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總指標
年度工作
專案推動
北投文化基金會出版品
歷年專案活動網站
夥伴網站
最新新聞區塊
發表由 ptcfadmin 於 2005-09-14 09:44:39 (2640 人氣)

台灣自從解嚴之後,民間活力得以展現,社會運動風起雲湧,越來越多的民眾投入在地關懷行動。許多社區經過居民的自立營造,搭配政府的資源,讓社區逐漸找回生機,營造出多采多姿的特色。社區營造的概念普及化,是民間的自主性成為政府施政的後盾,才得以在今日被列為國家的重要發展計畫。

社區營造是一種鼓勵居民參與公共事務的方式,以社區為主體,透過共同討論、共同參與,引發民眾關心周遭的公共事務,大家一起為長居久安的環境打拼,過程中慢慢建立民主素養,建立在地情感與認同,也是公民意識與在地情感的建構與實踐!

然而,政府推動「社區營造政策」的「政績」,不等同於「社區營造」的成果。對社區而言,努力營造自己的生活才是最真實的,檢驗「社區營造」,也絕對不能以「社區營造政策」作唯一論斷。如果憑著單一的不幸事件,就抹煞從事社區營造伙伴的心血,似乎也有失公允。像桃園某社區,由於大廈管理委員會未能有效處理損壞數年的電梯,使六歲女童不慎跌落死亡的事件,更彰顯出民眾自掃門前雪的後果,也給大家嚴肅的省思。

全台灣有70%的民眾是住在都會區,正是未來社區營造應該努力的面向;現在有些都會區的公寓大廈居民,開始意識到「社區營造」的重要性,激發出住戶對認同社區為自己的新故鄉。在參與和認同中,增進彼此情感,營造安全福祉;例如,臺北縣中和市世紀皇家公寓大廈,以「人文社區」為推動社區營造主軸,對內倡導「故鄉愛 社區情」理念,提昇住戶公共事務參與力及學習民主意涵;透過各類社團、義工團隊籌組,凝聚住戶及建立自發性組織,推展環境生態維護與資源回收工作,建立老人及兒同社區化社會福利。對外主動敞開大門,結合慈濟基金會等各界支援,辦理健康諮詢、檢查,舉辦各類地方公益活動,闡揚「咱的中和,咱的庄頭」,及社區總體營造所要建立的「共同體」,使得社區間彼此相互交流、融合,地方整體均能永續經營發展。

還有,全台灣東南西北無法細數的鄉村、地方,因著社區營造改變命運的人與事,更是十年來這個領域中堅持理念、打拼不懈的夥伴們,相互鼓勵、彼此取暖的依靠。九二一地震後,如果沒有社區營造,許多已面臨農業蕭條、毫無出路的農村,如何能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如果,一個女童因年久失修的電梯不慎跌落致死,而否定了「社區營造」的價值,那麼,不但太沈重,而且,台灣無數人在過去十多年無怨無悔的奉獻與付出,不就全盤被抹煞得一文不值了嗎?

社區營造政策是否失敗,我們不願置評,但「社區營造」卻肯定並未失敗,因為加入這個愛鄉土、愛社區行列的人,愈來愈多!營造永續的社區當然,社區營造不是解決所有社會問題的萬靈丹,但卻是一種可行的方法。社區的不幸事件,讓大家看到社區營造需要更努力,以及整體政策、環境需要改進的地方。如果,桃園的這個大廈能真的落實「社區營造」理念,住戶們絕對不會對年久失修的電梯不理不睬;如果,這個社區真能建立了「共同體」的意識,那麼,這個六歲的小生命,又怎會平白地犧牲呢?女童跌落的意外事件,突顯了社區營造理念的推廣與落實,仍然還有一條漫長艱辛的路要走;而且,它的急迫性更甚於「水荒」、更甚於「任何只求外觀壯麗卻大而不當」的地方建設!

每個人住在社區裡,應該主動關心社區,親身參與社區的實踐!當大家努力營造自己的家園,見面都會露出微笑問好、相互關懷,這份感動,心靈的蛻變,將上演著令人動容的可愛故事。

我們不認為「社區營造」失敗了,相反地,這個意外事件,更讓我們堅信它的重要性與迫切性。我們深信選擇社區營造是一條邁向永續的路。 (刊載於940914民眾日報)


發表由 ptcfadmin 於 2005-07-26 11:56:33 (1694 人氣)

  在台南市、台北市,還有更多縣市政府熱烈推動健康城市計畫的時候,縣市首長即將於年底改選,如何持續結合更多民間力量,一起推動前瞻性的健康促進工程,讓未來台灣社會能夠向健康生活的理想更邁進一步,是大家深刻期待的願景。

  長久以來,我們一直把沒有疾病,當成健康的唯一面向;因此,提供便捷的、專業的醫療服務,分工越來越細的醫學專科化、蓋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大醫院,就成為唯一的思考,造成醫療費用節節高漲,民眾卻很難感受到健康的效益。加上醫療服務專業化、衛生行政管理中央化,縣市政府的衛生政策和執行力,相對地也逐漸簡化和雷同化,不易形塑地方各自的健康特色。\r

  過去在預防保健的推動上,都是由政府、健康衛生專家以單方向的方式傳達給民眾,在不少社區醫療講座中,明明談的是避孕,來的卻都是老阿嬤,她們為的不是瞭解保健常識,而是拿禮物、紀念品。健康是很難推銷的東西,雖然預防保健很重要,但健康的人很難體會健康的重要,沒有病痛的民眾,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有什麼健康需求;民眾不瞭解自己的需求,尋求保健的動機就非常薄弱。

  我們知道,健康不僅止於免於疾病、或得到健康資訊,而是要把健康的觀念和生活型態融入日常生活中,從而營造健康的環境與政策。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城市」的概念,就是希望透過民眾的主動參與,結合社區中不同專業的力量,實踐健康的生活,共同營造健康的社區,達到全民健康的目標。健康城市計畫的推動,或許可做為縣市政府努力的措施,我認為有些健康促進的策略,值得我們注意:\r
  一、健康促進導向,彌補醫療不足。
  二、社區參與培力,強化民眾知能。
  三、整合在地資源,建構健康網絡。
  四、異類協調合作,創新行動策略。
  五、友善關懷福祉,永續生活環境。
  六、公私部門合作,營造健康政策。

  我國行政院在「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社福醫療面向中強調健康與社會福祉是一體的兩面,社區健康與福利照護社區化的結合,希望經由建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發展社區照護服務;強化社區兒童照顧,營造溫馨成長環境;增進國民運動健身觀念;激發民眾對健康的關心與認知,自發性參與或結合衛生醫療專業性團體,藉由社區互助方式,共同營造溫馨、健康的社區。

  世界和臺灣正面臨健康城市發展趨勢,其核心的關鍵在於民眾自發性的參與、社區的學習與行動,因此傾聽基層由下而上的聲音,著重社區培力、自決與互助,應該是營造健康社區、推動健康城市計畫的最重要思維!也是縣市政府值得努力以赴的行動方案。


發表由 ptcfadmin 於 2005-06-24 12:01:00 (2410 人氣)

健康城市之行動
  世界衛生組織於1978年阿瑪阿塔宣言(Alma-Ata)中強調:健康是人類最基本的權利,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而已,政府和人民共同負有健康責任。藉由落實基層保健醫療來促進民眾的健康,以達成全民健康的目標(Health for All),強調運用民眾全力參與的策略來共同創造一個持續性健康的環境。世界衛生組織於1986年加拿大渥太華舉行第一屆健康促進國際研討會並發表渥太華憲章,將健康促進定義為「促使人們增進其掌控和改善本身健康能力的過程」,並提出健康促進之行動綱領:
  1. 建立健康的公共政策。
  2. 創造支持性的環境。
  3. 強化社區行動。
  4. 發展個人技巧。
  5. 調整衛生服務的取向。


  其實際作為有賴社區居民自主行動及經營,以健康促進為職責、創造有利健康的環境及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方能達到健康的永續經營。健康促進的活動強調由兩方面著手:一、個人需採取適當的行為,?自己建立良好的生活型態,是預防工作中最根本且最重要的部分;二、政府和民間機構需要積極制定政策、創造健康環境,提供適當的健康服務等,則預防工作才能做得徹底。健康促進是目前公共衛生所要追求的一個理想,也是一種新的策略、新的工作方法。

  隨著台灣經濟的發展,疾病型態的改變,社區居民對健康需求的層次亦不斷提高,健康促進已成為全民健康的主要策略。因此,行政院衛生署於1998年開始試行辦理社區健康營造計畫,1999年正式推動社區健康營造計畫,希望藉由社區資源的投入及民眾的參與,讓當地民眾來發掘出社區的健康議題,進而產生共識,並建立社區自主照護健康營造機制。台北市在2002年宣示為「健康城市元年」,利用社區發展的方式,來完成健康促進之行動。台南市也在2003年開始推動「健康城市」計畫。至2004年全國已經成立256個社區健康營造中心,部落社區健康營造中心46個,總共302個社區健康營造中心,全台灣共369鄉鎮,幾乎快達一鄉鎮一健康營造中心的目標。

  2004年12月16日,台北市馬英九市長、市政府的官員、市議員以及民間團體代表們,在國際學者見證中,鄭重的簽署「臺北健康城市憲章」,共同努力達成下列的共同目標:
   1. 攜手合作,為全體市民達成世界衛生組織所揭諸的「全民皆健康」的政策及目標。
   2. 重視地方的聲音及行動力。
   3. 鼓勵社區賦權、自決與自助。
   4. 強化本市文化發展及行銷地方特色。
   5. 降低社會中的不平等。
   6. 確保都市發展時的永續經營,並保護市民的健康及環境品質。
   7. 建立鞏固的夥伴關係,與其他健康城市結盟,以增進彼此間相互的支持,以及資源、知識、訊息及經驗
    的分享。

  因此,建立夥伴關係促進民眾參與健康營造,重視地方的聲音及行動力,鼓勵社區賦權、自決與自助是我們落實健康促進的重要關鍵。

社區健康資源網絡
  回頭檢視社區有關健康生活營造資源,是否足夠豐碩,是否尚待積極整合,形成健康促進資源網絡,2005年,行政院謝長廷院長上任後提出「健康台灣」願景,4月11日行政院核定「台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推動方案」(行政院院臺文字第0940084226號函),擴大、落實政府長久以來推動的社區總體營造,將其六個重要面向「產業發展、社區治安、社福醫療、人文教育、環保生態、環境景觀」,列為施政重點,導入永續發展、健康安全概念,以營造安居樂業的生活家園。

  目前,我國投入社區有關社福醫療、健康促進的資源有:
   1. 內政部、衛生署:照顧服務社區化計畫、長期照護社區化計畫,發展社區照護服務,建立社區照顧關懷
     據點,使得生活照顧及長期照護服務等工作可以就近社區化。
   2. 教育部:國民小學辦理兒童課後照顧服務。
   3. 內政部:托育照顧服務社區化計畫,強化社區兒童照顧,鼓勵社區媽媽協力合作,提供社區內之托育照
     顧服務及兒童課後輔導,營造溫馨成長環境。
   4. 全民健康保險局:全民健康保險家庭醫師整合性照護制度試辦計畫,與合作醫院開辦共同照護門診,或
     進行病房巡診、個案研討、衛教宣導與學術交流,衛教宣導可否擴大包含社區健康生活營造,強調健
     康促進及疾病預防。
   5. 衛生署「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計畫」:各專科醫師在第一年訓練,必須接受3個月的社區醫學教育。
   6. 國民健康局:推動健康生活社區化及健康環境空間營造,增進國民運動健身觀念,並激發民眾對健康的
     關心與認知,自發性參與或結合衛生醫療專業性團體,藉由社區互助方式,共同營造健康社區,學校
     、職場衛生教育計畫,衛生教育設計與推動。
   7. 文化建設委員會:社區營造計畫,地方非營利組織承載及整合能力,成為社區健康生活資源及資訊平台。
   8. 體委會:運動人口倍增計畫。
   9. 教育部:社會生活教育計畫,推動社會生活終身學習。

北投社區營造平台
  北投社區營造資源十分豐富,過去幾年,北投地區居民的社區意識、環境意識抬頭,不再坐視做暴殄本地珍貴環境資源,自動組成各種社區營造團體,其中如八頭里仁協會、北投文化基金會、北頭文史生態協會即是在地的市民組織,對北投社區投入極深的愛護與心力,對新北投地區的環境復甦有著美好的構想。

  2004年,北投文化基金會在社區營造學會指導,積極串聯、邀請北投區的42個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以培力參與機制,經過半年多的聯誼、協調和整合,成立「北投區社區發展理事長聯誼會」,推舉吉慶里黃勝宗里長(前吉慶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為首任會長,安排系列培力課程,像社區營造論壇、宜蘭社區參訪、北投社區互訪座談會、社區營造培力課程等,也於2004年底在陽明大學文化廣場辦理「活力北投,情牽唭哩岸」台北市社區互助成果展,有多種互動式攤位,想居民瞭解北投的在地風情、文史生態特色及健康生活概念,也精心規劃五條在地文史導覽路線,讓你一覽北投在地風情,體驗北投在地活力!

  像八仙圳是關渡平原最主要的灌溉水源,是七星水圳系中灌溉面積最廣者。由天母磺溪引水,流經榮總、陽明大學、北投區東華里、立農里,穿越關渡平原,於八仙里注入基隆河,是北投極重要的老圳道,富有豐富的歷史與農業價值,也是老石牌人的共同記憶。然而,隨著產業的遷移與石牌地區的發展,八仙圳除了灌溉的功能之外,還肩負起排洪防災的任務,由於先天設計的不足以及後天住宅建設規劃失當,八仙圳逐漸變為承納家庭污水的排水溝,平常隱身於狹小的屋後巷弄,髒亂泛臭,大雨來時則遇水則淹,變成社區禍害和公共衛生的威脅。經過多年的爭取,八仙圳於東華里上游河段已經陸續完成排洪分流以及家庭污水截流的工程,七星農田水利會預計於近期內著手八仙圳整治的規劃。為了掌握契機,東華里里長蔡瑞崇與北投文化基金會、北投社區大學合作,邀請中時文教基金會與七星農田水利會共同規劃八仙圳整治工作坊,引介國內外的案例,與社區居民共同腦力激盪,希望八仙圳的整治找回昔日的親水面貌。並發動居民成立八仙圳巡守隊,進行耆老訪談與污染調查,將永續守護八仙圳。\r

  2005年開始,北投便以守護河川、再造水岸都市風采為課程經營的重點,東華八仙圳河川巡守隊為第一個在地催生的河川守護社團。之後,將與其他社區合作,陸續推動磺港溪親水工作坊、北投水資源的美麗與哀愁等講座。東華八仙圳河川巡守隊的經驗給了社區很大的鼓勵,也希望拓展到其他社區。

  我們也誘導社區發展理事長聯誼會結合社區健康營造中心、衛生所、社區醫療群等在地社區健康資源的網絡,導入輔導機制,安排基礎及進階培訓課程,從組織形成、資源調查、志工經營、交流觀摩,逐步發展社區健康議題的操作,像議題的倡導與操作、在地社區意識的凝聚、社區動員力、人力資源、社區與城市(區域)的互動網絡等,從實務操作經驗中,累積未來社區健康營造的知能,並積極參與公共政策的制定,建立一個健康的社區營造的生態結構,發展建立社區健康的模式。

台北北區社區醫療群
  全民健保局推行的「全民健保家庭醫師整合性照護制度試辦計畫」,為提供民眾健康為導向,建立以人為中心的保健觀念,提升醫療服務品質,建立社區健康促進機制,台北北區的北投、士林、陽明山、圓山、蘆洲與石牌社區醫療群和振興醫院合作,成立「台北北區社區醫療群」,照護全家人一輩子的健康醫療問題。

  本計畫的目的在於希望民眾獲得醫療健康上更完善的全人照顧,透過基層診所醫師組成「社區醫療群」和區域中大型醫院合作,提供您專屬的家庭醫師,從診所到醫院持續追蹤、治療與保健完整的照顧,也設置24小時免費健康諮詢專線(2826-7449),協助解決您醫療上、患病時的困難,而且還在診所轉診至醫院時享有溫馨專櫃服務和掛號費優惠的好處喔!

  過去在預防保健的推動上,都是由政府、健康衛生專家以單方向的方式傳達給民眾,在不少社區醫療講座中,明明談的是避孕,來的卻都是老阿嬤,她們為的不是瞭解保健常識,而是拿禮物、紀念品。健康是很難推銷的東西,雖然預防保健很重要,但健康的人很難體會健康的重要,沒有病痛的民眾,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有什麼醫療需求;民眾不瞭解自己的需求,尋求保健的動機就非常薄弱。我們知道,健康不僅止於免於疾病、或得到健康資訊,而是要把健康的觀念和生活型態融入日常生活中。

  因此,社區醫療群積極的走入社區,與社區地方團體結合、與社區民眾作更緊密的互動,特別委請台北市北投文化基金會作為聯合行政管理中心、與北投衛生所協力,協助溝通、協調、進行衛教宣導與預防保健;在北投社區大學開設長期性「健康婦女下午茶」、「健康醫學」公民週系列課程與講座,針對奇岩社區發展協會、社子文教基金會的志工媽媽開設相關婦女議題座談,提供服務居民全人、家庭,更誘導民眾自主性的健康慨念及習慣養成,藉由導入社區營造的精神與力量,活化健康醫療觀念的宣傳與促進,落實社區醫療群服務,共同營造全民健康生活。

以北投社區為基地的社區健康促進夥伴關係
   我們初步瞭解北投居民健康狀況,以推估瞭解社區健康狀況,在2001年,北投65歲居民有22,522人(9.08%),是一個老年化社區。居民死亡原因依序為:惡性腫瘤、肺炎、其他、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等,而癌症死因依序為:肺癌、肝癌、胃癌、結腸直腸癌、女性乳癌、口腔癌等,這些社區健康狀況,將成為未來我們關切課題。

  我們希望以北投社區為基地的社區健康促進夥伴關係,積極推動社區健康促進策略:
  1. 建構在地的社區健康資源網絡:結合現有台北北區社區醫療群、藥局、社區健康營造中心、社區營造中心、社區大學、社區團體、宗教團體、學校、教育機構、志願服務、社工等豐沛的在地醫療以及社區的人力資源,針對社區健康狀況,安排相關學習教育課程、工作坊、體驗營等以及健康資訊的提供,改進功能不佳的環境,強化設備及健康空間與環境的可親近性,激化社區團隊,建立夥伴關係,凝聚社區的力量,發揮公共參與的能量,協力強化社會防疫及健康促進的能力,營造健康家園。\r

   2. 民間專業社區健康促進資源中心:結合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PGY1)的社區健康促進訓練,進行健康需求調查、研究發展,研擬社區健康營造策略及服務。

   3. 落實社區醫療群服務:誘導民眾自主性的健康慨念及習慣養成,導入社區營造的精神與策略,活化健康醫療觀念的宣傳與促進,落實社區醫療之運用,共同營造全民健康生活。

   4. 社區健康促進知識庫:匯整社區健康促進操作經驗、調查、研究等資料,成為可以傳承、分享的知識庫,建構資訊網站,並與媒體、出版社合作,做適宜的出版推廣。

   5. 社區健康文化生活中心:健康飲食茶點、關懷送餐、藝文活動推廣、學習及展演,實踐生活美學。\r

回歸社區實踐
  社區面臨生活上多元化的議題,社區營造就是要尋求認識社區的議題,解決社區的問題,營造沒有一定的模式或內容,也沒有一定的切入點,包括:生活問題的解決、環境景觀的改善、生活空間的創造、終身學習的機制等等,社區居民透過討論、組織、形成共識與行動,一起改造自己生活的家園。「社區健康營造」是以「健康」議題做為社區營造的切入點,希望透過社區組織,達到社區健康的過程。

  後SARS時代,疫病的防治和健康的促進面臨的是多元的問題和議題,其資源網絡也是跨越官方、民間、專業、非專業領域,能做好跨領域的合作,就能奠定健康經營的基礎。過去的「危機處理」思考,仍存在太多由上而下的指令模式,是否足以適應今天的疫病防治,值得我們深刻省思。現在我們應當採取雙向溝通的「新合作治理」(new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強調公、私部門與社區、非營利組織、專業團體形構共同治理的網絡關係,透過緊密的互動和互信,建立起資訊流動、資源互補、機動分工、同舟共濟的平台。民間的社區組織如何與非營利專業組織 合作互動,產生更「有機」的關聯,增強社區和民間組織的動員力量,也是對抗疫情擴散的「後衛」。個人也應當體認到:對於公共風險的承載,不能夠被認為是「別人」、「他家」或「政府」的事,每一位公民都有他的權利和義務,共同學習來分攤風險,甚至於導向正向的健康生活促進的理想。

  健康資源整合的基礎,需回歸「人」的營造、組織行動力。社區健康輔導培力機制必須持續導入,整合地方人才資源,創造多元化經驗交流機會,增進健康生活福祉的永續經營。北投社區立夥伴關係,促進民眾參與健康營造的機制,使在地健康專業者和社區產生緊密關聯與良善的循環互動,促使誘導民眾自主性的健康慨念及習慣養成,落實社區醫療之運用,進而提昇全民的醫療品質,讓健康資源獲得最有效的利用,共同營造出健康社區生活。

(原文刊載自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第五十一期電子報(2004/06/24))


發表由 ptcfadmin 於 2005-01-07 11:43:00 (3042 人氣)

  能實地到日本三島町,是長久以來的希望。今年暑假,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同仁和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保存研究所黃世輝教授,進行「日本東京東北七日社區營造參訪之旅」,是一項難得的學習之旅。

  記得五年前,日本千葉大學宮崎清教授來訪,一張黑白相片的影像,深刻映入心中。剛剛從大學畢業的宮崎清老師,首度投入社區營造工作,從地方資源調查開始做起,在一片白茫茫的雪地枯幹樹林中,宮崎老師跪拜大地,以敬重神明的心情,從事這項「人」的互動和改造過程,三十多年來,宮崎老師參與社區營造、傳統文化產業振興的熱忱和成就,成為很多人心目中的「社區營造之神」,當車子轉入三島町,雖然盛夏蒼翠綠意的山林,讓人有一番進入社區營造聖地的喜悅和感動。走進三島町,映入眼簾的是一大片桐樹林,幾位行動矯健的老人家穿梭其中,正準備要尋覓桐工藝的材質,周圍的桐樹們則競相伸出向上祈禱的手勢,和不遠處湍湍流洩的只見川應和著,堅毅的三島大橋遠遠挺立,一種敬天的氛圍環繞在這美麗靜謐的山村中。

美麗靜謐的桐樹林,是三島町的特殊景觀
三島町阿媽去東京玩也拎著自己編織的手提袋
宮崎清老師在2004年創意生活大師趨勢論壇
三島町憲章

地方無盡寶藏
  宮崎教授曾說:在日本的都市裡現在所遭遇到的一些問題。東京的高空照相裡,各位可以看到人們住在狹窄的空間裡,像螞蟻一般在活動著。隨著經濟的高度成長,大量的汽車廢氣造成空氣污染、酸性雨等,讓樹木枯萎。我們生活的都市空間裡,藏著無數的問題。大量的住宅興建,高速的開發山坡地,造成土石流,熱鬧的商店街也有一些問題。這些危害到我們生活的問題,是如何產生的呢?日本和台灣都是島國,日本的國際化也是最近100年的事,之前是300年左右的江戶鎖國時期。這100年來,日本不斷追趕歐美先進國家,現在日本已成為經濟大國了。這100多年來,我們都是用歐美的標準來衡量一個社會,如何提高GNP?如何增加工業生產?可是最近日本開始反省,希望以傳統文化為基礎,展開國家建設及社區營造。

  日本鄉村漂亮的風景慢慢的在消失當中,現在我們漸漸的認識到,像鄉村的水田,除了提供我們糧食之外,也是我們不可或缺的蓄水池。我們現在開始重新思考這樣的傳統生活文化,也重新發現傳統生活文化之美。在日本新年的時候,家家會團聚在一起,用湯圓黏在枯木枝上,祈求一年豐盛。同時在一年結束時,也會舉行慶典感謝一年的豐收。像這樣,日本人的生活可以說是以感謝、祈求來開始或結束一個新的年頭。這種慶典儀式,當然各地有所不同,這顯示各地有不同的生活文化。今天,我們開始重新思考、重視這種不同生活文化的意義及價值。這樣的傳統生活文化傳達了一些訊息給我們,哪些是我們大人不能不做的?哪些是一定要留傳給下一代的?比如說與自然的共存、對自然的保護,我們要如何對待自然等。我們重新思考這些問題是社區營造的出發點。\r

  人類來自何處?生在何處?將往何處?這些也可以做為社區營造的理念。我將以社區營造的實務,來說明社區營造的理念。首先我們要找尋發現社區有什麼資源。我們可以分為幾個小組,帶著相機、紙、筆等,來一次社區之旅,徹底的找尋、分析社區資源,這是社區營造的第一步。五官總動員,客觀的重新探討日常生活中的點滴,從這當中再發現社區的寶藏。有時,在我們找尋的過程中,遭遇到的一些有趣的人事物,我們用筆記記下來,這個也是發現地區資源的一個好方法。接著我們將各個小組所發現到的人、景觀、產業等各種資源,畫在社區地圖中。

  另外我們也可以邀請不同經驗、不同地域、或是外國人,由不同角度參與,來共同參與調查,我們將會發現地區裡藏有各式各樣的資源了。特別是小孩的參與,小孩天真活潑,沒有約束的想法,常常會給我們大人很大的省思。小孩在社區營造中所發揮的影響力,小孩子的夢想,透過老師、社區人士、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圓了小孩的夢想。我們在築夢時,會遭遇到問題,透過腦力激盪,找出改善方案。透過問題、改善方案不斷的循環,讓夢想成為智慧的結晶。社區營造是一步一腳印,每個人將自己的夢想、問題點、改善方案向大家報告,透過討論成為大家共同的夢想、問題點、改善方案。這種不斷循環的過程提升社區營造的意識、同時也是實際社區營造的第一步。總之,從個人的資源調查成果,擴展為團體合作,也成為大家共同的工作,循環不已,這對社區營造是非常重要的。

  什麼是社區資源呢?其實是多樣的。日常生活中的點滴、景觀、產業等,我們要以多元的角度來發現,這些對社區營造是非常重要的。

發現社區的寶藏,需要長期投入心力福島縣傳統工藝品地圖
社區資源的發現,從什麼資源都沒有到充滿無盡寶藏的資源,三島町的工藝家

社區資源的發現,從什麼資源都沒有到充滿無盡寶藏的資源。我認為有出三點看法:
  一、 我們以往用歐美的尺寸來衡量我們自己的社區,所以我們會說我們的社區資源一無所有。可是現在我們要逆向思考,用我們自己的標準來看自己社區的資源,那就會發現我們是豐富無盡藏,擁有無窮的寶藏。

  二、 我在從事社區營造調查工作時,常常被當地人士問到,如何才會讓別人喜歡我們的社區?我都回答不用在意別人的喜好。比方說,有的人不喜歡咖啡,我們不必硬要端咖啡給他們喝。日本人的傳統招待客人的習慣,常把最珍貴的東西拿出來招待客人。住在山上的人,招待客人用海產。但是時代在變,山產、海產大家都容易可以買到了。山上的人,每天在吃的季節性山產,如果能用這些來招待客人,我想客人會更高興才對。社區的土產、日常生活特色、文化,把這些直接提供給客人,更能博得客人的歡欣。所以,以平常的食衣住行待客,將會更具魅力。

  三、 常有人問我,如何才能發揮地方特色?地方特色是由一些小小的要素所構成的。如何累積、培育這些小小的要素,形成一個綜合的社區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只有強調一個要素,那就會掩蓋住其他的特色。要多方發掘地區的要素,多方茁壯,長期累積才會形成一個強而有力的文化。社區營造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今天比昨天進步,明天比今天更好,這是一代傳給一代,永不停止的學習。   

三島町社區運動
  三島町在1970年代開始推動故鄉運動、健康營造運動、有機農業運動、地區自傲運動、生活工藝運動等五個社區運動。可以說今天台灣各部會所開展的社區營造題材,包括社區文化再造、社區環境改造、社區健康營造、地方文化館等,有很多主題在三十多年前的三島町都推動過。   


把握學習機會
三島町民宿體驗

  故鄉運動是建立特別町民制度,讓居住在都會的人們將三島町視為自己的故鄉,每年可以前來體會三島町的人文、自然,包括農業生活。在那個農村試圖尋找自己出路的年代,三島町以肯定自我為出發,所構想出來的社區活化方式,甚至引起新聞媒體的社論評論。

  健康營造運動鼓勵町內的各個聚落自己構想出健康促進的方法,各聚落提出的方式也大異其趣,例如有味曾減鹽、家家種花、講笑話等等。這個運動的可貴在於健康促進的推動方式由各聚落自行構思及執行,把握著社區營造的自發精神。

  有機農業運動的重點在於生產健康的糧食,造就健康的生活。三島町的農田大都是陡峭山坡上的梯田,原本就不適合以大型機械耕作,因此更加肯定有機農業的方式,以生產健康有機的良質米為訴求。

  地區自傲運動以恢復傳統祭典為主軸,鼓勵各聚落將賽神祭等民俗延續及保存下來,並申請通過無形文化資產的指定。民俗祭典的保存使地方延續了感恩天地、團隊互助合作的精神,也使社區文化得以傳承。

   生活工藝運動從發現社區的工藝資源開始。三島町的冬季長達四個月以上,大雪覆蓋全町,居民無法從事農耕,便在自己家中著手生活器物的製作。例如用稻草編製草鞋、雪鞋,用通草編製提籃,用木材刻成盤子、飯匙,用山葡萄藤做成便當盒、手提包,用梧桐木做木屐等。\r

  但是這樣的傳統卻在高度經濟成長期時遭到衝擊,許多人在冬季便離開家鄉前往都會的工廠打工,使得原有的工藝文化、民俗文化都面臨存續的危機。生活工藝運動便是呼籲居民重新重視自己所擁有的工藝技術及自然資源,每年春天舉辦生活工藝展,讓大家將冬天努力製作的工藝作品一同呈現,相互交流,並且頒發獎狀。到五、六月的時候則在森林中舉辦「工人祭」(工藝人祭),讓全日本各地的工藝製作者都可以過來三島町展覽與銷售。\r

  這樣的工藝提倡,使得老人們在工藝製作與創作中重新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與生存的勇氣。而為了延續生活工藝的社區精神,三島町於1985年藉由部分政府補助建設了生活工藝館,做為生活工藝傳承與推廣的基地。  

三島町有豐富文化遺產
參觀生活工藝館

  生活工藝館內設上下兩層樓的展示室,並有草編工房、陶工房、木工房、織布工房等。齊藤茂樹町長親切解說接待,受益良多。各工房由町內居民中甄選工藝高手擔任,例如前任草編工房負責人的久保田節子小姐便是個技術純熟又充滿創意的工藝人。她用稻草設計編製了「貓屋」,半球型的造型很受愛貓人的喜愛;她將長條的檜木刨木屑搓成繩子,再用「檜木繩」編成充滿木材香味的手提包,連天皇妃、皇太子妃都因喜愛而訂製使用。

   三島町居民用「山葡萄」可做背籠、「葡萄皮」製簑衣補強材料、「唐黍」做草鞋、「竹皮」材料製鞋、「山藤蔓」編繩索、「蒲」做手袋、「茅草」做簾幕…多采多姿的變化中,未嘗不是可視為一種「地產地用」的實踐?看看這個偏遠又氣候嚴峻的山村,不因先天環境而自嘆「一無所有」,反倒是轉換原有認知價值,將「一無所有」轉變為「應有盡有」,怎不令人在佩服之餘,開始自觀自省?

  「我們一直在思考,桐產業如何不只作原木運用而已,如何發展成具有經濟性的產業,又能代表一種生活精神,讓町民有內心的喜悅,這才是三島町社區營造最大的重點,」德高望重、名片和公事包用的都是桐材的三島町長齊藤茂樹笑著說,「我送人的禮品,都是用鄉民製的桐工藝品!」桐文化浸潤到三島町民的生活細節裡,當地町民們用的名片多是桐材所製成。透過交換「桐名片」,細數家鄉三島會津桐的故事,三島町民感到相當驕傲。

望著大一把山葡萄藤,五十嵐文吾阿公思考要編出什麼藤籃
優雅又細緻的花紋使手編帽子成為搶手貨,是最吸引人的活廣告
受領:作與素材的珍惜之心 人的想像力創造更好的生活
90歲的齋藤町長之母自在生活

  社區居民對於過去每年冬天必定要進行的編織工藝,當然備感熟悉;於是社區裡開始重新展開社區動員的「編織運動」,完成了將近五百件作品。這些作品,除作為展示用途外,更成為將生活成為實踐的戰場,發展出「生活工藝運動」--這種將原本就存在於日常的「生活技術」,在透過自由想像的雙手編織出來後,就是三島町在日後得以發展成地方特色的重要契機,也更加突顯出三島町「活在生活中」的社區工藝特質。我們無一不是生活在現在,尤其當我們回頭時,誰不是踏在過去的肩上瞭望未來,而我們又可以如何協助「傳統」走出歷史文本,跟著現在的步伐往前行去?

  「願嫁三島町」運動,使得全世界至少有三十個國家的人,自願成為三島町的「榮譽町民」--然而不論外界如何看待「三島町」,居民才是真正在場者;而居民們對於三島町的願景,則以「生活工藝運動」為切入,此運動的中心思想其實很簡單--就是「溫故知新」四字。在此運動之下,三島町也發展出有名的「町民憲章」:一、由家族與鄰居共同組成。二、運用身邊的材料。三、運用父執輩傳承而來的技術。四、自生活實用產生新知。五、要真實而無偽。六、要創造日常生活可使用者。七、要表現山村生活中的喜悅。八、真心誠意的創造。九、將此活用在實際生活。十、用自己的手架構生活空間。

思考生活需要什麼
  在此社區運動過程中所思考的,並不是將「鄉村」作為都市資源的後備,而是思考「生活」中需要什麼?「現場」,才是使用依歸對象,是社區在思考自身資源運用以及為社區「定位」中,相當重要的,而這個自社區而起的運動,也導致居民逐漸從原生活價值中,重新以另外一種角度認識家鄉。

  從文化產業的角度來觀察三島町,故鄉運動與生活工藝運動直接就是文化產業的創意表現,前者包含文化旅遊服務,後者包含文化商品創造。但是就三島町而言,這兩者都以社區文化為根本,以社區內發為前提,觀光活動的發展其實是社區內部體質營造後,自然出現的結果。而另外的健康營造運動、有機農業運動、地區自傲運動都為社區體質與心理的重建打下基礎。

  改變原來對於生活中的價值、態度觀點,其實就是意味著對「心態」的重新調整;透過三島町的案例,我們可以發現這樣一個交通不便且資源貧瘠的山村,是如何透過與自然共處、珍惜資源、進而翻轉既有--轉劣勢為優勢,並讓社區從「一無所有」轉變到「應有盡有」;而處於「什麼都有」的我們,又要用怎樣的角度重新觀看、思考社區?
  

滿心歡喜三島町
   如果愛鄉也是一種好品行,飄著濃濃桐樹香彷如人間仙境的三島町,也許就像是印證天堂不遠的一塊清涼地,如果您願意愛上那份心靈之美,看見三島町,所有在旅途中疲憊的孩子,都會滿心歡喜。\r

(原文刊載自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第三十九期電子報(2005/01/07))


發表由 ptcfadmin 於 2004-12-10 11:01:58 (1696 人氣)

來不及和四月大的女兒說再見
割捨不了夫婿的情誼
六十年樂生歲月
有如蠟燭斑剝的身軀
宜蘭回家的路
就在夢鄉裡尋覓

荷槍實彈包圍中
隔離在密閉的貨車廂裡
咚咚咚咚的車輪聲
我的世界只剩下
一袋記憶兩行淚痕\r
和一片窗口的陽光

拆除屋舍鋸斷樹幹
嘆息悲憤裡
男女老少牽手來護持
老屋樹蔭園區的保存
老朋友老鄰居的心靈扶慰
看到了希望

冬陽寒風裡
行政院前的街頭上
一朵朵金色太陽花
樂觀善解堅韌的生命力
電動輪椅車上的樂生菩薩
呼喚公道公平尊嚴的人生


« 1 ... 7 8 9 (10) 11 12 »
關於北投文化基金會
北投之旅
北投文化基金會新聞櫃
Google Translate
郵政劃撥帳號
支持關懷不斷炊 長者好溫馨 愛心送餐募款

我們的郵政劃撥帳號:19558705
戶名:財團法人台北市北投文化基金會


歷年捐款芳名錄
關心核電議題,守護我們的家園!
facebook粉絲專頁
財團法人台北市北投文化基金會 PeiTou Culture Foundation

地址:112台北市北投區中央南路一段45號之1 看簡圖 看詳細彩圖

電話:(02)2891-7453 傳真:(02)2896-2660 E-mail:ptcfmail@ms56.hinet.net

XOOPS release 20030626 網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