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總指標
年度工作
專案推動
北投文化基金會出版品
歷年專案活動網站
夥伴網站
北投文化基金會專欄 : 社區健康營造輔導協力模式與組織的特質(洪德仁/社區營造學會秘書長註1 郭佳慧、劉怡君註2/北區輔導管理中心專員)
發表由 ptcfadmin 於 2005-07-04 11:38:35 (1987 人氣)

 從參與「九十三年度社區健康營造輔導計畫北區輔導管理中心」,我們在基隆市、台北市、台北縣、桃園縣、新竹市、新竹縣及苗栗縣等地安排培訓課程,並邀請輔導老師進入社區健康營造專業推動中心,實地訪視輔導,希望藉由社區健康營造專業推動中心實地操作的策略和經驗,找尋社區健康營造推動的能力需求、推動的模式,以為他山之石,以做為學習、省思材料。

  在60多個社區健康營造中心的輔導工作即將結束之際,我們對近一年來的經驗做一番檢討。「輔導」中心的諮詢老師與工作人員真能擔負起「輔導」的角色嗎?什麼是有用的輔導協力,而不是「愈輔愈倒」呢?因此,我們嘗

試著探討輔導機制與輔導類型,探討社區輔導協力的模式與組織的特質,以提出建議。

輔導中心的輔導機制
  北區輔導中心包含基隆市、台北市、台北縣、桃園縣、新竹市、新竹縣及苗栗縣。此七個縣市無論在地理條件、人口結構、經濟條件及產業基礎都完全不同,也存在非常大的城鄉差異。台北市的都會性格,衍生出居民對自身社區生活健康環境的高度要求,也累積社區健康營造的成果;一水之隔的台北縣,幅員遼闊,除了都會型式的板橋市、中永和,更有外來人口居多的工業城,如新莊、三重,甚至還包含鄉村型的金山、萬里等地區,產業經濟及人口分布呈直線落差,健康社區的發展有待更進一步著力;基隆則長期被視為台北的外圍,面臨港口及漁業的沒落,失業率高居全國前三名,更被視為最不願居住的城市,健康社區的發展有很大機會;新竹市由於擁有全國經濟產值最高的竹

陳醫師於管理中心輔導委員會議中暢談輔導機制

科,生活水準不下台北市,然而外來人口的大量遷入也造成環境品質及人文的破壞;桃園縣則擁有多元化族群,多采多姿文化及產業為特色,將累積健康社區營造的基礎;而新竹縣則由於觀光產業的大量炒作,造成鄉鎮的社造精神趨於創造幾近「遊樂區」生產模式,對社區的發展其實有著一刀二刃的矛盾;苗栗縣則是客家族群的區域,也是老人人口的區域,地方的社區意識也逐漸抬頭;在如此不同的環境條件之下,八個月的期程(民國93年5月至93年12月),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接受國民健康局委託,進行全國的社區健康營造輔導,並邀請北投文化基金會負責北區輔導中心,以社區健康營造中心、縣市培力、區域資源交流平台為操作的主軸,確立公部門(包含國民健康局、地方衛生局)、北區輔導中心、社區健康營造中心的夥伴關係,同時也將更深度的匯整操作案例,整合資源網絡的串連,尋求組織發展的模式及社區健康營造的軌跡,進一步架構健康社區永續發展的共同基礎。

  輔導中心的角色在於協助國民健康局推動社區健康營造業務,輔導推動社區健康營造之鄉(鎮、市、區),權能增長衛生局、所及營造中心人員,建立永續推動機制。包含有:
1、在地社區健康營造組織團隊的專業培力
  社區健康營造多元化蓬勃發展,專業化的技術及組織人力的穩定度都是社區健康營造亟需面對及解決的首要問題,結合專業團隊落實執行並將經驗累積回饋給社區,育成在地的社區健康專業人力,建構更紮實的在地人才養成系統,創造社區健康營造的基礎,並協同衛生局輔導轄內之社區健康營造中心,轉型為社區健康營造專業推動中心。

2、建立在地社區健康資源網絡及跨區交流平台
  面對日益競爭的社會潮流,透過在地社區健康資源的整合網絡,結合在地輔導操作模式,進行跨區的交流與合作,讓資源、專業技術及人力資源等突破地理區域的界限,充分發揮整合的功能,協助在地社區建立專業的諮詢及輔導的機制。\r

3、發展社區健康的模式
  從組織形成、健全與發展的基礎,逐步發展社區健康議題的操作,像議題的倡導與操作、在地社區意識的凝聚、社區動員力、人力資源、社區與城市(區域)的互動網絡等,從實務操作經驗中,累積未來社區健康營造的論述,並積極參與公共政策的制定,建立一個良性競爭的社區營造的生態結構,發展建立社區健康的模式。

輔導中心的的輔導機制,包含有:

1. 在地輔導:
   協同分區內縣市衛生局輔導各社區健康營造中心,評估社區健康問題、研擬社區健康議題、制定優先順序、輔導撰寫社區健康計畫書。協同分區內縣市衛生局建立社區健康營造輔導機制,以社區健康營造之聯繫會議,了解並協助解決各營造中心之問題。

2. 專業諮詢:
  協同分區內衛生局輔導每縣市推動之1-2個社區健康營造專業推動中心,對專業推動中心至少應完成實地輔導六次。另外,輔以電話口頭諮詢、網路諮詢(含電子郵件)等,提供及時建議。

3. 培訓課程:
   協同分區內衛生局至少辦理十場基礎及進階培訓課程,包括財務、法務..等,每場次培訓至少50人次,邀請縣市衛生局及社區健康營造中心人員參加。部份培訓課程以交流學習辦理,增加實地學習機會。

  社區健康營造中心透過輔導中心的協助,大致可以獲得以下四方面的知識學習與技術練習:
   (1) 社區健康營造基本概念的學習──例如由下而上、社區承載、居民參與、社區自主、培力造人、新故鄉營造計畫及社區營造條例、社區健康營造的理念與營造策略、健康營造輔導機制、社區健康營造願景、困境與因應、台北地區社區照護網絡……等概念。

   (2) 社區健康營造相關議題的開展──例如環境再造、閒置空間再利用、運動休閒、煙害防治、打造北醫無菸一條街、分享實務經驗、健康產業、老人照護……等社區議題。

   (3) 社區健康營造工作技巧的實做──例如社區健康營造需求與資源工作坊:社區健康資源探索尋找社區寶貝(十好十壞)、社區啟動、志工經營、社區動員、社區觀摩、九讚頭社區、湖口鄉社區健康營造專業推動中心觀摩及座談、活動籌畫與舉辦、社區健康資源網絡整合與運用、社區健康營造紀錄片及觀摩、社區健康營造經驗談、社區健康空間與環境營造經驗談、溫泉健康體驗……等。

   (4) 社區健康營造補助經費的申請──例如製作一份吸引人的企劃書、衡量社區承載力、適時申請補助、面對社區問題、從社區資源引發創意、計畫寫作技巧、財務核銷訓練課程、社區健康營造團隊經驗交流及計畫策略修正座談……等。

輔導協力原則
  如果說社區營造最主要的是在「造人」,那麼輔導中心的工作重點也在於對社區健康營造組織與伙伴的協助註3註4註5。我們輔導協力的原則是:

1. 建構在地輔導協力團隊:
   輔導中心在拜會縣市衛生局,共同商討邀請熱心的學者專家、具有在地認同觀念、社區健康經驗績效卓著的實務工作者,成立全區及縣市輔導培力團,以陪伴、傾聽、做朋友的心情,陪伴社區共同成長。在地的社區健康營造實務工作者的參與是非常重要的,在地的經驗和成果,轉換成生活的知能,平民化的知識,讓居民易懂、易學、易操作。「輔導培力團」提供在地的、及時的地方人力培訓工作,亦可扮演連結當地各地及地方與中央資源的角色。我們舉辦「輔導委員會議」,這是很重要的社區健康專家或領導培訓(training the trainers)策略,經由參與工作坊,凝聚共識,研擬操作模式及內容,以適應
快速變遷環境,增進健康促進的知能與共識。

陳醫師於會中與輔導委員進行意見交流

2. 我們相信社區是可以改變的:
   行為由學習而來,行為是會改變的,因此輔導中心需要耐心地引導與刺激社區學習,也耐心地等待社造的成長。即使初次引介進入社區,有時會遭受「白目」,但是經過真誠對待,彼此都成為社區健康營造共事的好伙伴。

3. 尊重個社區別差異與自主性:
  社區是具有獨立的才能和性格,故需尊重社區表達意見,信任社區。輔導的方式應當因人事是時地而有不同設計,方能適合社區不同的需求。輔導中心能依照社區諸多條件,提供更寬廣視野的願景,以及建議處理社區事務的技巧,卻不宜代替社區做主決定。越權的結果或許能在短期帶來成效,卻可能在長期傷了社區的動力。\r

4. 演好傾聽者、善問者與善待問者的角色:
  談話的開始首先要與社區建立友善關係,其次要善用傾聽、注意、觀察和發問。幫助社區分析事實、確定問題。因為輔導中心的目的在於協助社區成長,做出明智的抉擇與適應,並解決問題,而不是代替社區完成所有事情。

5. 真誠一致而平等,認同優點但指出缺點:
  抱著同理心、真誠一致及無條件積極關懷等基本態度,視社區為具有不同能力與才華的獨立者,做真誠的意見交流。對其優點亦當予以鼓勵,對其缺點亦當指點出來。促進社區認識自己的處境,並商定行動計畫,能自覺,就能由自我瞭解,產生自我統整,而達到自我成就。輔導中心協助分析社區的現狀、議題,促進社區的自覺,並進而協助社區擬定下一階段的具體行動方案,甚至
更為長期而持續的社造能力。

洪醫師與專家學者經驗分享

6. 適時的情感反應,激勵社區的信心:
  輔導老師必須以高度的領悟力,探索社區談話的弦外之音,以明朗的態度,將探知的意義反映於社區。給社區一種新的理想,新的希望,對社區未來的行為建立一種新的期待,是能恢復他的信心。輔導老師要像心理輔導老師一樣的敏感、善於塑造可信賴的氣氛、善解人意、善於處理沈默、善於引導,更要與社區討論出寬闊而創新的願景,鼓勵社區建立自信與自豪。

7. 發展團體動力,促進共同體意識:
  許多重要學習能力的養成、經驗的擴充,必須在團體中進行才能切合需要。團體集會、團體討論等活動是能夠協助個人發覺前此所未發覺的問題。輔導中心若能增加與社區組織廣泛成員間的團體討論,一方面可以協助社區熟悉開會的方法,另一方面也協助將社區問題、議題與工作公共化,有助於社區團體動力的成長與社區意識的形成。\r

具有特色社區健康營造組織的特質
  經過輔導培力的過程,我們觀察到每個社區的健康營造推動模式都不一樣,有的社區操作面臨瓶頸,其知能有待強化;十分有趣的是,在別的社區卻提供了精彩、可行的操作模式,值得我們交流、學習;具有特色的社區健康營造專業推動中心,也擁有一些特質,值得我們讚賞、學習,我們整理出十項有意義的組織特質,包括:
1. 熱心、有基礎的核心幹部:
  具有熱心、影響力的帶領者,長期關懷、參與社區的經驗,熱心推動健康促進的基礎,因此容易得到社區組織、居民的信賴,推動疾病防治和健康促進的議題。

2. 健康營造願景:
  我們的家園是不是優質、健康的環境,生活是不是具有尊嚴特色,我們心目中的社區,她的面貌又是如何?願景是我們努力的方向,也是留給後代子孫的資產,讓健康生活品質與生命尊嚴得以永續延伸註6。為展現「關懷家園、在地行動」,致力於淡水河河清的願景而努力,北投文化基金會與流域內時報文教基金會、5個公益組織、16個社區大學,建立公共平台, 互相學習、鼓勵、諮詢、交流與守護河川相關概念、經驗、策略與資源,建立公共論壇,為河清而努力,讓我們的周遭環境成為一個有山有水、健康的、美麗的家園。

3. 社區議題形成的公共性:
  當代政治學大師哈柏馬斯(Habermas)認為,公民瞭解公共事務的機會,政治的意志形成,有賴於公共討論註7。新竹縣湖口社區健康營造中心的羅美搖村長就指出:我們平常就是一群志工們每星期聚會一次,大家一起鄉親夜話(打嘴鼓),聊天話社區,所有的社區議題經過共同討論後,大家分工合作,社區就成為公共討論、學習、資源分享的最佳平台。因此,湖口老街的保存、老天主堂整建為文化館、蚊子電影院、仁愛幼稚園同學會、紀念婚禮等以社區為中心的活動陸續舉辦,社區餐廳以客家、台式、義大利美食為主,結合健康訴求,未來更將開發客家美食文化,相信將為居民帶來更豐富且有意義的生活參與方式,營造身心靈健康。\r

4. 保健志工培訓及經營:
  社區民眾是有潛能與熱情,社區志工是最佳的資源,經由平時建立的鄰居情誼,不斷的招募志工,辦理教育訓練、觀摩會或聯誼會,讓志工有機會分享別人的經驗,自我成長或有所回饋,同時促進感情的交流,增進工作績效。而每位志工也都能參與討論工作目標的訂定,彼此有互動的機會,一起體會新的經驗,以及共同分享成果等,能讓志工產生歸屬感的團隊。使志工在志願負服務中得到自我肯定認同感,如此才能使志工願意長期地為社區耕耘,穩定成長,永續經營,也才能突破志工招募困難及流通性高的瓶頸。台北市的松山區社區健康營造中心激勵社區居民加入健康促進志工行列,志工們經由成長課程及資源互相支援,引動松山區各種推廣健康生活的例如:運動、飲食、防疫、心理的規劃與推動,落實社區健康生活化,生活健康社區。

5. 家庭的認同和參與:
  每個成功的團體,都有一群推動的手;每個成功\的人,背後也都有一位最支持的推手,家庭的認同和參與,是社區健康營造的重要關鍵。新竹縣湖口社區健康營造中心志工隊袁美雲隊長說:我們都是親子全家一起參家讀書會、劇團,玩在一起,也一起推動社區健康工作,讓自己全家和社區玩出快樂和健康。桃園縣衛生局蔡櫻香小姐說:「自從辦理社區健康營造業務後,有時要加班,老公自動的幫忙煮晚餐、照顧小孩」,老公的支持,讓她可以安心投入社區健康營造工作。觀音鄉社區健康營造中心的范姜江理事長和范姜大哥伉儷,夫唱婦隨,一起趕場上課培訓、準備健康可口的客家米苔目美食,招待志工、學員,笑容健康真美麗,令人羨慕。范姜夫婦的公子開設社區藥局,也理所當然的成為觀音鄉第一家社區保健站。\r

6. 需求的了解:
  有些社區健康營造專業推動中心進行「社區健康營造需求調查」,經由接觸社區中的意見領袖,與社區民眾對談,包括家訪、電話訪問、工作坊等等,傾聽、學習、尊重社區,進行社區分析與診斷,有助於瞭解社區的問題,並提出社區健康促進之道。台北縣林口社區健康營造中心在培力輔導老師指導,進行社區健康營造需求調查,對於未來社區健康營造的推動,是一項非常珍貴的基礎材料。

7. 榮耀歸於志工、參與者:
  組織的真正活力、好的創意來自志工和參與者,如果只是讓志工聽命行事,社區的績效將大打折扣註8。觀音鄉社區健康營造中心的范姜江理事長的口頭禪是:「我們志工多可愛,某某人在某個活動幫助了什麼事情,活動才辦得有意思,感謝她,也感恩大家的幫忙」,榮耀歸於志工和參與者,志工和參與者越受到肯定、讚賞,越激勵大家的認同和投入。


8. 願意與培力輔導團討論:
  輔導中心期望老師透過傾聽、同理、陪伴心情,緊密的與社區健康營造中心互動和互信,建立起互補、輔導的平台,扮演窗口、橋樑、良師、益友的角色,提供溝通、協調、諮詢、輔導的功能。願意與培力輔導老師討論的社區,具有學習、協調、討論、尊重的特質,越有機會創新成長。\r

9. 區域資源的整合:
   有些社區健康營造專業推動中心瞭解到資源多元、永續經營的概念,跳脫經費不足,只依賴國民健康局補助,擔憂補助從那裡來的苦惱,能夠結合區域跨領域資源,成為堅實的社區健康支持網絡:   

   (1)正式行政體系:
      縣市衛生局、鄉公所、衛生所、村里長辦公室、學校(校長、校護)等。
   (2)民間體系:
      社區發展協會、公寓大廈管理委員會、長青會、婦女會、志願服務團體、愛心導護媽媽、寺廟教會等。
   (3)健康專業體系:
      衛生所、醫療診所藥局、社區健康營造中心等。台北縣淡水社區健康營造中心整合馬偕醫院、地方信用 合作社、鄉民代表會、里長、社區發展協會、公寓大廈管理委員會、衛生所、中小學等,成立社區健康營造推動委員會,推展健康小站,就是在地人認同、動起來,志工輪流值班為社區居民量血壓,發送衛教單張等健康資訊。志工們除了服務民眾之外,更在服務中學習到許多健康的撇步,這些小小種子,將會帶給社區一股健康的活力。\r

  又如:苗栗縣卓蘭社區健康營造中從九二一大地震重建以來,結合東海大學、中國醫藥學院、苗栗縣衛生局、中部地區醫院及卓蘭衛生所人員,為卓蘭鎮社區家庭成員訓練363位保健員,培養自家保健及結合鄰里保健志工籌組保健隊,以應緊急搶救。健康營造中心關心地方環保,結合民眾掃街,並宣導環保要大家一起來。健康營造中心新拓開了健康小站,全鎮14個社區已有9個健康小站,提供民眾保健服務。

10. 結合地方特色,發展多元的社區健康營造的模式:
  依據社區健康需求,結合地方特色,舉辦社區健康活動,宣導增進社區居民共同參與社區健康營造,達到豐富社區生活以及社區動員的作用,讓社區居民藉由參與活動而介入到社區公共事務,凝聚更多社區營造的生力軍,才能避免健康議題的窄化,讓所有的資源都能發揮多元、活力及創新的功能,促使居民善盡維護健康的責任。\r

  苗栗縣公館鄉社區健康營造中心-黃金小鎮協進會、鄉農會及社區媽媽,共同辦理了一場名為「趴趴走、呷透透」優質飲食活動,藉此讓社區鄉親了解何謂「健康飲食」,讓大家吃出美味,吃出健康,而聰明的消費者在觀光旅遊外食時也能點一道美味、道地、健康的餐點。包括歡樂田園、車枕竹堂、荷塘居、茅鄉庭等四家黃金小鎮之餐\飲業者,秉持健康概念,社會責任,在他們的菜單中,提供至少一種健康美味餐供消費者選擇,例如沙拉改為優酪乳、果汁調配而成,低油低脂的健康沙拉,滋味更棒更無負擔。在簡餐\中增加蔬菜、水果比率,更能吃出美味與健康。提供三高二低,每人九百卡熱量的優質飲食菜單,供聰明的消費者選擇。

  如今公館鄉社區健康營造中心已經將鄉內行政資源、教育資源、觀光資源串聯起來,同時將客家文化串聯起來,將經濟串聯起來,進而將健康與產業以及飲食與美味串聯起來的火車頭,希望「優質飲食」文化能推廣到全國每一個社區。

  公館鄉的社區健康產品背後更深的感動與屬於土地特有的韻味,從文化、環境、健康、就業不同層面累積社區的社會資本。

學習經驗與建議
  參與這次社區健康營造輔導計畫,有學習、有成長、有激動、也有幾許疲累,對於促進健康議題,個人有幾項感觸和建議,敬供卓參:\r
1. 持續推動健康生活計畫:
  台灣推動「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10.7二十一世紀健康福祉社區營造計畫,有其適宜性和重要性,台灣的健康平等權的實踐、社區健康營造等公共政策,不僅是呼應世界衛生組織潮流,更是促進健康生活和價值觀,建構健康家園的成果,我們要更用心用力持續推動健康生活計畫。

2. 社區輔導培力的重要性:
  社區健康輔導培力機制必須持續導入,整合地方人才資源,創造多元化經驗交流機會,增進健康生活福祉的永續經營。

3. 健康資源的整合的重要性:
  回歸「人」的營造、組織行動力,才是健康資源整合的基礎。

4. 社區健康營造能力指標、學習綱領、師資人才庫、教材教案及學習知識庫的建構,指引社區健康營造的知能和操作策略。

5. 未來,逐步推動「健康城市」認證,我們可以依據WHO「健康城市」認證標準,輔導社區健康營造中心或鄉鎮市公所推動「健康城市」認證,邀請WHO健康城市委員來台指導,使國際專家了解、參與台灣健康城市計畫的推動,並舉辦健康城市座談,邀請國際健康城市計畫主事人員來台指導,帶動推動健康城市風潮,深化國民健康生活的實踐。



註1 洪德仁,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秘書長、北投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國民健康局委託九十三年度社區健康營造輔導計畫北區輔導管理中心負責人
註2 郭佳慧、劉怡君,國民健康局委託九十三年度社區健康營造輔導計畫北區輔導管理中心專員
註3 吳鼎,1981,輔導原理,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註4 吳武典,1993,學校輔導工作,台北市,張老師基金會。
註5 黃世輝、戴伶蓉,2003,社區營造中心在雲林:檢討與分析,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電子報第12期,      
註6 北投文化雜誌第四期,2002,北投文化基金會,台北市。
註7 劉北成譯,1994,哈柏馬斯(Jugen Habermas)原著,合法化危機(The Crisis of Legitimatization),台北市,桂冠圖書公司。
註8 鄧應媛譯,2001,Thomas J Neff & James M Citrin原著,50位頂尖的CEO領袖特質,台北市,聯經出版社。

(原文刊載自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第三十八期電子報(2004/12/24))

列印模式 轉寄給朋友
關於北投文化基金會
北投之旅
北投文化基金會新聞櫃
Google Translate
郵政劃撥帳號
支持關懷不斷炊 長者好溫馨 愛心送餐募款

我們的郵政劃撥帳號:19558705
戶名:財團法人台北市北投文化基金會


歷年捐款芳名錄
關心核電議題,守護我們的家園!
facebook粉絲專頁
財團法人台北市北投文化基金會 PeiTou Culture Foundation

地址:112台北市北投區中央南路一段45號之1 看簡圖 看詳細彩圖

電話:(02)2891-7453 傳真:(02)2896-2660 E-mail:ptcfmail@ms56.hinet.net

XOOPS release 20030626 網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