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總指標
年度工作
專案推動
北投文化基金會出版品
歷年專案活動網站
夥伴網站
陳錦煌醫師專欄 : 健康生活(文:陳錦煌/新港文教基金會董事長/中國時報 930930)
發表由 hungtj 於 2004-09-30 08:52:48 (1543 人氣)

 我媽媽是「要活就要動」的終生力行者,不管陰、晴、熱、寒,只要身體許可,她一定堅持每天起床後近一小時的走路運動。這項習慣其實是她早年下田耕種所養成。年輕時,她種的田不僅在住的村子內,甚至遠到五、六公里外的隔壁村落,來回走上一小時,有時肩上還得扛著牛耙,為了爭取時間,半走半跑是經常的事。經過長期磨練,目前雖是九十一高齡,唯有起床走路運動後,她精神才會好,飯也才   吃得下。

 她不僅力行「要活就要動」,更堅持飲食不能過多,不能過好。固然這是由於過去我家孩子眾多(五男、四女),食指浩繁,為讓孩子吃飽長大,不得不然。然而,孩子長大後,她仍奉行不已,她常常以同年紀的某家媳婦,是如何養尊處優,產後的飲食調理如何豐盛,缺一不可,但是到現在,身子骨比不上她健康的例子,來告誡我們:吃太多,吃太好,不一定可以活到老。

 這是我母親所經歷的事實,如同一九七四年加拿大Lalonde的研究報告顯示,影響健康的因素,生活型態最重要(約佔五十%);至於,醫療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卻解決不了大多數人的健康問題,原因也在此。

 如何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是現代預防醫學最關注的課題。日常生活中,大家了解吃多運動少與糖尿病;喝酒與肝病;吸菸與肺癌;吃檳榔與口腔癌;肥胖、緊張、吸菸與心血管疾病 ……的因果關係,但是,當不良生活習慣尚未造成身體傷害,想要改變這錯誤,不是那麼容易。對於流行病預防,家庭計劃推廣,或其他衛生政策推動,由基層衛生所負責的衛生教育是有效的;但是,若要養成個人健康生活習慣,這套方法不一定可行。究其原因,一方面,健康生活通常是知易行難,另方面,不良習慣一向從幼年開始,從小處養成,積非成是,當察覺不對時,健康已受損矣!

 為了從社區生活角度,帶動全民參與健康養成,一九九九年衛生署參考WHO歐洲總部「健康城市」的作法,於台灣推動「社區健康營造」,結合行之多年「社區總體營造」的經驗,以「理念宣導,人才培育,組織營造,具體行動」行動中學習的方式,鼓勵社區居民由下而上參與,這套迥異以往衛生教育由上而下的方式,期望有效培養健康生活習慣之養成。

 檢討執行三年「社區健康營造中心」的經驗:若由區域醫院執行,往往和醫院行銷,招攬病患相混淆,鼓勵社區參與健康營造效果有限;若由衛生所執行,通常是負責同仁的額外工作,繁忙的衛生行政事務,會減少推動熱誠;若由社區發展協會或非營利組織負責,醫師參與計劃寥寥無幾,無法持續提供健康問題的專業諮詢,成效不大。因此,「社區健康營造」的計劃結束後,衛生署繼續推動健康生活與健康空間營造計劃,除了豐富健康生活內容,亦期望參與式健康空間的營造過程,可帶動社區居民,而當健康空間落成後,可反過來型塑社區居民健康的生活習慣;至於結合小學教育,從小培養起,也是另一有效方法。

 健康是現代社會每人應享的權利,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也是每人應盡的義務。在健保瀕臨破產的關鍵時刻,國人應養成正確觀念:與其生病依靠健保給付,不如從本身預防避免生病做起,畢竟健康才是最寶貴的財富。

列印模式 轉寄給朋友
關於北投文化基金會
北投之旅
北投文化基金會新聞櫃
Google Translate
郵政劃撥帳號
支持關懷不斷炊 長者好溫馨 愛心送餐募款

我們的郵政劃撥帳號:19558705
戶名:財團法人台北市北投文化基金會


歷年捐款芳名錄
關心核電議題,守護我們的家園!
facebook粉絲專頁
財團法人台北市北投文化基金會 PeiTou Culture Foundation

地址:112台北市北投區中央南路一段45號之1 看簡圖 看詳細彩圖

電話:(02)2891-7453 傳真:(02)2896-2660 E-mail:ptcfmail@ms56.hinet.net

XOOPS release 20030626 網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