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總指標
年度工作
專案推動
北投文化基金會出版品
歷年專案活動網站
夥伴網站
最新新聞區塊
發表由 hungtj 於 2004-10-07 18:00:00 (1906 人氣)

時間:10月15日(星期五)下午兩點
地點:行政院大門(忠孝東路側,近中山北路)
主要訴求:
1、由林盛豐政務委員出面,立即針對保存樂生院召開跨部會協調會研議!
2、行政院組成『專案小組』落實樂生院保存相關事宜!
3、立即指定樂生療養院為古蹟!
4、『古蹟原地保存與機場共構』之可行替代方案出爐前,捷運暫緩施工!
行動聯絡人:青年樂生聯盟 張馨文 0919272412 g39012008@ym.edu.tw

發起團體:
青年樂生聯盟、台灣人權促進會、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台灣國際醫學聯盟、中華民國自然步道協會、文山社區大學、新莊文史工作會、滬尾文史工作室、北投文化基金會、北投生態文史協會、師大環境教育所學生會、人本教育基金會、新故鄉文教基金會、美濃愛鄉協進會、嘉義洪雅書房、台灣南社、社會改造協會

若您需要更豐富的瞭解,請上網站:http://ecomuseum.org.tw/heritage/lsy/indexmain.htm


發表由 ptcfadmin 於 2004-10-04 11:05:58 (1786 人氣)

時間:2004年10月1日(星期五)下午1:30--3:10

地點:文建會一樓藝文空間(台北市100北平東路30之1號)

說明: 蘭嶼,在行政區域上隸屬於台東縣,但其獨特的族群、語言、文化,與早年因交通不便而孤懸海外的發展,使蘭嶼的面貌與台灣本島有著極大的差異。丁字褲、拼板舟、飛魚文化的遙遠傳說構成了獨特的海洋文明;核廢料、現代建設爭議與不斷注入的社造精神更加深我們一探台灣文化多元性的奧秘。

在這次由蘭恩文教基金會與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所舉辦的「日出之島,蘭嶼影像展」,文建會陳其南主委在致詞中提到:希望藉由這次的展覽讓台灣人更能體會在自己土地上的情感,台灣常說自己是一個海洋國家,可是真正的海洋民族是蘭嶼.。.台灣要成為海洋國家要從蘭嶼達悟人身上更謙虛的學習。蘭嶼面對了現代文明的衝擊,從日治時期所傳入的煙與酒改變了蘭嶼的淳樸,到現代生態環境的破壞,所以我們更應該藉由這次的影像展來重新關懷與認識蘭嶼。

原民會張海嶼專委也感謝陳主委與蘭嶼部落文化基金會張晃家執行長三十多年來對蘭嶼的關懷,為蘭嶼打開教育的這一扇門。蘭嶼影像展對蘭嶼是非常有意義的活動、也啟發蘭嶼與國人重新思考文化的價值、進而保存與發揚。

與會的張晃家執行長也認為蘭嶼是世界的人海遺珠、在許多建設不當的破壞、與文明的侵入下,來喚醒更多的力量來關懷蘭嶼,也希望大家一起合作把這人海遺珠變成達悟的文化特區。\r

參與致詞的高雄大學曾梓峰教授用另類的角度來詮釋這次的展覽、來詮釋蘭嶼獨特的價值與未來性。

最後東海大學的關華山教授也建議原住民每個族群的文化象徵性各有其特色、各個族群因該要有一個機制類似各縣市的文化中心、是與外界對話與學習的管道。

結束對話後、由蘭嶼來的貴賓為大家準備蘭嶼風味餐飛魚、芋頭及甘薯並呈現傳統的文化節目、耆老敘說蘭嶼流傳的神話故事,蘭嶼婦女表演傳統的頭髮舞與竹竿舞、敘訴其特殊的意涵與典故。在場的與會人士都沉浸在日出之島蘭嶼的意象與關懷離島的情境中,隨著最後在台灣首播的「深海獵人」紀錄片放映,結束這次的開幕儀式,並正式揭開了這一次展覽的序幕。\r
影像展系列座談場次表

詳全文... | 6720 字元 (含本文) | 回應討論

發表由 ptcfadmin 於 2004-10-04 10:41:47 (2206 人氣)

「北投老街區的明天 創造我們想要的生活環境」公民共識會議即將於北投舉行

台灣第一個都市政策的公民會議以及台灣第一個線上公民會議即將於十月16日於北投社區大學召開,主辦單位北投文化基金會與北投社區大學呼籲關心北投老街區發展的北投居民或工作於北投地區的公民即日起報名參加。

捷運北投站到捷運新北投支線所環抱的地區,曾是北投發展最早的地方,也是最繁華的地區。然而繁華鉛盡,今日老街區與北投新興的地區發展卻呈現極大差異,不僅區內公共設施以及道路服務機能不足,鄰近捷運地帶也成了台北市他區容積移轉的區域,高樓大廈陸續興建,具特色的老舊建築物快速消失。北投老街區的紋理與文化特色正面臨極大的衝擊。

藉由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都市更新處重新檢討北投都市更新的機會,受委託的文化大學市政暨環境規劃所研究團隊與北投文化基金會、北投社區大學合作,引入公民會議,打破傳統由官僚體系與學者專家壟斷的都市計畫決策模式,邀請居住、工作在北投的公民對生活環境的定位發言,一起來討論北投老街區的何去何從。

公民會議是由北歐引入的參與式民主模式,讓一般的公民得以平等、自主、知性地討論具爭議的公共決策。北投社大曾於今年七月舉辦「北投溫泉博物館何去何從」公民會議,對公民會議激勵社區居民進行共善、理性的公共討論成果深具信心,此次再度操作公民會議,希望讓更多的社區居民熟悉公民會議,培養地方更厚實的公民文化。

除了為期五天面對面的實體公民會議之外,「北投老街區的明天」公民會議也與二代健保審慎思辯民調研究團隊世新與政大公行所的師生合作,將同步進行線上公民會議。線上公民會議旨在降低面對面討論的障礙,透過網路視訊的技術,擴大公民會議的參與層面。此次將是台灣第一次試辦線上公民會議,實體與網路視訊公民會議同步舉辦,除了了解線上公民會議實際的操作困難之外,也可比較面對面會議與網路視訊公民會議可能的差異。

除此之外,主辦單位強調,此次公民會議的進行也與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現正進行的「社區營造條例法制研究計畫」密切配合。行政院於日前完成的社區營造條例草案賦予了社區對於公共事務的提案權,經過審議程序之後,社區的提案將預備公共的規範與約束效力。然而審議程序如何訂定,社區的共識如何形成?以及社區的公約或計畫提案與相關的地方自治條款如何銜接?這些都有待進一步澄清。「北投老街區的明天」公民會議將提供具體的操作經驗以及與相關法規的後端銜接經驗供營造學會參考。

「北投老街區的明天 創造我們想要的生活環境」公民會議即日起接受報名。凡是工作或居住於北投的居民皆可參加。相關訊息請參閱北投文化基金會與北投社大網頁,或電洽以上兩個單位詢問。\r

北投文化基金會網址:
http://www.ptcf.org.tw/ptcf2/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58
北投社大網網址:
http://www.ptcf.org.tw/edu/

北投文化基金會電話:28917453
北投社大電話:28934760
新聞聯絡人:楊志彬 0928501914(hermes0928@mail2000.com.tw )


發表由 hungtj 於 2004-10-04 10:37:04 (1714 人氣)

今年度「台北無車日」的壓軸活動-為期五天的「走路上學週」將於明天登場;承續去年的「走路上學日」活動,今年的活動時間不但擴大為一週,參加的學校也從去年的六所倍增為十二所,各行政區都有一所國小參加。

今年參加「走路上學週」活動的學校共有仁愛、西松、文林、雙園、實踐、大同、忠義、修德、蘭雅、懷生、興雅、碧湖等國小,參加的人數將達一萬七千人,遠超過去年的六千人,若再加上家長,人數可能突破三萬人;這項活動去年曾在二十九個國家同時舉辦,參加的學童多達三百萬人。

為提高學童走路上學的興趣,主辦這項活動的交通局特別在活動期間每天安排一項不同主題的活動;週一首先登場的是「明星日」,將由台北市長馬英九、交通局長林志盈、教育局長吳清基等人及交通警察擔任明星,陪學童一起上學。

週二至週五則依序為「電玩日」、「家庭日」、「同學日」、「卡通日」,其中電玩日、卡通日將安排各種電玩及卡通造型的人偶陪著學童上學,家庭日則邀請學童家中成員一同走路到學校,同學日則讓學童邀約住家附近的同學一起走路上學。

此外,交通局舉辦的「走路上學繪畫比賽」將於十月二十日結束,家長可鼓勵學童踴躍參加,畫出所見所聞的上學故事,優勝者還可獲得捷安特腳踏車一輛。

配合這項活動,市府停車管理處、交通管制工程處及養護工程處日前加緊完成上述學校週邊的人行道更新、機車彎及「通學巷」設施,讓學童能在安全的環境下,無憂無慮地走路上學。

交通局表示,據國外調查,早上走路上學的學童,比搭車上學者學習狀況的速度要快,且學習能力普遍較高;而家長陪同孩子走路上學,中途可有機會親密交談,除能增進親子關係,還能藉由沿途的觀察及教育,從小培養社區意識,更能培養孩子獨立應付交通狀況及環境的能力,順便解決學童營養過剩及運動不足的問題,一舉數得。

家長若想了解這項活動詳情,可前往交通局網站www.dot.taipei.gov.tw中的「無車日」單元查詢。


發表由 hungtj 於 2004-09-30 13:05:28 (1542 人氣)

 我媽媽是「要活就要動」的終生力行者,不管陰、晴、熱、寒,只要身體許可,她一定堅持每天起床後近一小時的走路運動。這項習慣其實是她早年下田耕種所養成。年輕時,她種的田不僅在住的村子內,甚至遠到五、六公里外的隔壁村落,來回走上一小時,有時肩上還得扛著牛耙,為了爭取時間,半走半跑是經常的事。經過長期磨練,目前雖是九十一高齡,唯有起床走路運動後,她精神才會好,飯也才   吃得下。

 她不僅力行「要活就要動」,更堅持飲食不能過多,不能過好。固然這是由於過去我家孩子眾多(五男、四女),食指浩繁,為讓孩子吃飽長大,不得不然。然而,孩子長大後,她仍奉行不已,她常常以同年紀的某家媳婦,是如何養尊處優,產後的飲食調理如何豐盛,缺一不可,但是到現在,身子骨比不上她健康的例子,來告誡我們:吃太多,吃太好,不一定可以活到老。

 這是我母親所經歷的事實,如同一九七四年加拿大Lalonde的研究報告顯示,影響健康的因素,生活型態最重要(約佔五十%);至於,醫療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卻解決不了大多數人的健康問題,原因也在此。

 如何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是現代預防醫學最關注的課題。日常生活中,大家了解吃多運動少與糖尿病;喝酒與肝病;吸菸與肺癌;吃檳榔與口腔癌;肥胖、緊張、吸菸與心血管疾病 ……的因果關係,但是,當不良生活習慣尚未造成身體傷害,想要改變這錯誤,不是那麼容易。對於流行病預防,家庭計劃推廣,或其他衛生政策推動,由基層衛生所負責的衛生教育是有效的;但是,若要養成個人健康生活習慣,這套方法不一定可行。究其原因,一方面,健康生活通常是知易行難,另方面,不良習慣一向從幼年開始,從小處養成,積非成是,當察覺不對時,健康已受損矣!

 為了從社區生活角度,帶動全民參與健康養成,一九九九年衛生署參考WHO歐洲總部「健康城市」的作法,於台灣推動「社區健康營造」,結合行之多年「社區總體營造」的經驗,以「理念宣導,人才培育,組織營造,具體行動」行動中學習的方式,鼓勵社區居民由下而上參與,這套迥異以往衛生教育由上而下的方式,期望有效培養健康生活習慣之養成。

 檢討執行三年「社區健康營造中心」的經驗:若由區域醫院執行,往往和醫院行銷,招攬病患相混淆,鼓勵社區參與健康營造效果有限;若由衛生所執行,通常是負責同仁的額外工作,繁忙的衛生行政事務,會減少推動熱誠;若由社區發展協會或非營利組織負責,醫師參與計劃寥寥無幾,無法持續提供健康問題的專業諮詢,成效不大。因此,「社區健康營造」的計劃結束後,衛生署繼續推動健康生活與健康空間營造計劃,除了豐富健康生活內容,亦期望參與式健康空間的營造過程,可帶動社區居民,而當健康空間落成後,可反過來型塑社區居民健康的生活習慣;至於結合小學教育,從小培養起,也是另一有效方法。

 健康是現代社會每人應享的權利,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也是每人應盡的義務。在健保瀕臨破產的關鍵時刻,國人應養成正確觀念:與其生病依靠健保給付,不如從本身預防避免生病做起,畢竟健康才是最寶貴的財富。


« 1 ... 334 335 336 (337) 338 339 340 ... 351 »
關於北投文化基金會
北投之旅
北投文化基金會新聞櫃
Google Translate
郵政劃撥帳號
支持關懷不斷炊 長者好溫馨 愛心送餐募款

我們的郵政劃撥帳號:19558705
戶名:財團法人台北市北投文化基金會


歷年捐款芳名錄
關心核電議題,守護我們的家園!
facebook粉絲專頁
財團法人台北市北投文化基金會 PeiTou Culture Foundation

地址:112台北市北投區中央南路一段45號之1 看簡圖 看詳細彩圖

電話:(02)2891-7453 傳真:(02)2896-2660 E-mail:ptcfmail@ms56.hinet.net

XOOPS release 20030626 網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