議的結論共識的強度,也是政策建議之參考指標。強度共識的結論明確,對於決策表達了清楚的立場與意見。

  以本次社造協定公民會議為例,雖然經過長時間的討論之後,發現北投溫泉博物館採用不同的經營模式各有利弊,而無法達成共識註13(難以勉強形成共識部份),但是公民會議認為無論溫博館未來的經營模式為何,都應遵循下列七項共識(高度的共識部份),不論溫泉博物館採委外或公營經營模式,都必須延續溫博創館便建立的志工傳承特色。
  1.古蹟本體絕不容許遭到破壞,凡具危險性或造成污染的經營方式不予考慮。\r
  2.現有的經營模式過於單一,需要納入更多有創意的經營方式。
  3.目前經費不足的情況嚴重,必須引入更有彈性的經營方式以籌措財源。
  4.鼓勵社區與社團參與溫泉博物館的經營。
  5.志工是社會的公共財,應將志工的培養視為溫泉博物館永續經營的特色。
  6.強調博物館文化機能「質」的提升,以及危機處理的建全,建立評鑑溫泉博物館整體表現的良好機制。
  7.無論是「公辦民營」、「公民合營」或其他任何經營方式,皆應契合上述共識。

  其次,弱效力的結論止於政策方向的建議,對於內容的陳述也僅是舉例、說明,而非具體的決策要求。對於溫博的財源籌措的結論便是屬於弱效力的結論:「我們認為北投溫泉博物館的財源籌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向著手。(1) 提出好的激勵方式,有效鼓勵民間開發產品(2)就地取材北投溫泉地區的資訊,來發行介紹北投和溫泉的文化叢書。……」

對於難以勉強形成共識部份,本次公民會議處理方式為:將贊成與反對的理由並列陳述,例如,結論報告提到:
  但小組成員在此議題的討論中,仍無法對於北投溫泉博物館究竟應採「多元化」經營,或「專業化」經營達成
  共識,以下我們便分別將贊成與反對的理由陳述如下,供外界參考:
   1.支持專業化經營的理由:部分成員希望溫博館之內容能「溫泉專業化」,「集中北投溫泉來發揮」,藉溫
    泉文化之內涵來提升溫博館三級古蹟之價值,也能讓熱愛北投溫泉的所有民眾對於北投溫泉之文化有更深
     一層的了解與體認。
   2.反對專業化經營之理由:然另有一部份成員則主張有這麼好的古蹟可以將北投文化發揚光大,為何不好好
    利用呢?故反對專業化之經營模式。
   3.支持多元經營之理由:支持多元化經營的成員指出,由於希望將北投文化發揚光大,且具有溫博館這麼珍
    貴的古蹟,若將北投文化納入溫博館,以博物館為核心,結合社區力量,更能讓在北投土生土長之孩子對
    於北投有更深的認識與認同。
   4.反對多元化經營之理由:支持專業化經營的成員認為若將所有北投文化納入溫泉博物館內對於博物館這個
    三級古蹟來說是一個沉重的負擔,且會使溫博館之內涵複雜化,故不能認同。

  將贊成與反對的理由並列陳述,

  以表達分享多元視野和看法,尊重認知的落差,讓我們學習到共識形成過程的可貴,執政者與社會大眾更能了解實際存在的多元意見,期使未來的決策能更包容與周延,其本質屬於無效力的政策建議。這正是公民會議可貴之處,為社區打造公民社會「公共討論平台」機制。

六、公民會議結論與政策影響
  我們常面對參與者的質疑,為什麼花了那麼多的金錢、心血辦的公民會議,卻沒有明確的決策影響力?如果公民會議沒有「效力」,為什麼要那麼多人花那麼多時間來滿足主辦單位的民主實驗?這類的質疑在社區會不斷出現,特別越觸及地方利益結構的議題時,質疑會越加猛烈。若不能有效解消參與者的期望壓力,公民會議將很難平順進入良好討論的氛圍。

  在台灣,民意除了可以透過民意代表表達,現行公共政策的反應途徑有:村里民大會、公聽會、選舉投票,公民投票,乃至於街頭抗爭等等。現行法規尚未賦予公民會議法律效力,對政策並無拘束力,但由下而上的會議結論,不但值得參與者驕傲,更值得執政者重視。而以國外經驗來看,也是以非直接、非強制的政策規範為原則,透過文化習慣、輿情影響決策。

  然而,社區和居民仍然可以自發、自主地協議「公約」等協定,並自律地遵循,以嘉義縣山美社區發展協會為例,於1989年提出河川自治公約,明定達娜伊谷是山美村民共同財產,拒絕財團投資開發,15歲至50歲的山美人,有義務保衛。鄒族人歷經五年封溪保育,不僅回復原有清澈與生態,並成立達娜伊谷自然生態公園。山美達娜依谷的自主經營模式,收取門票做為維持社區服務與福利之經費來源,某種程度來說如同一個小規模的政府運作,而這種自給自足型態是山美彰顯自主性的一個很重要的基礎註14。

  公民會議原本的開放精神與議程設計,會因為必須做出高效力結論的要求壓力而產生什麼樣的衝擊?關於此,我們還需要更多的操作經驗來回答這個問題。因此,思索公民會議的結論、社造協定如何與與現行法令接軌,像都市計畫法、環境影響評估法、離島建設條例等,都是未來有待思考參與的可能性。

  公民會議是面對社會爭議,幫助社會產生共識的一項工具,而不是政府推逶責任的藉口。如果社區對某項議題已經有了高度共識,政府便須負起決策與執政的責任,排除相關的困難,而不是以公民會議來作為迂迴拖延的回應策略。相對的是,在議題爭議剛起之初,整個社會還沒有累積足夠的相關知識之前,必須避免急功近利地舉辦公民會議,要公民會議代表來承擔做出選擇的壓力。同時,公民會議籌備費時,成本昂貴,並不是每一件社區提案都適宜以公民會議的模式來辦理。依我們的見解,公民會議的理念值得參酌,但是公民會議與社造條例施用之後的關係,應該有更嚴謹的考量。\r

七、公民會議與學習知識、傾聽與討論
   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陳東升教授曾一再鼓勵:我們一起開創台灣公民社會的新歷史。以北投文化基金會與北投社區大學的實務體驗,公民會議並不高深複雜,它是一套清楚嚴謹的程序,將參與式民主的核心理念轉化為可操作、可檢驗的步驟,使用者只要按表執行,便有更高的生產良率,可以促進優質的公共討論及其結果。

  相較於台灣已經熟悉的公聽會、里民大會,或是公共論壇,公民會議的程序有何神奇之處,可以有更好的產出?我們認為,公民會議在支撐公共討論的物質條件以及良好環境氛圍的創造上,做了更多的努力。公民會議流程之中有三個環節,是重要的檢驗點,足以檢視公民會議的成敗與品質:
  1.公民會議代表的招募條件與過程中的開放度與公平度。
  2.可閱讀資料以及預備會議第一天的課程內容,其知識內容的嚴謹度與客觀度。\r
  3.預備會議第二天,公民會議代表對於正式會議的問題形成以及議題設定的主導性與熱忱。

  公民會議的核心理念相信,只要提供良好的環境條件,公民也足以開啟其內在的經驗與知性能力,對公共議題的討論有所貢獻與回饋,進而激盪出美好的集體智慧。環境條件包含充分的資訊提供、後續諮詢支持系統、良好的討論空間以及成員之間信任感的形成。

  由溫博公民會議的觀察,公民會議代表對於公共討論的信心、共善的價值與關懷都有正面的轉化,加強了公民會議學理上的論證。此外,我們的六人組成的工作小組也是直接受益者,經由種子培訓課程,承擔公民會議的主要行政事務。在過程中,我們感受到公民會議對於細節的要求相當嚴謹,且對於過程的重視甚於結果。這種嚴謹度產生了一種「質感」,既反映為會議的環境氛圍,也形成了會議的內涵,讓我們重新思索工作過程與目的之間的關係。

  公民會議幫助居民經由良好的討論,鼓勵由私領域跳脫到公領域,由純粹求知的樂趣轉化到對於社會公共事務的關懷、了解與形成相互討論的氣氛,發揮集體智慧來解決公共爭議,在孕育學習與參與之間,反思與擴展的行動,這個核心價值相當符合社區營造的本質。

  公民會議的安排角色扮演活動,啟發成員由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也安排專家諮詢,創造深入的對話的平台。因此公民會議除了是一個「會議」之外,還帶有濃厚的教育功能。這個教育功\能有雙重性,藉由「學習知識」與「學習傾聽與討論」的特質,替會議鋪下了很好的基礎。其次,公民會議具備很好的社會教育效果,可閱讀資料、結論報告以及過程的公開透明,都為社會的公共領域累積了寶貴的社會資產。?

八、公民會議發展遠景
  公民會議與社區營造的結合有令人期待的發展遠景,但是這條路仍存在一些結構性的困難需要更多的創意與努力來予以克服。

  首先,「知識的取得」一直是全國與地域型公民會議的最大落差。由二代健保、代理孕母、溫泉博物館以及目前北投進行中的老街區都市更新公民會議的經驗,社區對於討論議題知識背景的掌握,一直無法呈現如同前兩者同樣嚴謹與宏觀的知識品質,無形中也侷限了公民小組的討論能力。如何突破「儉約的公民會議,儉約的知性價值」的困窘狀態,需要關心公民會議的朋友投入更多的關心。

  「知識的轉譯」也是必須更小心處理的面向,問題不只是將相關知識轉譯為淺顯明白的內容,讓文化弱勢者也能理解。問題在於「什麼樣的知識」被看見了?以及「什麼樣的知識內容」被轉譯。兩者彼此相關卻不盡相同,我們強調既有知識的掌握與整理,也強調文化弱勢者的生活經驗以及在地知識,這些在生活中屬於「默會」的經驗知識,如何在可閱讀資料中被理解與被看見,然後予以適當的轉譯,提醒與會者以最大的善意與敏感度回到真實的生活面向,討論「眾人」之事。這些知識雖然隱微,但是在社區議題的處理時卻特別重要。\r

九、展望公民社會
  正如一位公民會議代表說:「在未參加公民會議之前,我以為它像里民會議的翻版,雖然獲准參與,但興趣不高,更想不到會有什麼結果出現;參與之後,先聽專家介紹、瞭解意義內涵,以及各國實施情形,給我上了豐富一課。特別是會議進行中的角色扮演,與專家對談更覺趣味盎然,我認為這是教育也是一種訓練。」

  另一位伙伴說:「雖然組員對溫博館的議題,或有相互嗆聲的看法與爭論,但經過幾次深度的討論與理性的對話,終於有了多面性共識的結論報告,充分展現了民主深化的精神,完成了一曲悅耳且多重的樂聲。結論報告的提出,不是等同於畢業,而是持續關心公共事物的開始。」

  「公民會議是一種新機制,屬於新智識領域,主辦單位提供的資料充足,使我們不具專業知識的代表,能夠具有充分的資料來進行公共討論。並且從學習中瞭解民主時代除了議會政治之外,另有發聲機制,可以提高公眾對許多公共政策的參與和重視。」\r

  這次公民會議,實驗性大於功能性,但得出與專家相近的結論,讓外界不敢小覷民眾對公共議題的爆發力。台大社會學研究所陳東升教授也表示,雖然這是全台第一次社區公民會議,但結論報告內容印象深刻,特別是會議跳脫是非二分法的政策思維,而是從共識中謀求結論,對台灣民主政治發展和地方自治歷史,都是無可磨滅的成就。\r

  未來如何進一步落實公民會議,並擴展公民會議集聚的能量?北投社區的經驗正在發展中,值得密切觀察。

  我們繼續在2004年10月,舉辦「北投老街區的明天-創造我們的生活環境公民共識會議」,除了實體面對面的公民會議,我們發展出網路視訊的「線上公民會議」同步進行。之所以會有線上會議,主要的是行政成本以及可行性的考量;實體公民會議的舉辦往往曠日費時,至少需花三個月的時間,這對具有時效性的議題,有緩不濟急的缺點;而且只有邀請12-20位公民參加,較不符合經濟效益。網路具有即時傳遞的功能,低成本,加上網路無遠弗屆的力量,參加的民眾可以來自四面八方,討論的議題可更擴及更大的全國議題,線上所提供的相關議題資訊可隨時點選閱\讀,互動討論更是即時且不限於開會時間。

  另外,2004年11月的「八仙圳整治工作坊與社區公聽會」,是以精簡版的公民會議精神來操作,審慎準備的基礎資料,事前送到社區每一家戶手中,讓社區居民在充足知情的情況下,來參與討論。公聽會的議程與邀請學者,也由工作坊中的參與者共同決定。此一公聽會在運作節奏與資源面上更接近社區的日常生活,我們對於此一計畫的發展充滿好奇與期待。

  同時,我們也欣然看到「北投溫泉博物館何去何從」公民會議代表成立社團。這個社團透過社區的資訊轉介,選擇台灣各地最新公民會議的議題與可閱讀資料供內部研讀與討論,也參與其他公民會議的籌備,以過來人的經驗,幫忙閱\讀會議資料,提供意見。我們也與該社團合作,將於11月底舉辦北投溫泉博物館社區公共論壇,以北投溫泉博物館公民會議的三大結論為主軸,與更多的居民對話。這個發展,減輕了「公民會議活動化」的疑慮,也提供更長的過程,來觀察公民會議參與者的公共態度轉化。

  2004年10月,行政院游錫?院長在「族群與文化發展會議」指出,行政院將落實建構文化公民社會,期許大家共同承擔起建構公民社會的責任,讓公民社會的理想早日實現註15。

十、以社造協定公民會議做為社區公共議題操作的可行性
  社區營造是深化民主的過程,落實草根參與的機制,城鄉差距、生態危機等民眾最切身關心的公共議題,正如哈柏馬斯的公共討論理想:公民參與、公共討論和訊息傳播與學習,提供社區居民藉由公共討論,來瞭解公共事務,形成公共意志,社造協定公民會議的參與模式,是一條值得嘗試的途徑。藉由社造協定公民會議的公共討論機制的建構,提供台灣開創公民社會實踐一項可行的方法。

*感謝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科技、民主與社會小組團隊、文化大學李永展教授學術指導、北投文化基金會張鈺微小姐、陳姿安小姐、北投社區大學鄭人豪主任秘書及公民會議種子志工陳佩研小姐等提供寶貴意見及協助。

執行委員會會議

種子志工培訓營

結論報告發表會

台灣大學社會所陳東升教授、 政治大學社會所顧忠華教授、北投文化基金會洪德仁董事長、 北投社區大學潘蓬彬主任一起頒贈結業證明


備註:
1 本文引用:洪德仁、潘蓬彬、楊志彬,2004,公民會議與社區營造─以北投社區社造協定公民會議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08期,內政部發行。
2 洪德仁,2003,社區行動力是現代公民的實踐,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電子報第12期,http://www.cesroc.org.tw/eNEWS/index12.htm
3 夏鑄九,2004,全球化下的台灣公民社會,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電子報第33期,http://www.cesroc.org.tw/eNEWS/index33.htm
4 鄭人豪,2004,公民會議在北投,第一屆台北學學術研討會,台北市教育局、北投文化基金會、北投社區大學,台北市。
5 牧野篤,2004,學習從認識社區文化開始,第一屆台北學學術研討會,台北市教育局、北投文化基金會、北投社區大學,台北市。
6 台大社會所TSD科技、民主與社會網站 http://tsd.social.ntu.edu.tw/
7 林國明,2004,什麼是公民會議?台大社會所TSD科技、民主與社會小組網站 http://tsd.social.ntu.edu.tw/tc1.pdf
8 康俐雯,行政院通過社造條例草案 陳其南:為台灣社造發展提供法源基礎,自由時報,2004年2月5日。
9 楊志彬,2004,北投溫泉博物館何去何從?社造協定公民會議,北投文化雜誌(7):6-7。
10 林祐聖,2004,我對培訓營的心得想法,北投文化雜誌(7):8。
11 陳佩研,2004,種籽工作坊的所感所得,北投文化雜誌(7):9。
12 北投文化雜誌第八期,2004,北投文化基金會,台北市。
13 楷書體部份為引用北投溫泉博物館何去何從社造協定公民會議結論報告,同註11。
14 李永展,2004,「社造條例草案」試行計畫的浮光掠影,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電子報第33期,http://www.cesroc.org.tw/eNEWS/index33.htm
15 陳玲芳,族群與文化發展會議閉幕游揆盼營造多元價值觀社會,台灣日報,2004年10月19日。
(原文刊載自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第四十二期電子報(2004/02/18))


發表由 ptcfadmin 於 2004-12-24 11:31:00 (1987 人氣)

 從參與「九十三年度社區健康營造輔導計畫北區輔導管理中心」,我們在基隆市、台北市、台北縣、桃園縣、新竹市、新竹縣及苗栗縣等地安排培訓課程,並邀請輔導老師進入社區健康營造專業推動中心,實地訪視輔導,希望藉由社區健康營造專業推動中心實地操作的策略和經驗,找尋社區健康營造推動的能力需求、推動的模式,以為他山之石,以做為學習、省思材料。

  在60多個社區健康營造中心的輔導工作即將結束之際,我們對近一年來的經驗做一番檢討。「輔導」中心的諮詢老師與工作人員真能擔負起「輔導」的角色嗎?什麼是有用的輔導協力,而不是「愈輔愈倒」呢?因此,我們嘗

試著探討輔導機制與輔導類型,探討社區輔導協力的模式與組織的特質,以提出建議。

輔導中心的輔導機制
  北區輔導中心包含基隆市、台北市、台北縣、桃園縣、新竹市、新竹縣及苗栗縣。此七個縣市無論在地理條件、人口結構、經濟條件及產業基礎都完全不同,也存在非常大的城鄉差異。台北市的都會性格,衍生出居民對自身社區生活健康環境的高度要求,也累積社區健康營造的成果;一水之隔的台北縣,幅員遼闊,除了都會型式的板橋市、中永和,更有外來人口居多的工業城,如新莊、三重,甚至還包含鄉村型的金山、萬里等地區,產業經濟及人口分布呈直線落差,健康社區的發展有待更進一步著力;基隆則長期被視為台北的外圍,面臨港口及漁業的沒落,失業率高居全國前三名,更被視為最不願居住的城市,健康社區的發展有很大機會;新竹市由於擁有全國經濟產值最高的竹

陳醫師於管理中心輔導委員會議中暢談輔導機制

科,生活水準不下台北市,然而外來人口的大量遷入也造成環境品質及人文的破壞;桃園縣則擁有多元化族群,多采多姿文化及產業為特色,將累積健康社區營造的基礎;而新竹縣則由於觀光產業的大量炒作,造成鄉鎮的社造精神趨於創造幾近「遊樂區」生產模式,對社區的發展其實有著一刀二刃的矛盾;苗栗縣則是客家族群的區域,也是老人人口的區域,地方的社區意識也逐漸抬頭;在如此不同的環境條件之下,八個月的期程(民國93年5月至93年12月),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接受國民健康局委託,進行全國的社區健康營造輔導,並邀請北投文化基金會負責北區輔導中心,以社區健康營造中心、縣市培力、區域資源交流平台為操作的主軸,確立公部門(包含國民健康局、地方衛生局)、北區輔導中心、社區健康營造中心的夥伴關係,同時也將更深度的匯整操作案例,整合資源網絡的串連,尋求組織發展的模式及社區健康營造的軌跡,進一步架構健康社區永續發展的共同基礎。

  輔導中心的角色在於協助國民健康局推動社區健康營造業務,輔導推動社區健康營造之鄉(鎮、市、區),權能增長衛生局、所及營造中心人員,建立永續推動機制。包含有:
1、在地社區健康營造組織團隊的專業培力
  社區健康營造多元化蓬勃發展,專業化的技術及組織人力的穩定度都是社區健康營造亟需面對及解決的首要問題,結合專業團隊落實執行並將經驗累積回饋給社區,育成在地的社區健康專業人力,建構更紮實的在地人才養成系統,創造社區健康營造的基礎,並協同衛生局輔導轄內之社區健康營造中心,轉型為社區健康營造專業推動中心。

2、建立在地社區健康資源網絡及跨區交流平台
  面對日益競爭的社會潮流,透過在地社區健康資源的整合網絡,結合在地輔導操作模式,進行跨區的交流與合作,讓資源、專業技術及人力資源等突破地理區域的界限,充分發揮整合的功能,協助在地社區建立專業的諮詢及輔導的機制。\r

3、發展社區健康的模式
  從組織形成、健全與發展的基礎,逐步發展社區健康議題的操作,像議題的倡導與操作、在地社區意識的凝聚、社區動員力、人力資源、社區與城市(區域)的互動網絡等,從實務操作經驗中,累積未來社區健康營造的論述,並積極參與公共政策的制定,建立一個良性競爭的社區營造的生態結構,發展建立社區健康的模式。

輔導中心的的輔導機制,包含有:

1. 在地輔導:
   協同分區內縣市衛生局輔導各社區健康營造中心,評估社區健康問題、研擬社區健康議題、制定優先順序、輔導撰寫社區健康計畫書。協同分區內縣市衛生局建立社區健康營造輔導機制,以社區健康營造之聯繫會議,了解並協助解決各營造中心之問題。

2. 專業諮詢:
  協同分區內衛生局輔導每縣市推動之1-2個社區健康營造專業推動中心,對專業推動中心至少應完成實地輔導六次。另外,輔以電話口頭諮詢、網路諮詢(含電子郵件)等,提供及時建議。

3. 培訓課程:
   協同分區內衛生局至少辦理十場基礎及進階培訓課程,包括財務、法務..等,每場次培訓至少50人次,邀請縣市衛生局及社區健康營造中心人員參加。部份培訓課程以交流學習辦理,增加實地學習機會。

  社區健康營造中心透過輔導中心的協助,大致可以獲得以下四方面的知識學習與技術練習:
   (1) 社區健康營造基本概念的學習──例如由下而上、社區承載、居民參與、社區自主、培力造人、新故鄉營造計畫及社區營造條例、社區健康營造的理念與營造策略、健康營造輔導機制、社區健康營造願景、困境與因應、台北地區社區照護網絡……等概念。

   (2) 社區健康營造相關議題的開展──例如環境再造、閒置空間再利用、運動休閒、煙害防治、打造北醫無菸一條街、分享實務經驗、健康產業、老人照護……等社區議題。

   (3) 社區健康營造工作技巧的實做──例如社區健康營造需求與資源工作坊:社區健康資源探索尋找社區寶貝(十好十壞)、社區啟動、志工經營、社區動員、社區觀摩、九讚頭社區、湖口鄉社區健康營造專業推動中心觀摩及座談、活動籌畫與舉辦、社區健康資源網絡整合與運用、社區健康營造紀錄片及觀摩、社區健康營造經驗談、社區健康空間與環境營造經驗談、溫泉健康體驗……等。

   (4) 社區健康營造補助經費的申請──例如製作一份吸引人的企劃書、衡量社區承載力、適時申請補助、面對社區問題、從社區資源引發創意、計畫寫作技巧、財務核銷訓練課程、社區健康營造團隊經驗交流及計畫策略修正座談……等。

輔導協力原則
  如果說社區營造最主要的是在「造人」,那麼輔導中心的工作重點也在於對社區健康營造組織與伙伴的協助註3註4註5。我們輔導協力的原則是:

1. 建構在地輔導協力團隊:
   輔導中心在拜會縣市衛生局,共同商討邀請熱心的學者專家、具有在地認同觀念、社區健康經驗績效卓著的實務工作者,成立全區及縣市輔導培力團,以陪伴、傾聽、做朋友的心情,陪伴社區共同成長。在地的社區健康營造實務工作者的參與是非常重要的,在地的經驗和成果,轉換成生活的知能,平民化的知識,讓居民易懂、易學、易操作。「輔導培力團」提供在地的、及時的地方人力培訓工作,亦可扮演連結當地各地及地方與中央資源的角色。我們舉辦「輔導委員會議」,這是很重要的社區健康專家或領導培訓(training the trainers)策略,經由參與工作坊,凝聚共識,研擬操作模式及內容,以適應
快速變遷環境,增進健康促進的知能與共識。

陳醫師於會中與輔導委員進行意見交流

2. 我們相信社區是可以改變的:
   行為由學習而來,行為是會改變的,因此輔導中心需要耐心地引導與刺激社區學習,也耐心地等待社造的成長。即使初次引介進入社區,有時會遭受「白目」,但是經過真誠對待,彼此都成為社區健康營造共事的好伙伴。

3. 尊重個社區別差異與自主性:
  社區是具有獨立的才能和性格,故需尊重社區表達意見,信任社區。輔導的方式應當因人事是時地而有不同設計,方能適合社區不同的需求。輔導中心能依照社區諸多條件,提供更寬廣視野的願景,以及建議處理社區事務的技巧,卻不宜代替社區做主決定。越權的結果或許能在短期帶來成效,卻可能在長期傷了社區的動力。\r

4. 演好傾聽者、善問者與善待問者的角色:
  談話的開始首先要與社區建立友善關係,其次要善用傾聽、注意、觀察和發問。幫助社區分析事實、確定問題。因為輔導中心的目的在於協助社區成長,做出明智的抉擇與適應,並解決問題,而不是代替社區完成所有事情。

5. 真誠一致而平等,認同優點但指出缺點:
  抱著同理心、真誠一致及無條件積極關懷等基本態度,視社區為具有不同能力與才華的獨立者,做真誠的意見交流。對其優點亦當予以鼓勵,對其缺點亦當指點出來。促進社區認識自己的處境,並商定行動計畫,能自覺,就能由自我瞭解,產生自我統整,而達到自我成就。輔導中心協助分析社區的現狀、議題,促進社區的自覺,並進而協助社區擬定下一階段的具體行動方案,甚至
更為長期而持續的社造能力。

洪醫師與專家學者經驗分享

6. 適時的情感反應,激勵社區的信心:
  輔導老師必須以高度的領悟力,探索社區談話的弦外之音,以明朗的態度,將探知的意義反映於社區。給社區一種新的理想,新的希望,對社區未來的行為建立一種新的期待,是能恢復他的信心。輔導老師要像心理輔導老師一樣的敏感、善於塑造可信賴的氣氛、善解人意、善於處理沈默、善於引導,更要與社區討論出寬闊而創新的願景,鼓勵社區建立自信與自豪。

7. 發展團體動力,促進共同體意識:
  許多重要學習能力的養成、經驗的擴充,必須在團體中進行才能切合需要。團體集會、團體討論等活動是能夠協助個人發覺前此所未發覺的問題。輔導中心若能增加與社區組織廣泛成員間的團體討論,一方面可以協助社區熟悉開會的方法,另一方面也協助將社區問題、議題與工作公共化,有助於社區團體動力的成長與社區意識的形成。\r

具有特色社區健康營造組織的特質
  經過輔導培力的過程,我們觀察到每個社區的健康營造推動模式都不一樣,有的社區操作面臨瓶頸,其知能有待強化;十分有趣的是,在別的社區卻提供了精彩、可行的操作模式,值得我們交流、學習;具有特色的社區健康營造專業推動中心,也擁有一些特質,值得我們讚賞、學習,我們整理出十項有意義的組織特質,包括:
1. 熱心、有基礎的核心幹部:
  具有熱心、影響力的帶領者,長期關懷、參與社區的經驗,熱心推動健康促進的基礎,因此容易得到社區組織、居民的信賴,推動疾病防治和健康促進的議題。

2. 健康營造願景:
  我們的家園是不是優質、健康的環境,生活是不是具有尊嚴特色,我們心目中的社區,她的面貌又是如何?願景是我們努力的方向,也是留給後代子孫的資產,讓健康生活品質與生命尊嚴得以永續延伸註6。為展現「關懷家園、在地行動」,致力於淡水河河清的願景而努力,北投文化基金會與流域內時報文教基金會、5個公益組織、16個社區大學,建立公共平台, 互相學習、鼓勵、諮詢、交流與守護河川相關概念、經驗、策略與資源,建立公共論壇,為河清而努力,讓我們的周遭環境成為一個有山有水、健康的、美麗的家園。

3. 社區議題形成的公共性:
  當代政治學大師哈柏馬斯(Habermas)認為,公民瞭解公共事務的機會,政治的意志形成,有賴於公共討論註7。新竹縣湖口社區健康營造中心的羅美搖村長就指出:我們平常就是一群志工們每星期聚會一次,大家一起鄉親夜話(打嘴鼓),聊天話社區,所有的社區議題經過共同討論後,大家分工合作,社區就成為公共討論、學習、資源分享的最佳平台。因此,湖口老街的保存、老天主堂整建為文化館、蚊子電影院、仁愛幼稚園同學會、紀念婚禮等以社區為中心的活動陸續舉辦,社區餐廳以客家、台式、義大利美食為主,結合健康訴求,未來更將開發客家美食文化,相信將為居民帶來更豐富且有意義的生活參與方式,營造身心靈健康。\r

4. 保健志工培訓及經營:
  社區民眾是有潛能與熱情,社區志工是最佳的資源,經由平時建立的鄰居情誼,不斷的招募志工,辦理教育訓練、觀摩會或聯誼會,讓志工有機會分享別人的經驗,自我成長或有所回饋,同時促進感情的交流,增進工作績效。而每位志工也都能參與討論工作目標的訂定,彼此有互動的機會,一起體會新的經驗,以及共同分享成果等,能讓志工產生歸屬感的團隊。使志工在志願負服務中得到自我肯定認同感,如此才能使志工願意長期地為社區耕耘,穩定成長,永續經營,也才能突破志工招募困難及流通性高的瓶頸。台北市的松山區社區健康營造中心激勵社區居民加入健康促進志工行列,志工們經由成長課程及資源互相支援,引動松山區各種推廣健康生活的例如:運動、飲食、防疫、心理的規劃與推動,落實社區健康生活化,生活健康社區。

5. 家庭的認同和參與:
  每個成功的團體,都有一群推動的手;每個成功\的人,背後也都有一位最支持的推手,家庭的認同和參與,是社區健康營造的重要關鍵。新竹縣湖口社區健康營造中心志工隊袁美雲隊長說:我們都是親子全家一起參家讀書會、劇團,玩在一起,也一起推動社區健康工作,讓自己全家和社區玩出快樂和健康。桃園縣衛生局蔡櫻香小姐說:「自從辦理社區健康營造業務後,有時要加班,老公自動的幫忙煮晚餐、照顧小孩」,老公的支持,讓她可以安心投入社區健康營造工作。觀音鄉社區健康營造中心的范姜江理事長和范姜大哥伉儷,夫唱婦隨,一起趕場上課培訓、準備健康可口的客家米苔目美食,招待志工、學員,笑容健康真美麗,令人羨慕。范姜夫婦的公子開設社區藥局,也理所當然的成為觀音鄉第一家社區保健站。\r

6. 需求的了解:
  有些社區健康營造專業推動中心進行「社區健康營造需求調查」,經由接觸社區中的意見領袖,與社區民眾對談,包括家訪、電話訪問、工作坊等等,傾聽、學習、尊重社區,進行社區分析與診斷,有助於瞭解社區的問題,並提出社區健康促進之道。台北縣林口社區健康營造中心在培力輔導老師指導,進行社區健康營造需求調查,對於未來社區健康營造的推動,是一項非常珍貴的基礎材料。

7. 榮耀歸於志工、參與者:
  組織的真正活力、好的創意來自志工和參與者,如果只是讓志工聽命行事,社區的績效將大打折扣註8。觀音鄉社區健康營造中心的范姜江理事長的口頭禪是:「我們志工多可愛,某某人在某個活動幫助了什麼事情,活動才辦得有意思,感謝她,也感恩大家的幫忙」,榮耀歸於志工和參與者,志工和參與者越受到肯定、讚賞,越激勵大家的認同和投入。


8. 願意與培力輔導團討論:
  輔導中心期望老師透過傾聽、同理、陪伴心情,緊密的與社區健康營造中心互動和互信,建立起互補、輔導的平台,扮演窗口、橋樑、良師、益友的角色,提供溝通、協調、諮詢、輔導的功能。願意與培力輔導老師討論的社區,具有學習、協調、討論、尊重的特質,越有機會創新成長。\r

9. 區域資源的整合:
   有些社區健康營造專業推動中心瞭解到資源多元、永續經營的概念,跳脫經費不足,只依賴國民健康局補助,擔憂補助從那裡來的苦惱,能夠結合區域跨領域資源,成為堅實的社區健康支持網絡:   

   (1)正式行政體系:
      縣市衛生局、鄉公所、衛生所、村里長辦公室、學校(校長、校護)等。
   (2)民間體系:
      社區發展協會、公寓大廈管理委員會、長青會、婦女會、志願服務團體、愛心導護媽媽、寺廟教會等。
   (3)健康專業體系:
      衛生所、醫療診所藥局、社區健康營造中心等。台北縣淡水社區健康營造中心整合馬偕醫院、地方信用 合作社、鄉民代表會、里長、社區發展協會、公寓大廈管理委員會、衛生所、中小學等,成立社區健康營造推動委員會,推展健康小站,就是在地人認同、動起來,志工輪流值班為社區居民量血壓,發送衛教單張等健康資訊。志工們除了服務民眾之外,更在服務中學習到許多健康的撇步,這些小小種子,將會帶給社區一股健康的活力。\r

  又如:苗栗縣卓蘭社區健康營造中從九二一大地震重建以來,結合東海大學、中國醫藥學院、苗栗縣衛生局、中部地區醫院及卓蘭衛生所人員,為卓蘭鎮社區家庭成員訓練363位保健員,培養自家保健及結合鄰里保健志工籌組保健隊,以應緊急搶救。健康營造中心關心地方環保,結合民眾掃街,並宣導環保要大家一起來。健康營造中心新拓開了健康小站,全鎮14個社區已有9個健康小站,提供民眾保健服務。

10. 結合地方特色,發展多元的社區健康營造的模式:
  依據社區健康需求,結合地方特色,舉辦社區健康活動,宣導增進社區居民共同參與社區健康營造,達到豐富社區生活以及社區動員的作用,讓社區居民藉由參與活動而介入到社區公共事務,凝聚更多社區營造的生力軍,才能避免健康議題的窄化,讓所有的資源都能發揮多元、活力及創新的功能,促使居民善盡維護健康的責任。\r

  苗栗縣公館鄉社區健康營造中心-黃金小鎮協進會、鄉農會及社區媽媽,共同辦理了一場名為「趴趴走、呷透透」優質飲食活動,藉此讓社區鄉親了解何謂「健康飲食」,讓大家吃出美味,吃出健康,而聰明的消費者在觀光旅遊外食時也能點一道美味、道地、健康的餐點。包括歡樂田園、車枕竹堂、荷塘居、茅鄉庭等四家黃金小鎮之餐\飲業者,秉持健康概念,社會責任,在他們的菜單中,提供至少一種健康美味餐供消費者選擇,例如沙拉改為優酪乳、果汁調配而成,低油低脂的健康沙拉,滋味更棒更無負擔。在簡餐\中增加蔬菜、水果比率,更能吃出美味與健康。提供三高二低,每人九百卡熱量的優質飲食菜單,供聰明的消費者選擇。

  如今公館鄉社區健康營造中心已經將鄉內行政資源、教育資源、觀光資源串聯起來,同時將客家文化串聯起來,將經濟串聯起來,進而將健康與產業以及飲食與美味串聯起來的火車頭,希望「優質飲食」文化能推廣到全國每一個社區。

  公館鄉的社區健康產品背後更深的感動與屬於土地特有的韻味,從文化、環境、健康、就業不同層面累積社區的社會資本。

學習經驗與建議
  參與這次社區健康營造輔導計畫,有學習、有成長、有激動、也有幾許疲累,對於促進健康議題,個人有幾項感觸和建議,敬供卓參:\r
1. 持續推動健康生活計畫:
  台灣推動「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10.7二十一世紀健康福祉社區營造計畫,有其適宜性和重要性,台灣的健康平等權的實踐、社區健康營造等公共政策,不僅是呼應世界衛生組織潮流,更是促進健康生活和價值觀,建構健康家園的成果,我們要更用心用力持續推動健康生活計畫。

2. 社區輔導培力的重要性:
  社區健康輔導培力機制必須持續導入,整合地方人才資源,創造多元化經驗交流機會,增進健康生活福祉的永續經營。

3. 健康資源的整合的重要性:
  回歸「人」的營造、組織行動力,才是健康資源整合的基礎。

4. 社區健康營造能力指標、學習綱領、師資人才庫、教材教案及學習知識庫的建構,指引社區健康營造的知能和操作策略。

5. 未來,逐步推動「健康城市」認證,我們可以依據WHO「健康城市」認證標準,輔導社區健康營造中心或鄉鎮市公所推動「健康城市」認證,邀請WHO健康城市委員來台指導,使國際專家了解、參與台灣健康城市計畫的推動,並舉辦健康城市座談,邀請國際健康城市計畫主事人員來台指導,帶動推動健康城市風潮,深化國民健康生活的實踐。



註1 洪德仁,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秘書長、北投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國民健康局委託九十三年度社區健康營造輔導計畫北區輔導管理中心負責人
註2 郭佳慧、劉怡君,國民健康局委託九十三年度社區健康營造輔導計畫北區輔導管理中心專員
註3 吳鼎,1981,輔導原理,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註4 吳武典,1993,學校輔導工作,台北市,張老師基金會。
註5 黃世輝、戴伶蓉,2003,社區營造中心在雲林:檢討與分析,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電子報第12期,      
註6 北投文化雜誌第四期,2002,北投文化基金會,台北市。
註7 劉北成譯,1994,哈柏馬斯(Jugen Habermas)原著,合法化危機(The Crisis of Legitimatization),台北市,桂冠圖書公司。
註8 鄧應媛譯,2001,Thomas J Neff & James M Citrin原著,50位頂尖的CEO領袖特質,台北市,聯經出版社。

(原文刊載自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第三十八期電子報(2004/12/24))


發表由 ptcfadmin 於 2004-07-09 19:49:10 (2017 人氣)

網路上流傳著一段敘述母鷹哺育幼鷹的經過,寫到母鷹要生蛋之前,先用尖嘴啣著一些帶刺的「荊棘」放置在窩巢的底層,再叼來一些「尖銳的小石子」鋪放在荊棘上面。乍看之下,總覺得用銳利的小石子當材料來築巢,是非常不舒服的。不過,母鷹後來又啣來一些羽毛、乾草和樹葉覆蓋在荊棘與小石子上,做成一個舒適、溫馨的窩巢。\r

剛破殼而出的小鷹,住在窩巢裡,母鷹忙碌的覓食,叼回來各種昆蟲、小動物,餵入雛鷹嗷嗷待哺的小嘴中;母鷹細心呵護,等待小鷹成長。

一段時間,小鷹慢慢長大茁壯、羽毛漸豐,這時的母鷹認為,該是讓小鷹學習「轉大鷹」的時候了!

可是,有什麼辦法能讓小鷹不再眷戀備受呵護的日子和舒適無比的窩巢呢?有的,母鷹開始「改變」她的態度了。母鷹讓巢上的羽毛、乾草和樹葉全部掉落,暴露出底下尖銳的「荊棘與小石子」;小鷹被刺痛得哇哇叫,可是母鷹不僅不憐惜,而且很無情地加以驅逐、揮趕,小鷹只好忍著痛振起雙翅,離巢展翅起飛。

母鷹殘忍、無情嗎?不,母鷹始終深愛著她生養的小鷹。母鷹渴望她疼愛的小鷹能成為展翅翱翔在天際的飛鷹,因此,必須無情地逼著小鷹飛離舒適的窩,勇敢地學習獨立。

有時嚴格的態度反而是種慈悲。北投社區大學歡迎選擇到本校實習的【展翼計畫】(註)學員,在未來180小時的實習課程裡,安排的內容有辦公室行政、「老人關懷–口述歷史」、河川守護、文化生態旅遊導覽、文化藝術活動、文化創意產業、臺北學學術研討會、自導性地圖、北投溫泉產業關懷計畫、「關渡、東華、溫泉社區環境改善」…等。

繁重的學習之旅是一種試煉,扮演母鷹的北投社區大學,期望每一位來實習的小鷹,都能「展翅高飛、直上青天」!(文:潘蓬彬/北投社區大學主任,寫在7月12日【展翼計畫】學員到北投社區大學實習報到前夕)

(註):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業訓練局委託海棠文教基金會,於今年六月至七月份期間,針對18-24歲的未就業未就學青少年,辦理「休閒產業活動指導員」之職前工作體驗訓練(93年台灣休閒產業展翼計畫)。


« 1 (2)
關於北投文化基金會
北投之旅
北投文化基金會新聞櫃
Google Translate
郵政劃撥帳號
支持關懷不斷炊 長者好溫馨 愛心送餐募款

我們的郵政劃撥帳號:19558705
戶名:財團法人台北市北投文化基金會


歷年捐款芳名錄
關心核電議題,守護我們的家園!
facebook粉絲專頁
財團法人台北市北投文化基金會 PeiTou Culture Foundation

地址:112台北市北投區中央南路一段45號之1 看簡圖 看詳細彩圖

電話:(02)2891-7453 傳真:(02)2896-2660 E-mail:ptcfmail@ms56.hinet.net

XOOPS release 20030626 網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