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總指標
年度工作
專案推動
北投文化基金會出版品
歷年專案活動網站
夥伴網站
雅文共賞 : 米勒特展專題講義
發表由 hungtj 於 2008-04-16 08:48:40 (1352 人氣)

米勒特展專題講義
張舸老師

19世紀的法國繪畫受到「新古典」和「浪漫」兩股思潮影響。雖然上流社會仍沉溺在「洛可可」的餘韻之中,但是大衛、安格爾與傑里柯、德拉克洛瓦兩派競爭抗衡,相當激烈。有些畫家想要找出另外一條路來:「靜物」與「風景」因是搖身一變,成了畫面的主角。

米勒(Millet,1814-75),法蘭西三大平民畫家之一,<拾穗>、<祈禱>係家喻戶曉的不朽之作。他以農民的立場,來觀察農民、同情農民、描寫農民。當然對農民勤勞的生活,自然刻劃得既深刻又動人了。在他筆下的農民,透露出「樸實、純正、善良、勤勞」的明確形象。他認為這些特質,就是「現代生活中的英雄」;應該也是你我內心深處共同的寫照。

雖然巴比松(巴黎東南方50公里附近)鎮上的米勒住宅(Maison-atelier de Millet),經常被旅行團納入觀光景點。不過1814年,他可是出生在諾曼地,更偏遠的鄉下。在家中,他排行老大,還有弟妹七人。因此經常要幫忙耕作,休息時偶爾在田裡面畫畫速寫,這時候想要求「像」,想要追求逼真動人的感覺。

19歲(1833),父親將他送往瑟堡的穆歇爾(Mouchel)畫室習畫。師見其畫,既驚訝又讚賞,並謂其父:「差一點將天才畫家,埋沒於鄉間。真是罪過!」1837年前往巴黎,曾經在德拉侯希(Paul Delaroche)門下習藝。為了生計並迎合時尚,嘗畫裸體畫片;換來人們的嘲笑與漠視。再加上祖母的訓誨,1849年(35歲)便遷居巴比松,決心和純樸的農民與大自然(<春天>)為伍,終於有了<播種者>這類名作問世。整個經歷,可以說是從洛可可到普桑,再到重回田園-反璞歸真的摸索過程。請看<播種者>(1850-51,波士頓美術館,102 ×82公分)的英雄形式,他熟練地撒出種籽、堅定地邁開步伐。其「巨大感」,較之法蘭西的拿破崙,毫不遜色。可是他長得什麼模樣?叫什麼名字?究竟是誰呢?

1864和68年,法國政府都有頒發勳章給他的記錄;1874年,還委託他裝飾萬神殿裡的一間聖堂。他準備畫一幅大壁畫來歌頌農民的勞動價值,可惜天不假年,還沒有開始作業就與世長辭了。1875年1月20日病逝於巴比松,享年61歲。

由於生前和美國人漢特(William Morris Hunt)先生的友誼,賣出不少作品,所以歐美各國的大博物館,經常可以看見他的遺作。今天所播放的幻燈片係以奧塞和羅浮宮館藏為主,並翻拍了當時書店所見的畫冊,上頭有些速寫和素描,願意拿來和各位分享。謝謝。

列印模式 轉寄給朋友
關於北投文化基金會
北投之旅
北投文化基金會新聞櫃
Google Translate
郵政劃撥帳號
支持關懷不斷炊 長者好溫馨 愛心送餐募款

我們的郵政劃撥帳號:19558705
戶名:財團法人台北市北投文化基金會


歷年捐款芳名錄
關心核電議題,守護我們的家園!
facebook粉絲專頁
財團法人台北市北投文化基金會 PeiTou Culture Foundation

地址:112台北市北投區中央南路一段45號之1 看簡圖 看詳細彩圖

電話:(02)2891-7453 傳真:(02)2896-2660 E-mail:ptcfmail@ms56.hinet.net

XOOPS release 20030626 網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