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期 北投健康城市電子報 (2007/10/02)
                                                                    訂閱電子報
專題報導
社區老人照顧 我們在做十年後的事(洪德仁/北投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另一種老年生活∼埔里菩提長青村(張君培/東海大學 社會工作研究所)
 
活動記要
•20070917~20071001活動剪影
活力北投
•泉源社區:生態文史解說培訓 凝結住民心 深入十八份(政大新聞/吳昇府)
活動快訊
•中央社北市士林北投文山區長調動 10月2日交接
•中華民國健行登山會:2007世界健行日 為健康加分而走
•北投區健康服務中心:北投區10月份社區篩檢活動時間表--敬邀民眾踴躍參與
•北投區健康服務中心:50-69歲免費乳房攝影檢查及大腸直腸癌檢查
•北投區健康服務中心:嘜哺檳榔介幸福-96年度戒嚼檳榔活動
•北投區健康服務中心:掌握關鍵時刻-失智症篩檢日程表
•北投區健康服務中心:市民健康卡 為臺北市民健康加分
•財團法人振興復健醫學中心:社區民眾用藥宣導講座
財團法人振興復健醫學中心:免費流感疫苗施打10/01起跑
•北投文化基金會:十八份口述歷史與資源調查工作坊
北投文化基金會/北投社區大學:2007年第四屆臺北學學術研討會(暨第六屆北投學學術研討會)
•臺北市北投社區大學:安全社區大家一起來-全民參與防災防弊公民論壇
•文建會:文化磐石.樂活台灣{文化=∫(藝術+環境+生活)}
•慈濟基金會:歡欣慶重陽 守護健康守護愛

防疫靠你我,健康城市齊打造!衛生署疾病管制局防疫專線1922,台北市政府衛生局防疫專線(02)2375-3782


專題報導
 社區老人照顧 我們在做十年後的事(洪德仁/北投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台灣高齡化的趨勢,近年來更為明顯。1993年,台灣65歲以上的老人人口突破總人口數的7%,正式進入聯合國所定義的「高齡化國家」。

2006年4月底,我國的老人人口為224萬人,占總人口的10%。依行政院經建會推估,至2026年台灣老人家口將達總人口的20%,等於每5人就有1位資深公民。同時,台灣高齡化的速度與日本差不多,但比歐美平均快了一倍以上,讓我們面臨快速高齡化的壓力。

因應快速高齡化的壓力,檢視我們的社會,我們準備好了嗎?老人到底是我們的負擔?還是我們的資產?我不認為台灣有老人問題,而是人口老化、老人照顧等迫在眉睫的議題,需要我們來重視。<詳全文>

 另一種老年生活∼埔里菩提長青村張君培/東海大學 社會工作研究所)


引發社會公平正義之疑!?
921震災重建暫行條例至95年2月4日止,其中因 “臨時住宅其居住期限以四年為限”是而;重建區的組合屋之居住期限將於 2月4日到期,除了拆除原組合屋之外,所有居民接將撤離,而組合屋租用地租金亦只補助到3月為止。

95年1月2日,某家有線電視新聞打著 “獨家”,以「組合屋變安養中心長青村變質」為標題,歡欣的自以為接櫫組合屋免費老人安養社區一些 “罪刑”如:「…這個組合屋已經違法存在了2年…」、…原本這裡是災民村,現在卻變成老人安養中心,社會局表明這裡只有29戶長期居住,其中5人符合安置條例,其餘全都子孫滿堂…」、等內容做報導之時。然而,真正發生在長青村的事實是什麼?經過深入瞭解,發生在這裡的是長者並非外界所稱“福利依賴者”反而他們是為了認真生活和相互扶持的 “生產者”;而長青村除了接受各界的捐助和政府相關單位的經援補助外,他們(接受服務的長者們)更共同分擔撐起整個村子的責任;儘管長青村“免費”供其居住,但村中的主要收入(如:外燴的菜、夜市義賣的花卉、感恩咖啡)都是由其一手包辦,相較於安養院的長者,這裡的長者生活更有動力且更有尊嚴,因為他們知道長青村“需要他們”!故若稱此地為「安養中心」,不但我們不同意,就連來過長青村的人也不會同意,而所謂社會的公平正義,若由福利角度而言,這裡的老有所用、自力為生才符合真正的公平正義!<詳全文>


活動紀要

 20070917~20071001活動剪影

960917惇敘高工菸害防制宣導960919佑安養護所-流感預防宣導
960919榮光社區關懷站健康諮詢960920福興社區關懷站健康諮詢
960926振華社區關懷站流感預防宣導960927福興社區健康講座

活力北投
 泉源社區:生態文史解說培訓 凝結住民心 深入十八份(政大新聞/吳昇府)


「2007年5月27日,位於北投泉源里登山路上的大慈寺顯得熱鬧非凡,為了慶祝佛陀聖誕及台北市佛教會成立六十周年所舉辦的園遊會,在山坡下的空地吸引為數不少的人群。

沿著爬坡進入寺內,可以發現牆上掛著幾面解說板,內容不是介紹佛祖誕辰故事,而是以豐富的照片和解說呈現泉源里特有的自然生態、經濟作物,以及幾座放置於寺中石佛的歷史,原來這天同時是里中生態文史解說員的成果發表會。

泉源里又名「十八份」,代表過往開墾此地的十八戶人家。這裡擁有豐富的自然生態,包括珍貴的稀有種鳥、蛙類,和十四棵守護著十八份的老樹,除此之外,更有先民開墾所留下的石屋、木炭窯、步道和水圳。為了讓在地人認識這些寶貴的資源,在文史工作室幾名有志之士的籌畫下,泉源里和林務局以及北投文化基金會合作,開設自然生態解說員訓練課程,招募學員共同探索知識。

籌劃人員之一的林再賢,利用工作外的時間和泉源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陳志成、泉源國小何裕成主任等人,一同探訪里中值得保存記錄的自然、人文資源,彙整成計劃向林務局等單位提出申請,在每個星期日邀請講師到社區文史工作室為學員講授課程,內容涵蓋植物介紹、火山地質景點、步道資源。
工作團隊透過發送傳單、張貼海報方式邀請泉源里民及志同道合的夥伴加入,過程相當辛苦,但林再賢對於第一期招募到廿餘位成員感到滿意,也希望未來能夠繼續開設下一期的課程,針對泉源里文史部分進行更深入的探討。

大慈寺講堂裡面,已退休的魏祥穗正透過幻燈片和自己所蒐集的資料,告訴聽眾們放置於大慈寺中的五座石佛,他們在日據時代遠渡重洋從日本來到台灣的故事。住在隔壁里的魏祥穗,熱愛登山,在幾次健行的途中發現路上都有類似的石佛,藉著上網、實地探索,找到這些觀音石佛背後值得認識的由來;在參與訓練課程與同好們分享後,這次的成果發表會他也更仔細的準備好資料,和與會者分享這些擁有宗教、藝術和歷史價值的文物,屬於他們的故事。

身兼里長與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的陳志成,對於打造泉源里程為生態村不遺餘力,他也積極聯絡同好,巡訪里中耆老,希望透過訪談,用文字將屬於泉源里的故事流傳下去,他感嘆地提到,若不把握機會及時做這些事,有些耆老等不及,他們的故事可能就跟著人永遠地走了。「我認為對的事情要趕快去做,今天不做,明天可能就會後悔。」

遊覽泉源里,通過長約五公里,榕樹交織而成的綠色隧道,不僅能看見本地特有的台灣藍鵲、鳳頭蒼鷹翱翔於天際,也可從留下的炭窯遺址體會先民用相思樹燒炭的艱辛;和一群熱愛這片土地的人互動,更能讓你獲得許多難忘的記憶,如同參與課程的里民劉芷妤在心得報告中所提到的:「除了學習土地上所有的資源,過程中學員的故事,更是泉源里不能重複的資產。」


十八份文史工作室成立

拜訪社區耆老

北投健康城市電子報(more...)

聯繫編輯小組