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總指標
年度工作
專案推動
北投文化基金會出版品
歷年專案活動網站
夥伴網站
洪德仁醫師專欄 : 社區營造觀點的文化創意產業
發表由 hungtj 於 2006-07-17 18:54:33 (2271 人氣)

社區營造觀點的文化創意產業

洪德俊/中央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副教授,北投文化基金會董事
洪德仁/社區營造學會秘書長,北投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由於文化對產品或服務所帶來的莫大附加價值,世界各國都制訂相關的文化產業政策,希望藉著文化、創意(智力)、科技,形成一個文化產業集群,帶動本國的國際競爭力,同時,也擴大自己國家的文化影響力。

一、文化產業的發展
   依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的「文化產業」(cultural industry)網頁上所公布的資料,全世界的文化產品(例如:印刷、文藝、音樂、廣播與電視、視覺藝術、電影、影像、電玩、運動等)交易,從1980年的953.40億美金到1998年的3879.27億美金,已經有數倍的成長。1996年,文化產品更成為美國最大宗的輸出品,超越其他的傳統產業(包括汽車、農業、或是航太與軍火等)。美國、英國、中國、法國、德國、日本皆為文化產品的輸出大國。因此,各國也都制訂相關的文化產業政策,希望藉著文化、創意(智力)、科技,形成一個文化產業集群,帶動本國的國際競爭力。1999年5月19至21日在德國Essen舉行歐洲文化產業會議(Kongress Kulturwirtschaft in Europa),來自22個國家的250位參與者,討論文化產業在歐洲城市與地區成功發展的模型及其條件因素,並通過了「埃森宣言」(Essener Erkl?rung),這也顯示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性。

二、文化、創意、科技、產業
  作為一個國家的文化產業,社會的經濟與政治的體制,會影響到產業政策的規劃方向與資源分配。費萊(Frey, B.)認為:極權政府之下的藝術種類型態比較少,但是品質卻較高。極權國家所支持的藝術原型多半是高聳的紀念碑(可以包含建築物、交響樂團、戲劇團體等),但是,有些是隱藏性的,有些卻美麗動人。相對地,地方分權的民主制度下的藝術補助,雖有較多種類的文化活動獲得補助,卻在品質上的變化性卻不是很多(蔡宜真、林秀玲譯,2003)。文化產業的分類,基本上有兩大分類模式:一是「生產鏈」模式,指的是以文化的生產、物流、交易、消費等連結過程,對不同文化產業進行分類;另一則是「產業結叢」模式,指的是細部建構各文化產業的核心產業活動與周邊產業活動(劉維公,2004)。

  今天,科技、尤其是資訊科技,深深的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也影響著文化產業。柯司特(Castells, M.)在他的巨作「資訊時代:經濟、社會與文化」中提到,我們的世界,以及我們的生活,正被全球化與認同的衝突性趨勢所塑造。資訊技術革命與資本主義再結構,已經誘發了社會的新形式──網絡社會。而網絡社會的特徵則在於策略性、決定性經濟活動的全球化、組織的網絡形式、工作的彈性與不穩定性,以及勞動的個人化;也在於普遍、相互關聯與多樣化的媒體系統所建構的真實虛擬的文化(culture of real virtuality),及由流動空間與無時間性的時間的所建構的,生活、空間與時間的物質基礎的轉化,而成為支配性活動與控制菁英的表現。依照這個看法:塑造我們世界的技術──經濟全球化的過程正受到挑戰,且最終將依其文化、歷史與地理條件的不同,自其來源的多重性被轉化(夏鑄九等譯,2002)。

  哈佛大學教授考夫(Caves, D.)在「文化創意產業:以契約達成藝術與商業的媒合」一書中提到:相較於經濟結構中其他較不重視創意的產業,創意工作者展現在他們的產品、服務及創作過程中的偏好,其實是有著實質且系統性的差異,這些差異就是創意產業與其他產業的不同之處,即使同屬創意產業他們彼此也存有的根本差異。創意活動之基本經濟特性:需求之不確定性(無法預料)、創意工作者重視其作品(為藝術而藝術)、創意商品需要多元的技能、區隔性產品(無窮變化)、重直性區隔之技能、時間就是金錢、耐久性產品與耐久性租金(藝術不朽)(仲曉玲、徐子超譯,2003)。

  文化創意產業的「文化」,是世界各國都想要主導的重點,擴大其國家的影響力。其中,「認同」(identity)是一個重要的因素。例如:世界各地的人們看到「龍」的圖騰,大概會想到中國。認同是人們意義與經驗的來源。從社會學的觀點,我們很容易同意這個事實:所有的認同都是建構的。真正的課題是,認同是如何、從何處、由誰、以及為什麼而建構的。認同的建構所運用的材料來自歷史、地理、生物、生產與再生產的制度、集體記憶及個人的幻想以及權力機器及宗教啟示等。但個人、社會群體及社會,依據根植於其社會結構及時間/空間架構所產生的社會意志及文化計畫,處理了這些材料,並重新安排它們的意義。柯司特(Castells, M.)建議一個假設性的看法:一般而言,集體認同的建構者及其建構的目的,大致上便決定了這認同的象徵性內容,以及它對接受或拒絕這個認同的人的意義。由於認同的社會建構總是發生在一個為權力關係所界定的脈絡裡,柯司特提議將打造認同的形式與起源區分為三種形式:正當性認同、抵抗性認同、計畫性認同(夏鑄九等譯,2002)。

三、社區營造觀點的文化創意產業
  在全球化的同時,地方的文化創意產業具有保存、發揚、創造屬於在地的文化,所建構的認同過程;從社區營造的觀點,我們認為文化創意產業有以下幾點的意涵:
  1. 在政策形成時,國家資源的分析、相關企業、NPO、文化專業人士等的參與,形成共識,並參與政策的執行,是一個重要的機制。

  2. 全球化趨勢帶來的文化認同危機或轉機之過程中,如何評量國家的資源,用屬於自己的方式(正當性認同、抵抗性認同,計畫性認同),建構認同的意義,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3. 分析產業模式(生產鏈模式、產業結叢模式),再依照網絡社會的特性,充分掌握每一個「創意」活動,是競爭的關鍵。

  4. 文化相關的知識之深度、廣度,需要我們長期的努力去發覺、累積、拓展、創新。

  5. 具有創新、獨特性的文化創意產業之形成,必須根植於在地環境、基礎建設、人文歷史等的持續發展之基礎上,也就是社區的聯結有其重要性。

  6. 經營管理應考量地區的環境與開發問題,整合區域開發計畫或觀光發展計畫,加強公共空間與公共設施的品質,提升地區的生活機能。

  7. 有效的經營管理系統需由所有的權益關係人(stakeholders)參與,特別是社區的參與,以達成共識。

  8. 跨領域(multidisciplinary)與跨部門(cross-sectional)的合作,有其必要性,雖然難免會有做法或觀念上的衝突或牴觸,必須取決於對文化、生態、永續重要性的最小破壞。

  在網絡社會、知識經濟時代,資訊技術帶來的時間、空間之解放,無限的創意運用到產品或服務,提升文化產品的附加價值,形成競爭優勢的智力,地方性的文化創意產業,有其必然的發展趨勢;若能與社區營造的整合,使傳統的社會與現代社會共存,建立社會文化的認同,增進社區的互動、生活福祉與永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蔡宜真、林秀玲譯(2003)。當藝術遇上經濟。台北:典藏。
2. 劉維公(2004)。文化產業的時代意義。收錄於方雯玲編輯。視覺藝術:從在地到全球的人文產業思考。頁4-17。台北:典藏。
3. 夏鑄九、黃麗玲、黃肇新、黃慧琪、楊長苓、柏蘭芝、吳金鏞、劉昭吟、林德福譯(2002)。資訊時代:經濟、社會與文化。第二卷:認同的力量。台北:唐山。
4. 仲曉玲、徐子超譯(2003)。文化創意產業:以契約達成藝術與商業的媒合。台北:典藏。

列印模式 轉寄給朋友
關於北投文化基金會
北投之旅
北投文化基金會新聞櫃
Google Translate
郵政劃撥帳號
支持關懷不斷炊 長者好溫馨 愛心送餐募款

我們的郵政劃撥帳號:19558705
戶名:財團法人台北市北投文化基金會


歷年捐款芳名錄
關心核電議題,守護我們的家園!
facebook粉絲專頁
財團法人台北市北投文化基金會 PeiTou Culture Foundation

地址:112台北市北投區中央南路一段45號之1 看簡圖 看詳細彩圖

電話:(02)2891-7453 傳真:(02)2896-2660 E-mail:ptcfmail@ms56.hinet.net

XOOPS release 20030626 網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