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總指標
年度工作
專案推動
北投文化基金會出版品
歷年專案活動網站
夥伴網站
最新新聞區塊
發表由 ptcfadmin 於 2014-12-16 11:12:12 (919 人氣)

〈自由廣場〉從柯P的好學生、好醫師談12年國教
2014-12-16
◎ 謝國清
我第一次跟柯P見面時就談到十二年國教。一開始他認為把成績好的學生集中教育是個很好的方式,因為他台大醫學院的學生中,有三分之一以上就來自於那一、兩所所謂的明星高中。但當我追問他:「那些學生最後是成為好醫師還是僅僅是好學生」,他不假思索的回應:「他們都是好學生,但未必是好醫師!」
我們的教育到底是想培育好醫師、好律師、好工程師、好老師、好工作人員、好主管、好…,還是我們只想要培育所謂的「好」學生?或者我們認為只要是「好」學生,自然就會變成好…?對於後者,顯然柯教授也不以為然。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要堅持非要採用量尺成績,讓所有的學生為了學科成績比個你死我活呢?
柯市長智商超高,從小應該也是個成績超好的學生,所以他可能無法體會考試成績不佳,不善於讀書的人的情況。不過他服務過許多病人,他如果有用心理解病人的狀況,應該也不難體會,或者如同他自己承認不會唱歌,如果遇到一位硬要他把歌唱好的老師,他應該也可以模擬一下那種心情吧!
「朝令有錯,夕改何妨?」是郝柏村先生擔任行政院長時的名言,而柯P在當選台北市長之後,不論是北宜直鐵或勞工局長的I-Voting,顯然都沿用了同樣的哲學,這未嘗不是件好事。至於全國矚目的十二年國教,在柯市長與郝市長會面後,柯表示將「郝規柯隨」。不過在教育局湯局長透過遴選出線之後,教育部曾詳細的向柯市長及湯局長說明北市府方案可能帶來的災難,以柯市長的聰明,一定可以充分了解。然而柯市長至今未再有任何的表示,恐怕會讓眾多家長的心繼續懸吊在半空中。
當然,期待郝柏村先生的兒子—郝市長,也能夠耐心了解一下方案的詳細內容,以他的聰明才智,應該也很容易就懂得市府方案將帶來的災難,那在他卸任前「夕改一下」又何妨!
(作者為全家盟十二年國教民間辦公室執行長)
全文轉載自http://news.ltn.com.tw/news/opinion/paper/839398


發表由 hungtj 於 2006-03-25 09:44:10 (1460 人氣)

從社區看台灣

「陪伴家族」與社區互助模式
一起推動北投的社區學習網絡

文/楊志彬(北投文化基金會副執行長、北投社區大學副主任)
台灣日報2006/3/13

台灣雖然資訊豐富,流通快速,但是仔細深究,我們生活所處的環境仍然是個低度發展的學習型社會,知識的豐富度不夠、開放性不足,對於一般的民眾以及相對於主流文化的弱勢社群而言,各類知識的取得與學習仍然有極高的門檻。

跨社區合作的節奏與方法

就社區經營管理的面向來說,雖然近十年來社區營造相關的理念著述、研究論文、研討會、工作坊、社區補助逐漸增多。但是,對於一個社區裡的實務工作者來說,大多數的經驗是:當面對社團的組織經營問題、琳瑯滿目的公部門補助內容與規定、計畫書的撰寫與核銷、社區議題的判斷、環境知識、地方社會文史的深入了解.....等各階段的社區議題時,經常缺乏適當的奧援,不知道哪裡有可供參考的資料?可以跟誰請教?不僅社區新手常感到茫無頭緒,投入的心力事倍功半,許\\多社區老將一路走來也常感到難以突破瓶頸,孤立無援、心力漸疲。

有鑑於此,北投的社區朋友一起組成了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聯誼會,希望促進社區經營經驗的交流。資深社區能牽成新進社區,傳授經驗,減低新手社區的學習成本。這是最初的動機、也是目的,但是一開始,大家並不知道該怎麼做?做什麼?每個社區的發展階段、資源條件不同,需求各異,而資深社區的負責人往往非常忙碌,連坐在一起開會的時間都不容易敲定,如何落實在地互助?這些實際問題經過一年的摸索之後,才逐漸雲開霧散,找到了跨社區合作的節奏與方法。

目前的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聯誼會每個月聚會一次,單月討論關於北投整體發展的公共議題,例如關渡平原開發案、社區健康營造等議題;雙月則集體拜訪北投的重要公私機構,已經拜訪過的單位包括溫泉博物館、北投垃圾焚化廠、關渡野鳥保護區、慈濟文化社會志工中心等。平時則由四個依地緣與社區發展特色相近而形成的社區陪伴家族自訂聚會的方式與主題。如有特別的理由促成共同的需求時,則不定期舉辦社區論壇或工作坊,例如信義房屋社區一家企劃班以及簡報工作坊、社會局邀請協辦的社區產業工作坊等。所有的活動都採取輪流主辦、主動告知但是自由參加的原則。目前為止,一個陪伴家族約包括4到6個社區,共同的活動平均每次都有8~10個社區,20~30名左右的朋友參加,每月固定的公共論壇與走動學習則平均有10~20個社區;40~50名的朋友共同參與。

新手社區吃下定心丸

由出席的狀況,顯見聯誼會的聯繫已經逐步穩固。而且參與的對象慢慢擴及社區的幹部,幹部之間的交流將更有助於刺激團隊學習的效果、擴大社區網絡的情感聯繫。除此之外,社區議題的培力與公共討論也有加溫的趨勢。例如,榮光、立農社區開辦社區關懷據點的困難,馬上得到資深社區的協助,東華、奇岩社區提供表單、社區公產使用方式與志工經營方法,新手社區不啻吃了定心丸。另外,振華社區有心推動社區內市場的整治問題,也迅速在吉慶家族會議中得到回應,吉慶社區提供了87年石牌商圈美化店招的經驗,大家也轉介了商圈規劃的專業團隊協助振華社區進一步了解這個議題的複雜度與相關制度的背景知識。此外,台北市都發局最新定案的關渡平原休閒農業規劃案也在聯誼會的每月例會中被提出討論,關渡平原最西邊的一德里與最東邊的洲美里都提出了各自的意見,兩年前的北投區政規劃次分區計畫也被翻了出來,與目前的方案做討論。事後聯誼會邀請北投/士林社區規劃中心提供後續的專業協助,也委請福興家族負責,持續關心關渡開發案的發展。 這個環境的發展一方面展現了當社區的經驗、資源網絡匯集起來,社區的力量便加成放大。筆者不只一次目睹,一兩位理事長當場掏出電話來,分頭聯絡,一些資源或資訊的問題幾分鐘內當場解決。另一方面,由於不藏私、不怕問、關心公共利益、勇於連結專業資源、鼓勵呈現社區特色的氛圍正面發展,北投的社區聯誼會網絡越來越具備了學習型組織的特性。陪伴家族扮演了社區議題庫的知識管理的角色功能,由陪伴家族串起的社區協力網絡提供一個有效的途徑,幫助有心的社區更容易掌握政策的發展、學習如何評估議題的全貌以及習得操作性的知識。有效降低了社區關心公共議題的門檻。 未來,我們希望透過「陪伴家族」的運作,建立社區互助學習的模式,也希望透過聯誼會持續的固定聚會模式,強化各社區組織的能量。後續更希望能帶動更多的社區加入這個大家族,共同來關心社區公共議題。


發表由 ptcfadmin 於 2005-07-12 11:56:35 (2249 人氣)

 民國94年3月11日至13日,由本會籌畫,以北投文化基金會、北投社區大學、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及新故鄉推動辦公室單位幹部共同參與南部社區產業社區經驗交流行程,路線規劃包括(一)嘉義地區:新港文教基金會及新港客廳(二)屏東地區:藍色東港溪協會、屏東產業交流中心、莎卡蘭社區、林仔邊及建功社區(三)高雄地區:洲仔溼地、城市光廊與愛河沿岸。此次藉由實地參訪的方式,透過與社區第一線實際操作的經驗分享,達成學習交流的目的。希望由不同社區產業經營方法與面向,提供多元化思考,能協助非營利機構建構更健全的永續發展機制。\r

(一)嘉義地區:新港文教基金會與新港客廳
  新港文教基金會推動社區營造已經近二十年的歷程,對在地人來說,已經具有相當的影響力。此次參訪重點新港客廳則由新港文教基金會所經營,採閒置空間再利用的概念,將舊時鐵路員工宿舍改建成餐廳的空間,將老舊幾不堪使用的建築,保留並活化日式木構與白壁特質,與週邊由在地社區居民親手打造的鐵路公園結合而成一個溫馨舒適的環境;同時結合勞委會多元就業計畫方案進用中高年零失業者,培訓其第二工作專長,也讓這個空間的經營績效得以緩和的延長嘗試期間。幸運的是,一手承接起客廳的大小事務即所謂專業經理人的要角,為當地年輕人學成回家鄉做付出貢獻,對於社區的概念,有相當的認識與情感,如此難得的機會,為新港注入年輕的活力及延續社區傳承的脈落。\r
圖一:新港客廳圖二:鐵道公園

(二)屏東地區:藍色東港溪協會、屏東產業交流中心、莎卡蘭社區、林仔邊及建功社區\r
  第一站是屏東高樹鄉產業交流中心,它是由政府委託民間經營的模式,由屏東縣綠元氣產業交流促進會承辦,「地方產業交流中心」計畫是政府挑戰 2008,厚植城鄉、創造下一世紀競爭力的希望工程,其以地方活化為訴求,運用投資創新概念,協助縣市發展具特色的地方產業。地方產業交流中心除具有展示與銷售的功能之外,也扮演活化地方產業的角色,提供研發、學習、仲介人力資源和資訊的平台。目前陸續有地方特色產業進駐,例如原住民手工編織識品、琉璃串珠、陶土飾品,當地農產品加工產品,如小米酒、水果酒、酒釀等,各館依照主題性作區隔,分別有映象館、願景館、展示館依序不同主題更換展示。\r

  第二站開始以社區為主體,分別參訪沙卡蘭(口社)社區、林邊社區與建功社區。順帶一提的是,在屏東地區有4個社區以河流為連結的軸線,成立了林邊溪右岸聯盟,分別是林仔邊、獅頭、建功及喜樂發發吾社區,以協力聯盟的方式,交互學習社造操作經驗,有趣的是,這個融合閩南、平埔、客家及排灣四個族群的社區,儼然是台灣族群之縮影,以此互助合作方式,反應著台灣社會在促進族群融合方面已有相當的躍進。\r

接續所參訪的社區,分別有:
  1.口社(舊名莎卡蘭)社區:是一個排灣族的部落,族人沿著莎卡蘭溪而定居,因曾有不肖業者的毒魚事件,讓居民開始著手護溪運動。社區產業的特色為:規劃一系列套裝行程,其中包括生態旅遊體驗與導覽解說,特色風味餐與高腳屋民宿。\r

  2.林仔邊社區:它在林邊溪右岸聯盟裡因經驗較豐富扮演領導者角色,除了社區營造的推動外,其特色在於以居民共同打造由溪流環繞的綠美化設施及自來水博物館園區的規劃,令人眼睛為之一亮,運用天然取材充滿巧思與創意,區內同時展示台灣各地自來水場的歷史建築介紹。

  3.建功社區:居民以客家族群為主,社區休閒產業結合地方民宿、生態導覽解說、溼地公園為主,搭配傳統客家菜,除了體驗當地文化生態之美,藉由美食品嘗以及與在地人親切溫暖的互動,享受寧靜鄉村生活。\r
圖三:莎卡蘭社區生態導覽
圖四:林仔邊社區由居民打造自來水博物館
圖五:建功社區溼地裡有頗具特色的斗笠造型涼亭\r

(三)高雄地區:洲仔溼地、城市光廊與愛河沿岸
  相較於運用鄉村自然生態為產業重點,地處於直轄市的高雄所推行的觀光產業方式迥然不同。以洲仔溼地為例,從無到有過程中,藉由生態工法與民眾力量,合力打造一個都市區人工溼地,經由一年度的腹育,當地的生態呈現多樣性的發展,算是相當成功。愛河城市光廊相異於屏東地區的特色產業,從都市發展的角度切入,藉由高雄市政府的用心打造,將整個高雄市的景觀設施做點線面的串連。\r

  從愛河整治與河岸週邊設施的規劃,民間觀光休閒產業的引進,經由政府政策的擬定與執行,所呈現的效果自然顯著。例如城市光廊是將原本運動公園的周邊設施作重新規劃之後,發揮額外的功能,重塑空間新的生命力,帶入人文、音樂、藝術的表演與異國風味美食,將運動公園改造成民眾欣賞藝文遊憩的新場域。\r
圖六:洲仔溼地成功復育生態景觀
圖七、八:城市光廊為民眾打造一個新休憩空間

結語
  透過不同社區的產業模式,我們在裡面尋求有效的經驗,北投地區的特色,正好融合了多元化的元素,除了鄰近都會區(亦可歸類為都會區),與政府政策推動的僅密度,絕對高於其他城鄉地區,而真正屬於在地的居民,人口比例裡比一般都市區高。在鄉村型的社區,推動者與居民的情感因素往往是成功的一大關鍵。推動社區營造的宗旨,不正是找回人與人之間熟悉的信任感、尊重與守望相助的精神;發展社區產業的共通點,是以傳達出各社區的特色形象,藉由服務、學習、交換資源的行為來達到目標,相異於經濟市場以營利為最終價值,行銷社區產業是一種方法,以達成宣傳凝聚社區共識為目的,才是非營利組織所追求的最後價值。


發表由 ptcfadmin 於 2005-06-24 12:30:00 (1889 人氣)

 對非營利組織而言,它的開始往往是因為某一特定的共同的議題,引發一群人成立組織去完成理想,而特地性議題往往反應當今社會環境上所不足或是需要提升的面向,不論是文化古蹟保存、社會福利、健康促進、社區營造、生態環保等議題,一直都受到民間的關注;而在地性的非營利組織,則又融合了地方特性元素在裡面,它所屬區域性劃分自然較為明顯,所組成的成員也大多具有相同生命經驗與記憶,對於如何維繫與傳承組織精神,往往是他們最需要面對的問題。

  地方非營利組織的成立,各有不同的使命,北投文化基金會推動的宗旨則是:北投地區民眾秉持愛鄉土的理念,集思廣益,成立基金會,以保存、推展文化、落實生態保育為宗旨,依有關法令規定辦理下列業務:
   (1)保存文化資產。
   (2)推展文化教育及學習成長。
   (3)營造精緻文化藝術生活空間。
   (4)落實文化藝術生活化,生活文化藝術化。
   (5)其他社會公益活動。
   (6)其他符合本會設立宗旨之相關公益性文化藝術活動。

依據不同的面向,它所發揮的功能分別論述如下:\r
(一)文化面
  文化的形成是需要結合人事時地物,也就是人物、事件、時間與空間所創造的一段經歷。它是持續性的發生,其中有可能是因為自然發生的事件或是人為的以主動性的方法去形塑一個場景、一段故事,以時間為縱軸、空間為橫軸所畫出的文化軸線。所以對於有文化願景的團體,可以主動方式創造許多新的、令人愉悅、美好的記憶,以達成引發更多人願意共同創造最大的理想。\r

  基金會從2000年成立開始,首先是透過田野地方調查與在地耆老口述歷史等方式的史料蒐集,來累積北投文化產業、歷史古蹟、自然生態、社區人文的資源,並透過導覽解說志工的培訓,我們把會隨時間消逝的的寶貴記憶,透過各種方法加以保存。這是基於一種對傳統文化記憶的尊重,過去經驗必須有人紀錄、轉化、傳承給下一代。而這一連串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產生新的經驗文化。

(二)社區面
  廣義社區的定義以特定區域劃分作為分界的一群人為主體。若依照此種大略劃分方法,基金會的社區定位則是以整個北投行政區為主,其中所涵蓋的領域非常廣泛,從捷運站經過9個站的範圍而定,這跟一般所認定的社區在地理上仍有些落差。雖然受到大範圍環境的挑戰,我們仍是透過舉辦與民眾作第一線接觸活動的方式,與北投社區的居民做最直接的連結。從創會以來,藉由社區活動舉辦,例如:北投藝術節、社區音樂會、文化生態之旅、社區醫療義診等等,建立與社區居民的情感,將北投的文化透過活動方式的呈現融入現代生活中,喚醒台灣早期社會的那種人與人之間的關懷、左鄰右舍守望相助的社會善良風氣。此外,我們接受教育局補助辦理的北投社區大學,透過成人教育學習機構的成立,進一步提供社區居民一個終身學習的平台,除了提供學習機會,更是讓民眾對社區概念與公共事務參與度提高,對在地的認同度也漸漸提升不少。

(三)社會面
  民間團體往往扮演著補足政府施政不足的救援角色。它所共同凝聚起的使命起因,背後通常存在著當今社會制度仍有缺乏的地方,因此行動上對社會價值而言,以正面居多。它以團體力量代替民眾抒發意見,表述立場,因為經常與政府部門有較多的互動,也可當作政府與民間溝通的管道。基金會近年來推動的公民會議為一個實驗的例子,我們發現當今社會代議制度有相當的缺失,而透過與專業團隊台大社會所的合作,汲取國外的寶貴意見與方法,嘗試將公民針對具有爭議性公共事務的討論方式做了修正,目的除了讓民意能更完整的表述外,政府能更清楚的知道民眾真正的需求。

結語—融合多元化的文化面向
   以推行保存北投文化為根基,我們將文化的詮釋更加廣泛,它可以是生活面的、教育面的、藝術面的,甚至是健康面的都可能存在。在每一段推動過程之後,慢慢的累積出經驗,這些自然會形成新的文化型態。目前最流行的滾動學習方式,不就是如此?一個新的想法、願景依照一個個的步驟執行之後,遇到困難或是行不通的地方,再依當時情況做即時的回應與處理,如滾動的石頭一般,不畏艱難,突破一切即將遇到的難題,跟隨時代之流的脈進,這也正是本會推動宗旨的精神之所在。

(原文刊載自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第五十一期電子報(2004/06/24))


發表由 ptcfadmin 於 2005-06-24 12:07:00 (1957 人氣)

  在社區大學的辦學目標與理想之中,全國的社區大學都抱持著一個冠冕堂皇的說法:「鼓勵終身學習,解放套裝知識,培育具批判性及理性思考的現代公民,建立公民社會。」可是,什麼是現代公民?什麼是公民社會?在光鮮亮麗的口號下,卻少有明確的解釋與做法,而在尚無嚴謹法規全面約束下的社區大學以及各界在檢視社區大學時所共同關心的主題:「社區大學和坊間的才藝班、補習班究竟有何不同?」

  目前造成「社區大學就像才藝班、補習班」這個誤會的最大原因似乎是出在語言、電腦、舞蹈等所謂「生活藝能」類別課程;然而,藝能類的課程卻是最貼近民眾日常學習需求的課程,例如學員來學英文,就是要學英文,來學電腦,就是要學電腦,學跳舞、學音樂等等都一樣,這是學員的意願,我們不

  能「強制」學員在藝能類課程之中去學習他們學習初衷以外的東西,但我們可以「引導」學員經由這些課程去吸收除了以外更多的知識。

  我們必須正視學員的需要和引發學習意願的動機,我們不能僵化地思考「社區大學的辦學精神」而一廂情願的想像來社大學習的學員就是對於公共參與、社區營造有興趣的一群人,有極大多數的學員在一開始進入社區大學學習是抱持著上才藝班的心態前來,這點是我們必須先認清的事實。

  該如何讓來到了社區大學學習的民眾對於這個社會、社區與環境產生切身的情感並進行互動,達到讓社區「活起來」的目標是社區大學經營者的一個很重要的任務,能夠讓社區「活」起來,還有什麼不能夠做的呢?在沒有方向、路線的一開始,我們北投社區大學從地方文史、生態等這類一向擁有著迷人特性的題目著手。

  我們將實際在我們生活週遭的文史、產業、文物等事物編輯成教材,努力營造一個「非虛擬性」的環境與情境教學,讓學員們在習得藝能技術的同時,能夠看到、觸到、聽到、實際感受到課程之中所學習到的東西,學習的過程將因此更加切身、更加與生活連結並且更加能夠實際利用所學,並且在學習的過程之中同時學習到地方文史、產業等多面向的知識,而不僅只是技藝能力的提升。

  例如,語言課程就是很容易與地方文史、文物結合的課程,電腦教學可以將社區互助、分享網路的建置為目標,舞蹈、健身等課程的學原則是討論公共空間、公共安全的最佳群組。

   逐漸地,社區居民間的交流頻繁了,對土地的關注增加了,對社區的情感深厚了,人與人之間、人與環境之間,人與社區、社會之間的聯繫一日日的綿密起來,這是一種自發性的連鎖反應,社區大學只要充實民眾對公共性議題的認識,並且扮演好平台的角色,無須對於公共議題抱持特定的立場即可自然讓民眾主動的去產生公民的自覺,在經營的過程間,我們發現社區的民眾間越來越能夠包容不同的聲音,也越來越能自組性的進行共善的討論,而這些民眾絕大多數,其實是來自所謂「藝能類課程」的學員。

  社區大學的思考方向應該做改變,不是隨著既定的框框去劃分「學術、社團、生活藝能」類別的課程,然後以開設「學術類別」課程的比例來說明「社區大學與才藝班、補習班是不同的!」,而是要考量民眾的需求以及意願,在各種民眾所喜好參與的生活藝能類別課程之中加入公共性的、學術性的元素,也就是想辦法「讓社區大學的才藝課程與一般的才藝班、補習班不同」,讓民眾先有參與的意願,才有可能進行教育,讓民眾在取得所需的過程之中真正的學習並感受到社區大學成立的精神與目的,這才能有「實踐」的可能。

  常常在社區大學的各類研討會或是出版品之中聽到、看到「實踐」這個詞彙,但要「什麼是實踐?」和「怎麼去實踐?」卻鮮少在討論、論述之列,幾乎全國的社區大學在述及成立目標與理想時,都會說要「解放知識,促進社區互動,教育現代公民,建構公民社會。」,其中,「社區互動」是民眾的實踐,社大只能實踐「促進」;「現代公民」是民眾的實踐,社大只能實踐「教育」,最終的「建構公民社會」則完全是民眾的實踐。但「解放知識」絕對不只是社大的實踐,同樣也是民眾的實踐,知識的解放除了經由社大的設計、傳遞之外,更需要民眾的「再傳遞」,這才是「實踐」!無法經由民眾自發再傳遞的知識,即便再如何有價值也會失去意義!如果用強制性的手段讓學員被強迫接受社大單方向想要給予的知識時,除了知識難以進行自發性再傳遞,也讓無法認同這種強制性方式的學員連參與社大的意願都會失去,由認同被強制灌輸某些知識的民眾所構成社會還稱什麼公民社會?

  台灣至今已有約百所社區大學成立,儼然形成了一股來自社會基層的力量,而社區大學在社區營造運動之中的角色比較特別,常見社造團體多半對於某些議題抱持著特定的態度與立場,而社區大學則不能這麼做,社區大學一定要把持好「社會公共財」的精神,建立社會信任,盡能力讓更多的民眾與公共事務產生連結,努力提升公民的學養以及對公共事務的認識,不管個別的民眾對於某特定議題抱持著什麼樣的立場,社區大學均應對他們想知悉的領域盡量提供所需的知識教育,讓不同的聲音能夠盡情且公平的傳達,在社區大學這個平台上充分進行交流,達到共善討論的目的,如此的社區大學才有肩副社會責任的可能。

(原文刊載自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第五十一期電子報(2004/06/24))


(1) 2 »
關於北投文化基金會
北投之旅
北投文化基金會新聞櫃
Google Translate
郵政劃撥帳號
支持關懷不斷炊 長者好溫馨 愛心送餐募款

我們的郵政劃撥帳號:19558705
戶名:財團法人台北市北投文化基金會


歷年捐款芳名錄
關心核電議題,守護我們的家園!
facebook粉絲專頁
財團法人台北市北投文化基金會 PeiTou Culture Foundation

地址:112台北市北投區中央南路一段45號之1 看簡圖 看詳細彩圖

電話:(02)2891-7453 傳真:(02)2896-2660 E-mail:ptcfmail@ms56.hinet.net

XOOPS release 20030626 網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