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期 北投健康城市電子報 (2008/02/20)                                                                 訂閱電子報


專題報導
•建構文化生活圈的基石---從鄉鎮圖書館談起(王本壯/國立聯合大學建築學系教授)
 
活動記要
•20080121-20080220活動剪影
•國軍北投醫院與社區合作分送愛心點心啟動儀式
活力北投
•中和社區:賞花就來中和社區(政大廣電/王怡真)
活動快訊
•北投區健康服務中心:97年臺北市學齡前兒童整合性社區篩檢計畫教育訓練
•北投區健康服務中心:97年2月份市民健康卡集點活動
•北投區健康服務中心:97年3月份市民健康卡集點活動
•北投區公所:「A muddy day !」關渡自然公園帶您體驗躍入濕地
•北投區公所:北投公民會舘新春懷舊行-『穿越時空的北淡線列車』邱瑞金先影展
•臺北市立關渡醫院:50-69歲婦女乳房攝影篩檢開始
•振興復健醫學中心:97年度安產系列孕期講座
國軍北投醫院:北投醫院庇護訓練
國軍北投醫院:國軍北投醫院送餐 照護獨居長者
•北投社區大學:北投社大即日起至2月29日於戶政事務所設攤接受報名
•北投社區大學: 北投社區大學五週年慶暨新春社區聯歡會

專題報導
 建構文化生活圈的基石---從鄉鎮圖書館談起(王本壯/國立聯合大學建築學系教授)


在去年風塵僕僕的跑遍全省各縣市,辦完23 場的「鄉鎮圖書館生活學習中心深耕輔導計畫」說明會後,很高興有一些正面的影響開始產生,鄉鎮圖書館的重要性與強大潛力也逐漸浮現,成為建構一個符合知識經濟與全球資訊化潮流趨勢未來願景的重要基石,甚至能承擔起帶動鄉鎮層級社區生活學習的重責大任,進而提升一般民眾的文化生活,形塑優良的生活文化。

在進一步的檢討分析所獲得的相關資料後,我們發覺對於鄉鎮圖書館做為文化生活圈的基石必須有更深入的思考,茲說明如下:

一、 部份鄉鎮公所預計將地方圖書館改名為「文化所」但遭受相關圖書館工作人員反對一事,其實在操作面完全不影響圖書館原有的基本功能與運作方式,反而更有機會擴大服務範圍,深化學習成效,與社區民眾更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因為,從建構鄉鎮文化生活圈的概念來說,在原有優良的圖書館營運基礎上,因應創新典範時代的來臨,必須要能以新的思維與行動,提升服務的水準與範圍,從傳統的借還書、閱覽書報、K 書中心,以及專題演講等,擴大到支持各類與社區民眾生活學習有關的多元行為或活動的產生,例如:公民會議、社區論壇、藝文展演與民俗傳承學習等。或有謂,現在一些營運良好,人才與資源皆充足的圖書館已經在做這些事了,何必多此一舉?其實,我們正是因為看到一些優良圖書館的成果,更相信地方圖書館具有無窮的潛力與能量,若是能借重地方圖書館營運人員在鄉鎮層級相對高水準的服務能力與被社區民眾信賴的程度,在給予其所需的人力與資源後,應可發揮加乘的效果,扮演提升社區民眾文化生活的關鍵角色。

二、從圖書館發展的歷程來看,在漢朝以前,所謂圖書館其實就只是文書資料的收藏而已,隨著時代的演變,圖書館才開始隨著改變,在使用者的部份,是由帝王、貴族、高官到學者、知識份子,漸次開放,一直到清末民初才開始設置有真正提供給一般民眾使用的公私立圖書館。在功能部分,也是從最早的資料收集逐步發展成為提供閱覽、諮詢及藝文休閒等多樣性知能活動的現代圖書館。而台灣的文化行政機構發展歷程也反應這樣的變化趨勢;早期各縣市皆有縣市層級的圖書館,對於民眾的學習成長扮演重要的角色,然後,在經濟逐漸發展後,1977 年的12 項建設,時任行政院長的蔣經國明確宣示第12 項建設即為「建立每一縣市文化中心,包括圖書館、博物院、音樂廳」,至此展開縣市層級以文化中心為主的綜合性文化建設時代。而鄉鎮圖書館則在1984 年開始建設,並在1985 年的「臺灣省加強文化建設工作研討會」中決議,分三年逐步於每一鄉鎮成立圖書館,以實現一鄉鎮一圖書館的理想。到了2006 年的今天,全台灣各地的鄉鎮圖書館已經超過了500 所,而其角色、定位、功能與任務,也應該到了因應世界潮流演變,而要重新思考、討論的時候,文建會以前瞻性的思維跨出所謂「文化建設」的領域,與教育部溝通協調,各自屏除本位立場,共同開創跨部會合作的典範,2003 年執行的「公共圖書館空間及營運改善計畫」應是一個為多數圖書館工作者稱許的示範案例。也因此,從「圖書館」到「文化所」、「生活學習中心」甚或「鄉鎮文化中心」,進而成為文化生活圈的基石,其實從歷史的演變已經可以看到它的必然性,而在可預見的未來,由於全球社會、經濟、科技等急速變遷的外在壓力,這樣的變化會更快速的發展,我們若不能體認此一現實而予以因應,很快就會被邊緣化。

三、以鄉鎮圖書館作為文化生活圈的基石所建構的鄉鎮「生活學習中心」或是「文化所」,若以集合的模式來看,鄉鎮層級的「生活學習中心」屬於公所與民間社團共同營運的跨部門組織,由公所成立的文化相關課室予以行政事務的支援,而「文化所」與「生活學習中心」概念類似,層級相當,惟以現存事例而言,則應屬於鄉鎮公所行政體系的附屬機構,或比照為一級單位,或為二級單位不一,在行政組織層級部分與「圖書館」似有重疊之疑。但是在角色定位與功能及任務部份,顯然「文化所」會較為寬廣,可以納入現有的圖書館、社教站、媽媽教室、長青學苑,以及地方文化館等。因此,在建構鄉鎮「生活學習中心」或成立「文化所」的同時,絕不應削減圖書館原有的功能與任務,甚至應該保留「圖書館」的名稱,將其視為文化所的核心機構,工作人員可以相互扶持。而在角色與定位的部份,則由「生活學習中心」以及「文化所」透過鄉鎮公所的正式行政體系支持運作,可以有更多的想像與更寬廣的道路,當然經費的來源也會更多元。所以,在現階段的鄉鎮文化發展狀況下,圖書館與在地民間社團結合,建構鄉鎮生活學習中心,應是一條可行之路,而更理想的方式,當然是鄉鎮公所調整行政組織,提升教育文化業務的層級,成立專屬的文化相關課室,俾利於行政體系的有效運作與資源爭取。

綜上所述,我們想要再次強調的是「時代在變,環境在變,潮流也在變」,而鄉鎮圖書館不能不變,只是在「變」與「不變」之間,仍有許多有待大家共同思考與努力之處。我們希望在這個國家社會面臨整體轉型的重要時刻,所有的行政部門相關業務承辦人員與圖書館工作者皆能為下一代做最周詳的規劃。我們正在寫歷史!我們今天的任何作為是可以產生很深遠的正面影響,讓我們的下一代可以仍舊挺立於台灣這塊土地上與世界共同成長。

附記:
寫這篇文章希望能對於那些默默的在地方鄉鎮圖書館努力推動生活學習的志工與夥伴表達支持與敬意,沒有你們過往的努力,沒有台灣現在的發展,而未來當然還是要借重你們的經驗與熱忱,謝謝。
再者,本文的部分資料參考輔仁大學毛慶楨教授於2001 年8 月29 日所發表的「台灣的公共圖書館」一文,僅此表達謝意。但是本文內所有的錯誤與不當之處仍由本人負責,並請指教。


活動紀要

 20080121-20080220活動剪影

20080123社區關懷旗艦型計畫說明會 20080130社區大學於北投富邦銀行現場揮毫發送春聯
20080131感謝北投區民鄭先生支持獨居長者送餐計畫 20080213社區醫療群例會
20080214國軍北投醫院與社區合作分送愛心點心啟動儀式 20080218北投區社區營造中心會議

20080218北投區社區營造中心會議
北投區健康服務中心朱玉如主任頒發感謝狀感謝老五老基金會協助書寫社區營造實錄

20080218北投區社區營造中心會議
朱玉如主任宣導健康城市

 國軍北投醫院與社區合作分送愛心點心啟動儀式


北投有愛 銀髮好依靠

2005年9月開始,北投8個社區共同推動「健康關懷服務合作計畫」,熱心志工一路相伴,同心為北投社區為弱勢長者盡心力,送上溫馨的午餐、到府生活照顧、安排醫師到府照顧諮詢,增添老人家的安全感和臉上的笑容。3年來,我們已經服務了12萬人次,其中6萬3千多個是免費提供給弱勢獨居老人家的愛心便當,服務量更因為各界的需求,而不斷的增加中,目前每天提供免費的愛心便當,給予超過80位弱勢獨居老人家,志工也成為老人家生活的重要依靠。

但是,我們在農曆年前面臨現實殘酷挑戰,社區愛心廚房面臨關閉的危機,令人憂心不已。幸而經過媒體報導,北投社區共同召募愛心廚房,其間關懷與鼓勵不曾間斷,讓老人家感受寒冬中的溫暖。像一位土生土長的北投居民從報紙上知道獨居長者的困難,秉持愛鄉愛土的情操,知道關懷送餐的服務是一天都不能間斷,除詢問的電話外、更親自的來到基金會瞭解計畫的運作及遭遇困難,慷慨捐贈善款,他說:「是看到媒體報導後才知道社區有這樣一個好的團體關心社區,秉著回饋鄉里的心態,知道這樣的送餐勞力付出是很累,雖然沒辦法送餐,但至少可以捐獻一點心意,這是我應該做的,知道現在長者不會斷炊我就放心了」。

此外,社區許多愛心人士,也投入不同的支持力量,像茶葉蛋達人長久來的默默義賣茶葉蛋,行善捐款,幾近斷炊時,關渡浩然敬老院雪中送炭提供營養午餐,還有各社區愛心商家及為善不欲人知的志工,點點愛心,共同匯集成長者們最溫暖的依靠。

而國軍北投醫院諶立中院長更是發揚這樣愛鄉愛土的情操,春節前致贈愛心糕點禮盒給獨居長者,並自2008年2月14日起,將院內多餘的宵夜及早點,分送至各社區,經由送餐志工的手,傳遞愛與關懷。

2008年2月14日上午,國軍北投醫院諶立中院長與北投文化基金會、北投社區人士,共同主持啟動儀式,共同見證國軍北投醫院與社區合作達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愛心活動,國軍北投醫院諶院長指出,北投醫院的宗旨有二,一是營造優質的醫療品質與經營績效,另一是善盡社會責任,與社區結合在一起,並以實際的行動來關懷弱勢;與社區共同推動分送愛心點心活動,就是貫徹這個核心理念。


活力北投
 中和社區:賞花就來中和社區(政大廣電/王怡真)


『一、二、三,大家一起抬這塊大石板』、『天阿,這底下的石頭挖不完…竟然還有灌漿和模板…』,乍聽之下,你一定會以為是來到了工地施工的現場,但其實這場景正是中和社區在多年前開始實施「社區綠美化」的現場,他們像變魔術般地將一塊社區內埋滿雜物的廢棄工地,成功地轉變成一塊充滿著香料、吉野櫻和玫瑰花等植物的花園,甚至還為它取名為『夢幻源』,供社區民眾在休閒之餘,還可以隨時『拈花惹草』一番。對於中和社區居民來說,完成這個不可能任務,讓居家綠美化從這一刻開始,不再只是個口號。

中和社區的特色主要在於綠美化、組織社區巡守隊與文史保存傳承。會發展出這三種特色,是因為中和社區居民結構以上班族和老人為主,整體社區活力較差,再加上配合政府社區住家綠美化、文史維護及互助關懷政策,遂以『在地人就要了解及傳承在地化』的精神,推行上述的三種特色。

從綠美化的過程來說,中和社區主打的是─『隨處綠美化』。因此一走進中和社區常會發現處處有驚喜,原本是個殘破而無人使用的小圓環,在居民的用心整修照料之下,竟然出現了像是在美國電影『愛德華剪刀手』裡頭的造型園藝,像是被修剪成馬形和蘑菇頭的樹;或是一般來說一定有狗大小便的人行道,在這邊卻變成花圃、花盆和各式各樣的櫻花樹的成長地,甚至假日到中和社區爬山,就能發現旁邊竟然有個由廢棄工地改建的花草茂密小花園,裡頭有著各式各樣的植物,甚至大家還會廢物利用,將原本埋在地下的大石板和石頭,變成可供下棋的大石桌和石頭步道,也是個讓小朋友們接觸及學習大自然奧秘的最好教育場所,所以常常有小朋友們纏著負責帶領綠美化的幾位居民,問一大堆問題,像是為什麼木棉樹有棉字,但卻看不到棉絮呢?不過也因為如此,每個居民都以身為綠美化份子而感到驕傲,定期還會請園藝老師來指導他們,教授有關於綠美化的專業知識,好傳承給下一代認識及愛惜自然環境的概念,甚至還能培育植物幼苗,在植樹節的時候可以送給別人,讓每位投入社區綠美化的工作人員都獲得很大的成就感。

俗話說:『要怎麼收穫,先怎麼栽』,社區發展協會的蔡聰敏理事長常打趣說,他從來不需要跟別人去擠陽明山花季,因為中和社區內滿滿地都是花花草草,空氣好得不得了,而且有花有草,蝴蝶也自然飛來,甚至連最受人喜愛的櫻花樹都不只一個品種呢!所以在自家環境中就能賞花了。也就是這樣在地經營綠美化的概念,讓中和社區得到95年度政府舉辦的社區植樹綠美化活動的模範社區,這種榮耀,無疑是給默默付出心力與時間在綠美化活動上的社區居民一種最好的肯定。

在發展社區互助巡守隊的過程中,令蔡理事長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位身高167公分,卻重達135公斤的胖弟,因為看巡守隊每天在地形高低起伏的中和社區內爬上爬下,又要走很多路,感到非常有趣,遂自願加入巡守隊,沒想到幾個月過後,減肥效果出奇的好,從原本的135公斤減到剩70公斤而已,不僅如此,他加入互助巡守隊與很多社區居民相熟,讓他重新認識及培養出對於這個社區的認同感,其後還加入社區綠美化的”搬運工”行列,而他無私且熱心地奉獻給中和社區的精神,讓蔡理事長看了覺得很感動;而這樣的社區互助和友善精神,在我短短的採訪過程中也能感受到,因為不管走到哪裡,看到的每一位居民都會很熱情地向我們打招呼,互道『吃飽沒』,讓我感受到濃濃的人情味。

居民想讓中和社區更好的精神,使得『賞花不用到陽明山』不是一句口號而已,連帶的優點不僅可以教育下一代要愛惜環境、學習人與人之間互助的精神、甚至最實際的成果就是社區房屋漲價,優良舒適的環境及其精神更成為別的社區值得效法的典範。

 

社區民眾合力打造夢幻源/中和社區提供
社區綠美化/中和社區提供 蔡聰敏理事長和夢幻源/中和社區提供

電子報今年為每月發刊一次,請各位朋友繼續關心、支持北投!

北投健康城市電子報(more...)

聯繫編輯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